“小品是微缩的话剧,因此喜剧小品是喜剧的文化准备和实践探索,喜剧小品大行其道预示着喜剧的成功,中国成功的本土喜剧过去没有,都是舶来或照搬的,它们受观众欢迎的程度都不如喜剧小品,因为喜剧小品直接继承了相声的语言特点。可能再过几年,戏剧学院的教材会把喜剧小品作为一个里程碑来专门讲述。”
■赵本山:有钱有名后就想让历史记住你
“一生当中,没成名时想挣钱,等都有了时就要让历史记住你,让社会对你感兴趣,不求别的。至于我的小品之路,无论是艺术生命还是道德水准,会踏实一些。我不希望在观众面前突然消失,希望知名度永远保留下去,别让观众失望。”
■宋丹丹:形式的局限使小品走下坡路
“戏剧对啥都有用,小品火起来是必然的。那个年代,摆脱了伤疤题材,饭桌上开始讲笑话,小品自然而然出现。但小品10分钟长度等形式的局限使得它一定会走下坡路。舞台上演小品很难,没有实战经验写不出来。写小品太难了,大部分靠演员攒,黔驴技穷。”
■石林:作者与演员收入不公使小品萎缩
“盛极而衰,小品现在萎缩,首先是创作萎缩,十年前,商业不发达,大家对小品充满热情,生活中来生活中去,百姓自然欢迎;后来商演增多,演员身价陡然而起,出场费就十几万,而作者所得的报酬微不足道且是一次性的,这是最主要的问题,国外不是这样。早期大家没有不平衡,但现在就不想这样呕心沥血了,因为挣钱的渠道很多,比如电视剧,情景喜剧,创作容易且拿钱易,不一定非得写小品。分配不公使得创作萎缩,本子萎缩带来演出萎缩,演员人气不足。比如赵本山对作者的重视是一般人比不上的,给何庆魁就一百多万,因为赵本山懂得并尊重作者的创作。”
■何庆魁(《卖拐》作者):小品生于电视不能亡于电视
陈佩斯的小品很经典,赵本山把说唱风格的小品带进春晚,是东北味,宋丹丹的倒口属于京腔京味,严顺开则是东南味。现在东北味稍占上风,因为东北味接近普通话,接受面广。小品现在由语言包袱上升到了情节包袱然后到语言与情节相结合,它虽然存在危机,但肯定有生命力。小品生于电视不能亡于电视,只要搞小品的人没死,肯定还在前进着。
■崔凯(《送水工》的作者):小品处在一坎上
小品走过了20xx年,离不了观众的关注与支持。萌芽阶段:陈佩斯与朱时茂,没有完整体系;第二阶段:西北味、东北味的加入。第三阶段是现在,有成熟的笑星,作品也越来越丰富。现在正处在一坎上,观众期望值越来越高,笑后作为热点议论。创作难度越来越大。我们也在探索。
■王晓(《中国小品20xx年》监制):现在所做的是延缓小品的衰亡
对于现在的小品危机,王晓表示很正常,“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酝酿、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有成长期、辉煌期,也会有衰亡期。这是一个逻辑的必然,小品肯定也会走向衰亡,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也就是延缓它衰亡的过程。”
《中国小品20xx年》问卷调查中,黄宏、宋丹丹表演的《超生游击队》得票居“十大经典小品”之首。小品如果当时已经达到了高峰,今后怎么办?王晓说,就像一个人爬坡爬到山顶后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不动,要么走,虽然每走一步都是下坡,但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动,否则只能在山顶上喝西北风。
王晓认为,20xx年代初小品鼎盛时期,大家都在攻坚,东北味、西北味、上海味等等,这样就有可能出现精品,“那时有一批人在弄小品,如陈佩斯和朱时茂、黄宏和宋丹丹、赵本山等;有一批电视人在帮着忽悠。小品环境比较好。”在王晓看来,早期的春节晚会只有一两个小品,现在每年小品有七八个,多了以后质量就难保证了,“就像在北京开出租,一开始出租车不多日子还比较好过,但这个行业吃香之后大家都抢着来做,车子增加了,司机的日子自然不如原来好过。”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