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剧小品大赛看相声艺术的困境
在喜欢喜剧小品的人的心目中朱时茂和陈佩斯二位艺术家的名字不在是简单的《牧马人》和《二子开店》,而是一座非常有代表意义的里程碑。是他们把戏剧学院学员表演的戏剧小品变成了喜剧小品,是他们把喜剧小品通过舞台带给了万户千家,是他们把《吃面条》,《羊肉串》这些作品演出名气并且带动了一个时代,不论是《英雄母亲的一天》还是《小九老乐》都是因为有了喜剧小品的出现才有着一个登上大雅之堂的锲机;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喜剧小品的产生和发展和以上的二位艺术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同时喜剧小品的出现也是对相声艺术的一个不小的冲击。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不应该忽略讲究说、学、逗、唱的相声艺术。因为相声艺术的理论为喜剧小品作了一定的铺垫,因为相声艺术的人才为小品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军,因为相声艺术的文字资料为小品提供了很多的创作元素,因为从我个人来讲我不但喜欢喜剧小品更加喜欢那讲究说、学、逗、唱的相声。
去年的相声比赛已经烟消云散,前年的相声比赛也已经恍若隔世,到了今年我们在元旦欣赏的却只是一个喜剧小品比赛,没有了说学逗唱的元旦到让笔者多少有一些寂寞和无奈了。小品可以代替相声吗?小品能去代替相声吗?小品应该向什么方向去发展,相声应该怎么去面对小品带来的挑战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都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之内,在此笔者只是对相声艺术所存在的困境做一点简短的,属于普通观众的闲言碎语,而不是长篇大论。笔者谨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评论笔者所喜爱的相声艺术,所写的评论也只是提供有闲暇时间来欣赏这个评论的喜欢相声艺术的朋友们一个思考相声艺术的角度,文中的一些例子也是就事论事,希望朋友们在学术的角度上做一个批评,那样的话笔者会非常的高兴毕竟在现在还有人向笔者一样喜欢着那说、学、逗、唱的相声艺术。
今年的戏剧小品比赛从一些形式上可以说脱胎于前两次的相声比赛,但是我们应该从一些比赛中出现的事情中来仔细的思考相声艺术所面临的危机,从而得到一些教益。有的朋友可能会认为笔者的文章会从某些比较有名的相声演员去以“助演”的身份去参加小品比赛作为这个文章的第一炮。实际上笔者认为一名好的相声演员就应该是一个多面手,以后的相声演员更是要多渠道的了解信息,多方面的整合信息,使自己在成为多才多艺的演员同时,植根于相声艺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舞台风格和表演个性。所以说相声演员演出小品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是一个应该值得提倡的现象,而不是一个值得批评的对象。笔者在这里主要想提的是一个相声艺术怎么样去“造势”的问题,次要想提的是一个相声艺术怎么样培养后备人才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这两个问题相声艺术才能走出现在的困境。
我们知道本次的小品比赛有一个比较独特的作品《抢水》所描写的是一个关于部队特种兵的题材,对于这样的一种小品题材先不去寻找它本身的一些“包袱”,首先从演员身上的服装,道具,这些比较直观的外在装扮就可以看出这个小品要表达的题材和内容,同时该作品最为突出的是融合了京剧、舞蹈、武术等元素为自己的作品“造势”这样一种多元素的集合就已经很好的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这是一个表现军营生活的,已京剧唱腔为主要表达手段的小品。从迷彩服等元素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演员所造的“势”,并且从演员所造的“势”中更好的欣赏这部小品。而现在的一些相声艺术工作者却是忽略了怎么去造这样的势,相声是一门已语言艺术为主的综合艺术(笔者个人观点)它更应该体现一种文化的交流,语言的交流,思想的交流,但是现在的相声却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语言上,没有去挖掘更加深刻的东西。现在的相声艺术应该是带领观众走,不是跟随观众走。由于相声艺术所存在的特殊性,怎么样把相声艺术的本质精髓传递给观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相声不好笑,不搞笑,不耐人寻味,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在观众口味提高了的同时相声艺术没有很好的造“势”,即没有去引导观众怎么样去欣赏一段真正的纯粹的相声作品,而是简单的敷衍和搪塞这是相声艺术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困境。
其次在本次的小品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喜剧小品和以前《吃面条》那个时代的小品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的喜剧小品更加主要的是吸取了戏剧、戏曲、地方戏、等其它的元素和人才。也就是说一个很好的小品演员也是一个很好的戏剧演员和戏曲演员。当然因为情况的不同不是每个演员都能做到这样,但是我们应该看出小品演员的来源是多样化的,这就导致了喜剧小品的多样性。但是相比之下我们的相声艺术却依旧采用以前的人员北洋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员很可能存在着思想僵化,表演模仿话等方面的缺点这是相声艺术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面对现在进行的喜剧小品比赛,笔者认为这不但是一个对相声艺术的严峻挑战更是一个难得的警醒,只要相声艺术工作者能把握住相声的精髓我相信相声艺术应该是有广阔的前景的。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