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创业创新加快农民增收的调研思考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回顾我市农民增收历程,分析我市农民收入结构特点,研究探索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对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我市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增收情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民收入今非昔比。20xx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8400亿元,三十年年均增长24.4%。20xx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051元,比20xx年的129元,增长78倍。20xx年以来,我市农民收入连续四年实现二位数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四年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城乡民收入比从20xx年的2.29缩小至2.22 : 1。回顾我市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农民收入增长过程,靠的是政策制度创新,靠的是科技进步创新,靠的是发展理念创新。
(一)政策制度创新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民增收带来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xx年我市全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调整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将原来的“工分制”调整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长期来对农民的封闭束缚,打破了集体大锅饭。这一生产关系重大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猛发展,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下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生产关系层面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奠定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制度基础。
2、农产品产品价格调整对农民增收带来的影响。20xx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发[1985]1号)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随着生产计划和农产品价格的放开,农户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广大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再一次得以激发。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和价格的调整带动了农民的收入快速增长。
3、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民增收带来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迎来了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市积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冲破旧框框的束缚,大力兴办各种形式的社队(乡镇) 企业。20世纪20xx年代末20xx年代初,我市经济发展总的趋势已由大发展转向大提高,在全市形成一批技术密集型企业为支柱、技术起点较高、外向度较大、规模经济效益较好的乡镇工业新格局。至20xx年底,全市已有乡镇企业89271家,从业人员115.89万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广大农民带来了转移就业的机会,务工农民的工资收入迅速增长。
(二)农业科技创新
1、“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农业科技进步,为解决粮食的长期供不应求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我市杂交水稻育种实现了小面积亩产超800公斤的目标,籼粳杂交育种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黄鱼人工繁育成功、南方蜜梨的引进推广、蔬菜瓜果新品种的引进应用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 “十五”期间我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良种公猪覆盖率已达99%、良种母猪覆盖率已达90%以上。同时建成了一批种子种苗良种繁育基地,形成了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推广技术体系。“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为我市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农业实用技术应用推广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随着农作物产量的逐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从单纯的追求高产转向高产、优质,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近年围绕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在高产、高效的基础上形成了优质、安全、生态的农产品生产、检测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近年来,我市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主要平台,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同时,带动了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理念的创新。生物技术、设施园艺、大棚栽培等高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农村经济信息网为主要平台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得到充分重视,农业科技信息板块的开发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新的农科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促进了农业科技信息的对接。
4、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坚持整合资源、提高效能,强化公益性、 放活经营性和大力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为原则,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新体系和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的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探索公益性农技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发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快的优势,依托各级科研院所,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发展民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增加投入,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20xx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
(三)发展理念创新
1、“创业富民”发展理念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农民从“种养”增收到创办企业增收,这是创业的关键一步。三十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创业富民”的发展理念,努力营造“创业富民”的发展环境,积极探索“创业富民”的发展路子。农村创业富民的新理念促进了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铸就了“小商品、大产业” ,“小企业、大集群”、“小城镇、大平台”县域经济新格局,强劲推动着我市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截至20xx年底,全市共有私营企业9.5万家,还有一批农民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民营经济创造的gdp接近全市总量的80%,创造的利税约占全市的70%,创造的就业岗位接近全市的85%。全市个体工商户达26.3万家,其中相当一部份是农民创业。
2、“强村富民”发展理念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我市在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实施多轮驱动的同时,还注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些年我市积极扶持村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物业经济、盘活存量资产、提供服务增收,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目前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占57%,10万元以上的占87%。
3、“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20xx年以来,我市提出用“加、减、乘、除”破解“三农”难题,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出台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20xx年我们编制了《统筹城乡发展纲要》和六个专项规划,提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倾斜,着力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20xx年,根据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20xx年以来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扎实了开展新农村建设。这些年来,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初步建立,举措不断创新,合力逐步形成,对“三农”工作的扶持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农村在文化、教育、卫生、社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从而推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改善。20xx年我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5.4%。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得分76.25分,处于城乡整体协调发展阶段。上述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
