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童年画梦
束鹿县周家庄,赵家连生七个女儿,五十多岁得了一子,为能成活起了个女孩名字----八妮。
金秋,村南龙王庙前热闹非凡,临时搭得戏台上,出将入相,生旦净丑,使在台下看戏的6岁赵家独子八妮入醉如痴。偶一回头,却被一位老汉捏的彩色面人吸引住了,竟饿着肚子用母亲给的月饼换了一个“大刀关羽”
当晚,他找了一个小本子画起了面人和戏台人物。不想这是全家在辛集恒盛皮入股的账本,父亲赵老朝一怒之下欲打儿子,可他半百得子,爱如掌上明珠,举起的手实难落下,老伴又来阻拦,突然发现账本上的画画得像模像样,老两口转怒为喜,连声夸奖,鼓励儿子好好学画,将来当大画家。
第二天,八妮过生日,七个姐姐来贺。巧手五姐画得“群仙采莲图”蚊账腰,将八妮深深吸引住。又见到五姐带来的《芥子园画谱》,撒娇硬要。父母宠爱儿子,干脆让五女儿住在娘家,一做女红,二教八妮绘画,娇惯的儿子从此有了正事干,小八妮进步很快,常和五姐比赛作画。一次画了几尾大鲤鱼,竟引得小花猫撕咬起来,原来是淘气的八妮把鱼汤泼在画上,全家人直夸他聪明。
第2集学子春华
八岁时,父亲送他到邻村上小学,先生是晚清秀才石广西,为八妮起学名赵新国。
有一次他在习字课上偷偷作画,被石先生发现,看到新国的作画天赋,不但没有训斥,反叫到自己屋里悉心指教,刻意培养。新国进步很快,画艺大增,常去偷看民间画师画影壁和寺庙。毕业时,他精心画了一套花鸟四条屏送给老师。
12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辛集高小,在这里刻苦学习,眼界开阔,诗、书、画艺猛进。为析报插图,为同学画像,登台演出,如同鸟儿自由飞翔。但此时,父亲病故,家景迅速衰落。为谋生,新国只好辍学到辛集恒盛皮店当学徒。担水劈柴,烧火做饭,从早忙到晚,还常遭主人训斥,尽管如此,他深夜仍挤出时间作画。
表哥王西渠来看他,鼓励他去北京学习深造。当他满心欢喜回家要同母亲商量时,见娘体弱多病,生活艰辛,不忍远离,便留在家中务农。春种秋收,夏管冬藏,背天面土、汗洒田间。但对艺术的强烈追求,促使他带上画夹,到戏院书馆去写生。与梨园交往,他又学会了吹拉弹唱。
他痴迷艺术,为村民画《推碾图》、《逛花灯》、《娶亲图》……,惟妙惟肖,得到乡亲们的夸奖。
辛集大酒楼新添漂亮女招待,装修一新,老特请新国在大门影壁上画《百美图》。新国把那些女招待尽入画中,人物栩栩如生,轰动了辛集镇,在家乡便小有了名气。
母亲突然病故,赵悲痛异常,跪在坟前作《柳荫饮泣图》。望着晚霞如火的长天,充满了悲痛、苦闷,他从此自名“望云”,居室“望云轩”。
本村首富赵三爷嘲笑他不务正业,他暗下决心为赵家争气,决定照表哥王西渠的引荐,去北京美校求艺。
第3集京都撷艺
在紧张的劳作之余,他仍坚持写生作画。北京师范花鸟画家王森然往来经过时,看他如此痴迷,惜才若渴,邀他到家中吃住,并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名画让赵临摹,在生活上和艺术上给予极大帮助。苦学半年之后,在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下,他决心摒弃旧画风,尝试用国画技法写生,反映农村现实生活。即“走出象牙之塔,到农村去吸取营养”,得到王的肯定和支持。为了生活,王森然推荐他到北京师范教美术。赵在这里和李苦禅、王雪涛、张伯武、侯子步、王清芳等,组织了“吼虹艺术社”,研究国画的创新和改革。
他们北京中山公园搞了国画联联展,受到社会群众好评。不想这些忧国忧民的平民画触犯了当局,他被撵出校门。赵不灰心,又自费在天津举办个人画展,吸引了大批观众。《中华画报》、《大公报》等争相报道,展览获得巨大成功。
此时传来家妻病故的消息,赵回家处理丧事,连日劳累和悲伤使他病倒了,但此时,望云信念坚定,抱病创作了100多幅反映乡民生活苦难的作品,去上海参加全国美展。因不合当局口味,一幅未用。他虽然几遭波折,屡受打击,但坚信自己的方向正确,仍坚持作画。一个月后,他带上作品,再次来到北京找王森然,得到王的肯定和支持。二人联络画友李苦禅、王雪涛等人,创办了反映社会生活的《吼虹月刊》。赵任主编,倡导画家迈向十字街头,到民众中去。赵带头到乡间写生,他创作的《农夫》、《收获》等作品,画出了乡间实情,深受群众欢迎。但是被当局扣上“受赤他影响”的罪名,而勒令停刊。
时值“九•一八”事变爆发,赵回家致力于写生作画,经人介绍和杨素芳结了婚。
第4集写生民间
赵望云决心开创用国画写生、反映民间疾苦的先河,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天津《大公报》聘请他为旅行写生记者,可谓如鱼得水。望云兴奋异常,临行前王森然、李苦禅王雪涛等在北京为他饯行。北大教授钱玄同(钱伟长之父)亲自主持。鼓励他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下,开辟用国画形式反映现实题材的道路。
