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发言稿
发言稿又称讲话稿,它是发言人所用的底稿。严格而论,发言稿与讲话还是有所区别的。就会议来说,讲话者多是领导者,多为主席台前排就座者;而发言人多为领导之外的有关与会人员。“讲话”一词,应用范围很广,大、中、小型会议均可使用,而 “发言”一词则多用于座谈会和其它非正式或非大型的讨论会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发言稿是会议参与者所用的底稿,而讲话稿则多指参会领导者所用的底稿。
发言稿的写作很重要。首先,写作发言底稿能为发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发言稿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必定要对发言的主旨和中心内容,各部分材料安排的前后顺序,相互连接的具体方法,语言表述的逻辑性,以及听众的类型和讲话所限定的时间等等,进行反复思考,反复修订,认真筛选,仔细推敲。这就是对发言内容和材料的提炼加工、整理消化和不断熟悉的过程,这就必然为发言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发言人手拿发言稿去讲话,心里会觉得踏实有靠。这不但有利于消除某些紧张情绪,而且有利于在限定的时间内,集中讲清主要问题,节省听众宝贵时间,从而有效地防止无稿讲话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时间的不限定性。
发言稿的写作要求主要有:
1.明确任务,了解听众
发言者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即自己是代表组织还是个人,是为组织或个人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想要取得何种效果,这就是明确发言的任务。其实,无论代表组织还是代表个人,发言者都应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讲话人要通过讲话所传递的信息,来确立组织形象。个人形象是组织形象的一部分,任何发言都不是纯个人的行为,发言在影响公众(听众)的同时,必定也会影响公众心目中组织的形象,这个形象是负效应的还是正效应的,取决于讲话者的讲话内容和个人形象。听众往往习惯于通过讲话者的形象来判断、认识其所代表、或所属组织的形象,这
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公众认识习惯和普遍心理定式。为了有效地影响听众,发言者地明确了自己的发言任务之后,尚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面对的是哪一类、哪一层次的听众;这一类听众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他(她)们现在想些什么主要问题,愿意听些什么消息;同一问题从哪个角度去谈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什么样的信息才容易被他们理解并接受等等,都应分析清楚。因为只有针,对听众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发言,才可能是有效的发言。所谓“知己知彼”和“吃透两头”正是提示我们在动笔之前,不仅要明确自我,明确任务;尚且要了解听众,确认听众的基本层次和心理需求。
2.中心明确,材料统一
一次发言不可能包罗万象,讲尽天下事。同样,一篇讲话稿也不能容川纳海,写完天下事。因此就需要突出一个主旨,明确一个发言中心,并且始终围绕这个中心来安排材料,确定结构。也就是说,材料要满足于发言主旨和中心的需要,而不能搞多中心和面面俱到。什么都写,很可能什么都写不好;什么都说,反而什么都说不清、讲不透。这样的发言稿,不利于组织和个人信息的有效传播及形象的良性塑造。
3.运用口语,注重转化
发言稿的写作和其它文稿不同,发言稿是为发言而写,所以它的独特个性就在于“发言”二字。既为发言,就需尽量口语化,以求让尽可能多的人听得清楚,听得懂。发言稿的写作应摒弃文绝绝的书面语和过多的修饰词,力求通俗和朗朗上口;发言稿应尽可能选用念着顺口,听着顺耳的词语,力避深奥和艰涩的词语;发言稿应尽可能多地选择大众化的语言和民间的常用语来表情达意,力避书面语言中过于呆板和听腻了的词语表述式。
但是,动笔终究不同于动口。一动笔,笔下总会自觉或不觉地流淌出许多书面用语,因为文稿主要是靠书面语组成的。所以,不但在写作时应尽量多地运用口语,而且在发言稿写成之后,仍然要反复地熟悉发言稿,注意文稿书面用语向发言时所用口语的转化,只有对发言稿非常熟悉了,才容易在发言时使文稿口语化,易于口头表达。重要的发言,发言稿只为熟悉发言而已,一但熟悉了发言稿,完全可以脱稿来进行表述,那样就会是元全的口语化表达,发言的效果才最有可能达到最佳状态。正因如此,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经验有能力的发言者,在登台发言时手中在握的,往往只是一个两三面稿纸的发言提纲。这是因为其具体内容,他早已背在脑子里了。
4.前有称谓(呼告语),后有结语
这是发言稿这一文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发言有特定的听众对象,因此发言说给谁听,抬头称谓语是发言稿的第一项内容。比如“各位首长,各位来宾”,“各位女士,各位先生”等,大都采用泛指性称谓。在发言的结尾部分,若代表组织,要用几名表示希望的具有鼓动性的结语,如“让我们紧密团结起来,为组织的兴盛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等”;若是代表个人,则可用几句礼仪性用语,如:“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等。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