二、我市农民收入结构特点
我市农民人均收入结构,相比于全省呈现“二高一低”趋势,即工资性收入比重“高”、非经营性收入比重“高”,一产经营收入比重“低”。
一是工资性收入占比高。从20xx年**市农民人均收入1005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达5876元,占总收入的58.5%。而同年浙江省农民人均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只有4093元,占总收入48%,**市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例比全省农民工资性比重高近10个百分点
二是非经营性收入增长迅速。非经营性收入是指农民的财产增值收益以及转移性收入。随着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建立完善,给农民带来的股金、租金、利息等财产增值收益,以及社会保障福利、政策性补贴等转移性收益。近年来,我市农民的非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成为我市农民收入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20xx年**市农民人均非经营性收入高达1163元,占总收入的11.6%。同年浙江省农民人均非经营性收入750元,占总收入9%,**市农民非经营性收入占比高出全省2.6个百分点。
三是来自农业的一产收入占比较低。20xx年**市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生产的一产收入1345元,仅占总收入的13.4%。同年全省农民一产收入1551元,占总收入的18%,**市农民一产收入比重比全省低4.6个百分点。
从我市农民收入的构成分析,我市农民收入的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非农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非农收入所占的比重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由于来自
二、三产业的非农收入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增加农民收入已不能就农业论农业,需要从统筹城乡就业,引导农民从事
二、三产业,稳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来实现,包括务工收入的提高。二是**农民的非经营收入增长较快。一方面说明我市农民在资产增值方面,包括村(社区)股份合作改革中收益分配实现了较快增长;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民的转移性的各种补助日益增多。这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趋势,增加农民的非经营收入仍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三是虽然来自农业的一产收入占比不高,却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潜力所在。尽管发展现代农业有不少不利因素,但科学把握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民的一产收入还是有潜力可以挖掘。
三、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要素与市场需求双重因素制约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6亩,尽管这些年我们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然而农业生产规模仍然不大,经济效益仍然不高。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竟争激烈,一些发达国家经常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由制造农产品贸易争端。
(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双重因素影响了农民务工收入的增长。据20xx年1%人口抽样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只占9.8%,我市农业从业人员中,年龄上来看51岁以上占57.1%;文化程度来年看,文盲占11.7%,小学占61.6%,初中占23.6%。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队伍老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20xx年,全市登记外来人口数达到341万人,外来劳动力达到320万人,并以20%年递增速度在增长,对本地农民转移就业造成一定挤压效应。
(三)农民不完全财产权与城乡分治双重因素影响了农民创业和增收。目前,我国农民的农村住房(包括宅基地)还不能取得完全产权,这是当前城乡之间一项极不平等的制度。因此农民的房产不能作为资产向金融机构申请抵压贷款,从而难以取得创业资金。此外,在城乡户藉、医疗、养老等制度设置的城乡二元分治体制,严重制约了农民创业积极性,限制了农民创业,影响了农民创业增收。
四、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考
(一)增加政府投入,促进农民增收。首先是要在政府财政的制度保障上真正体现城乡一盘棋。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此同时,建立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制度,建立起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发展保障机制,建设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相媲美的发达农业,促进
一、
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加一产收入,关键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切实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着力培育具有科技文化知识、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新一代农民,提高一产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大农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的力度,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产业协会,提升农业的组织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培育一头联市场、一头联农户的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注重均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农户间收入差异仍然十分显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均收入超万元掩盖下的贫富不均现象。要重点抓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按照省、市两级提出的“低收入户奔小康”要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出台措施,扎实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工作,建立帮扶机制,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
(四)提升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要加强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理念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一产从业人员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创业能力,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转移创业培训,提高转移就业和创业发展能力,稳定实现转产转业。加强农民转移就业的岗位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从业技能,适应岗位需要,保持就业稳定,实现收入增加。
(五)搭建创业平台,促进农民增收。在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同时,我们要着力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这一服务平台建设,将农民的培训要求、各级各部门的培训资源、企业和社会的用工需要等信息实现有效的对接,加强农民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农民培训和就业服务水平,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从而稳定和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重视农村农民合作创业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以一个能人带领更多的农民合作创业,包括农村各种富民合作社的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民创业的新领域,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拓展农业的功能,开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六)营造创业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贯彻落实省、市的“两创”战略,大力支持农民创业,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积极营造农村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从体制机制上研究破解农民创业发展当中的问题,包括城乡户籍制度、农村金融服务、农村土地制度、农村产权制度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特别是农村的宅基地使用、流转等用益物权,敢于率先突破旧的落后的制度。要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行政管理、规范收费、简化审批办证手续,落实鼓励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贷专款、资金安排、等政策扶持等优惠政策,给农民创业创新的有利条件。重视农村创业文化培育,调动和保护农民群众的创业积极性,鼓励农民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形成全民创业的文化氛围。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