春节前夕,他从北平出发,开始了漫长的写生。先乘车到保定,然后步行沿铁路走村串乡,边走边画,再把画稿及时寄给报社发表。
这天夜宿石家庄,住在大车店里,操起京胡,自拉自唱。忽然有人和着琴高声唱了起来,为首的大汉推门进来,看到他画的骏马和其他作品,非常喜爱,与赵越谈越投机。此人原来是布衣将军冯玉祥,赵当场为他画了像,二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结为忘年之交。这是他们日后合作近十年的一个开端。
赵辛劳备至,白天徒步写生,晚上整理画稿。春节前夕,回到老家周家庄。经过辛集镇时,遇到老同学----时任束鹿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刘泽如。刘正被国民党通缉,处境艰难,赵冒着身家性命之险,把他邀到家中过年。
正月二十把刘安全转移后,赵又踏上写生之路,让儿时的伙伴赵大林赶着大车,沿赵县、宁晋、巨鹿一带写生。他们看到农夫犁地的艰艰辛,村妇挖野菜的凄苦……,民间的苦难深深刺痛了他们的心。
一连3个月,走遍冀中、冀南16个县,画了几百幅农村真情实景,除在《大公报》连载外,又结集出版了《赵望云农村写生集》。其中的推车、纺线、拾粪、耕田等乡村生活画幅,引起国内劳苦大众的共鸣和关注,打破了画界沉闷的气氛,赵从此声名远播,在画坛上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生活,赵应聘到天津教书,培养了黑百龙(后为山东美协主席)等画坛巨子。冯玉祥邀请他去泰山,赵欣然前往。赵成为冯的座上客,二人以兄弟相称,关系甚密,冯和女儿弗伐跟赵学画,并为他的平民画配诗:“炎炎烈日高,父子同锄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冯和赵游山,见到苦难的农民,极度同情,不时帮助,目睹百姓苦难,二人决定以诗配画的形式,刻碑于泰山,以期唤起民众,教育世人。赵开始准备画稿,并找石匠备料。
此时,《大公报》记者杨民录来找,说总编胡正之让赵与他同去塞上旅行写生,由望云绘画,杨写说明词,准备在报上辟栏连载。于是,赵辞别冯,从唐山开始,西行经日寇统占的罗文峪、蓟县、翠屏山、古北口、明陵、八达岭、张家口、大同云冈石窟……二人边看边画边记,不仅了解了许多民风民俗,而且还亲眼看到了民间的疾苦。历经一年,作品宏富,后精选100多幅,连载后出版了《赵望云塞上写生集》单行本,冯玉祥、胡政之、杨汝泉分别作序,杨写说明词,冯又在百忙中配了诗。
第5集珠联璧合
20xx年10月,蒋介石三次电邀冯玉祥赴南京,冯不想去。又接到孔祥熙、于右任等的催电,冯不好再拒,临行前未见到赵望云,嘱人转告他把泰山石刻弄好。
赵一路写生到泰山,先把石刻的事情料理妥,正巧接到冯将军请他去南京搞画展的信,便应邀前往。在这里见到了叶浅予、戴爱莲夫妇,还有美术评论家黄苗子,三人志同道合,谈论十分投机。
在冯的帮助下,“赵望云旅行印象画展”开幕了,这200多幅充满乡间风情的佳作,轰动了南京,各阶层的人争相来看。徐悲鸿、田汉、白杨来看画,与望云亲切交谈。田汉建议徐悲鸿和赵同画马,各展风采,相互切磋。徐的奔马天马行空,赵的骏马如牛负重,各有千秋。
此时,冯玉祥领着国民党要人孔祥熙、孙科、张群、于右任、张治中、张钫等来看画,冯如同解说员,建议他们各买了几张……。这下轰动了全城,人们争相购买,展品销售一空,赵用这笔钱款支援了抗日前线。
赵惦着泰山石刻,携全家到泰山居住,指导石匠细心雕琢打磨。这天,艺专的老同学李美娜小姐慕名找来,痴恋旧情,缠住赵不走,执拗地要和他保持这种暧昧关系,弄得赵无可奈何。李美娜的到来,引起全家的不快。
半年后,“泰山社会写生石刻诗画”终于完成,这48通石碑,上部是画,下部是诗,赵画冯诗,配合严谨,图广并茂。镌刻了逃荒的农民、上山的挑夫、挖野菜的女人等,全是广大农民破产失业、饥饿乞讨的真实写照,直面惨淡的人生。放在山上科学馆里,观众如云,感染强烈,催人泪下。
8个月后,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机来轰炸,把房舍和石刻全部炸成碎片。日寇猖狂进攻,望云一家和驻山的卫兵全部撤到南京。赵见到冯,悲愤地讲了事情的经过,但这个有心计的画家早已把石刻制成拓片保存起来,将军由气愤转为惊喜,计划将以后出版成册。
第6集丹心报国
日寇疯狂南侵,国民党一溃千里,赵随冯将军退到武汉,路上敌机轰炸,难民哭天怆地,赵悲愤填胸。
在逃难的人群中,赵结识了搞抗日宣传的汪子美、高龙生等人。邀他们来到冯府,商议创办《抗战画刊》。决定由赵任主编,汪等任编辑,冯出资印刷,十天一期,以宣传抗日,唤起民众为宗旨。他们与老舍、老向主办的文学期刊《抗到底》,同在一起办公和食宿
1 <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