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公文写作 / 规章制度 /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 更新 2022-04-01  |   人气 191
  党的xx大报告在部署和阐述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xx届三中全会将“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纳入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之中。农民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再造。有经济学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就是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办法,有效地启动过剩劳动力,变负担为资源,最后变为社会资本。新农村所探求的“新”,关键就在于资源的再造,在于人口上的“变负担为资源”,在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效用地利用。在发展模式上,依靠最大的内部能动,实现以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与人口协调发展,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减负与人力资源再造的合二为一。这要求对农民强大内生力的再次培植与激发。

  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趋缓,进入了收入增长的盘整期。在人均耕地面积少决定了土地产出率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投入土地的要素的边际报酬逐年递减,需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弥补边际报酬递减所带来的损失。在农业增加值仅占gdp比重不到15%的背景下,要想使占总劳动力50%的人群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占总人口近60%的农村人口提高收入,必须加强新农村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再造工程。而且,浙江义乌等地的实践表明,发展经济的关键资源不是物,而是人。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果,是决定和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除了政策支持、加大农业投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外,根本性的途径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构建农村人力资本长效投资机制,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是,劳动力资源总量过剩,而劳动力资本存量不足。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相对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据近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状况数据显示,在4.9亿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小学以下的占34%(其中文盲、半文盲占6.9%),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我国农民的这一基本素质现状,影响了农业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美国是80%至85%,英、法、德是50%至60%。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平均只需20xx年左右,而在我国需要20xx年左右。我国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为4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就是说,一种新要素技术特征及其使用方法的教育是复杂的科学教育,其前提是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而当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低下时,关于农业及农业科技的图书、报刊显然是不能起作用的,他们不仅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甚至不能较快地运用新的农业技术。此外,20xx年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显示,外出务工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占16.5%,初中文化程度占67.3%。由于整体素质偏低,大多数劳

  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无法在转移性增收上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

  我国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在农村。若将贫困界定为“能力的剥夺”,那么,贫困同时意味着个体在教育、就业等有关生存和抗风险方面的能力也大为降低,并往往在代际间呈现持续性和难以逆转的弱势特征。这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大力推进农村各项教育事业,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既有“农民工潮”,又有“农民工荒”。前者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农民工的数量,后者则反映出农民工的技能与市场选择之间的差距问题。为此,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适当增加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全国农村义务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一致的发展水平。

  同时应注意到,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教育体制方面,农村一直充当着向城市输送人才的基地。为适应升学应试的需要,农村学校的学生课程设置、学制以及教材与城市中学基本相似,缺少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和必要的农业生产技术训练。其结果是,如果农村学生不能考取大学,在短期内不但不能成为现代农业的建设者,而且也因不具有第一、二产业的知识技能,而成为新的农村过剩劳动力。

  所以,要改革职业中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让职业中学的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一两门有利于发展现代化农业和社会急需的实用技术。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同时,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促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解决农村人力资源质的问题,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第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城市转移的机制。

  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劳务性收入将在农民收入结构中占有更大份额。而非农业收入与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农民的人力资源特征有关。要保证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分享到社会福利增加的好处,保证农民有能力参与市场化的竞争而不被 “边缘化”,并让没有转移的农民从农业中受益,就要注重农民参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工作机会和竞争能力体系建设。

  政府要逐步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在户籍制度以及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向农民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具有一定居住时间、稳定职业的外来打工者优先留居城镇。

  逐步消除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户口迁移制度在内的各种限制、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制度,创建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建立规范的、功能齐全的市场中介组织,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就业信息、咨询、职业培训、法律及保险等服务,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因盲目流动而增加就业的成本,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合理有序地进行。还要从立法上维护农民工权益,以保障农民工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

  第三,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当前,农村丰富的是人力资源,匮乏的是人才。这其中,农村劳动力外部流动的非均衡性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别,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在农村得不到合理的报酬。为了追求较高的人力资本收益,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自然会流向人力资本收益率高的经济发达地和城镇。

  出于同一原因,农村家庭省吃俭用,投资于子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子女离开农村,去城市工作,而不是学成后回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随着大量青壮年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离开土地,农业的“空洞化”现象日渐显现,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只有实行工业

  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才能吸引农村大学生报效家乡,吸引城市过剩而又是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到农村创业。

  这也体现了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应依靠制度创新,激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向农村输入知识、技术、先进文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完善农业科技入户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需要强调的是,一些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突出表现的农村人才,代表了农村社会的先进生产力,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而发挥农村本土人才的作用,将政策、教育、资本、财政等外部力量转化为农村社会的内部力量,整合乡村社会资源,不失为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捷径。

与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相关范文:
植树造林倡议书 县乡镇纪检监察工作评估办法 局机关管理制度汇编 基层团务工作标准 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 公司巡逻制度 财务部管理制度 机关干部新闻写作奖励办法 交通企业春运制度汇总 员工聘用管理办法

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开通VIP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