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行至年末,回顾一年来的历程,变化颇多。现在我将尽量真实、全面的对自我在性格及能力方面的不足做一次剖析。
一、性格方面
1.习惯性的惰性
从小便养成的老毛病,主动性缺失。学生时代,师长的评价为“抽一鞭子走一步的牛”。回顾过往二十多年,只有在高考前一个月,自觉自愿且富有主动性的有所行事,其余时间,大多是在他人要求或勒令下,被动行事。
工作三年多来,这种惰性对自我及团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逐步认知。在二零壹零年下半年开始,我尝试主动的去分析一些问题,或者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但现在看一看自己提出的问题,实际解决的并不多,归根到底,还是惰性使然:即便一时主动的发现了问题,但后续需要长期主动跟进的实施过程又被惰性束缚,而难以持之有效的作出改进。
我也去尝试分析过,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惰性,归结下来,还是自我追求及外界压力不够造成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仰及梦想缺失的年代,如果你现在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一定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有明确答案的时代,恐怕要回顾到童年了,上学以后,就再也没有了这样的考量,只知道在机械的学习、行事中寻找偷懒的机会来使自我放松。人只有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才会重获新生。对员工管理的模式中,有一种是结合严酷的心理学进行的,那便是完全击毁之前的人格,重塑符合企业文化的新人格。或许我也需要这样的历练。
现在工作交办单及例会模式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一些督促、监管的作用。这样对普遍的惰性现象应该有所约束。在接下来的工作过程中,在发现问题或机遇之后,我也会尝试对自我使用“交办单”,限时且尽可能有条理的强迫自我去主动达成目标。
2.严重的不自信及畏难心理
20xx年八月岗位晋升后,面临对下属调配及管理的课题。领导力与自信心是有机结合的,富有自信心的人,往往可以在其他层面带动他人的积极性,且更容易被他人信任。而我却在这一过程中,明显的感觉到自我缺乏足够的自信。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第一,自己并未给企业创造很高的价值,无业绩说服力;第二,阅历的匮乏,在工作及生活层面上,都不能给员工指导性、前瞻性的建议;第三,作为一个外来人员,难以完全的融合进本土文化,甚至还不能完全听懂本地方言。
针对自我分析的这几点原因,如要树立自信,只有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做出让他人信服的成绩。之前,我对成绩的理解局限在业务的拓展层面,但在最近这半年时间中,企业现实的问题让我意识到,业务拓展只是企业成绩的一部分,而员工的捏合、效率的提升、矛盾的化解、团队的塑造、规范模式的建立都是企业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业务开拓的同时,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及解决问题也应当是成绩目标之一。而阅历及本土融合方面,还需要领导的教诲及同事的帮助,自我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刻意的扩大本地交际圈,在结识新朋友的过程中,逐渐自我完善。
3.创造力缺失
此处的创造力指的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对预期的建议。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有区别,我的创造力大多在图形、图像层面,这和用脑习惯有关。逻辑性的创造力我是比较匮乏的。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还是前文提到的主动性不足。诚然,只要拼命想,还是可以有一定的逻辑性创造力的,但由于不自信,有了想法后,第一反应是“这个想法或许不对,可能会被否定”,所以又不愿意第一时间作出表述。
之前开玩笑的时候也提到过,自己在夜晚冲澡的时候,逻辑性思维是最敏捷的,往往会对白天出现的问题作出分析,并能有所联系,假设解决方案等。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或许应该更看重这一时间段,及时作好笔记,并上报、商讨。如果想法幼稚或者不切实际,请领导“多鼓励、少打击”,结合指导加批评的模式,给出评定结果。
二、能力方面
1.交际能力
要问我在工作中,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我可以立刻给出答案:拜访陌生客户。这里的拜访包括登门拜访及电话联系。其实在每次被迫拜访过后,并没有出现什么很差的结果,但事前总是抵触这样的工作。
记得有人说过,八零后的一个特征是“与熟人侃侃而谈,与陌生人无言以对、极度尴尬”。我觉得自己这个特征是比较明显的。在接触陌生客户前,总害怕出现“尴尬”,甚至在与陌生人通电话前,我会不厌其烦的整理自己该说些什么。
但总结过后,我发现,在和比自己年幼或弱势的陌生人交流时,言语的表述和交际的发散性远好于定义为“客户”、“长辈”、“领导”的群体。这应该还是不自信造成的一个问题。一旦觉得自己的能力可能逊于对方,或者阅历浅于对方,就习惯性的少言或忌口。
采用“蔑视战术”可能是应急方式之一,但只有自我学识及见识的真正提升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2.拓展性
多年来习惯就事论事。比如与客户讨论某一业务时,一直会拘泥于此业务中,不会从交流中发掘新的合作机会。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此业务不成,便没有了继续协作的机会。还有就是领导交办的任务,一般只会根据要求进行执行,很少结合任务思考后续作业。
这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需要指导和领悟相结合。在最近的一些协同外出业务操作中,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在群策群力中,发现众人的商讨对于拓展性的开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个人想破了头也很难找到门路,但众人的言语往往在不经意间道出出路何在。这也是需要重视团队,轻视个体的原因之一。
3.统筹管理
一直亲历亲为的领导是不称职的,这是必然的,所以,统筹管理能力是考量一个人是否具备领导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就我个人而言,执行力强于领导力,且非常明显。对于下属的不信任,也造成了事务安排的局限。
打个比方,三年来,我对自己在德黎仕的定位一直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一直到现在,这个定位还没有改变,所以“做作业”是我的本分,“批作业”是一种“越级”行为。之前说到过,自己没有作出明显的成绩,也没有非常强势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盲目的指导或安排他人,底气不足。
今年八月升职以后,我从之前的单独行动,逐步向群体协商转变。我更愿意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和员工商讨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以领导的形式先确定好做事方法,再安排员工遵照执行。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于方法更有团队观,更科学;弊在于自我领导威信树立不多。
接下来的工作中,这种工作方式我觉得应该作出以下调整:一个议案的提出,在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优先考虑自我决策或从上级或平级人员处得出大概可行的方案,然后,以此为基础,统筹安排团队作业,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再团队协商解决。
4.专业性
专业知识的匮乏包括数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领域的学识遗失殆尽;第二,相关法律法规领域掌握非常不到位;第三,行业内信息掌握不够,市场发展分析能力弱;第四,选人用人管人方式方法不科学,主观性较强。
其实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较之之前的问题,说起来容易一些,就是“学习”,但这个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难度更大,其困难在于:第一,持续性;第二,学于用的结合。之前行政部提到过的专业知识考核,应该结合到实际工作中来,这样,公司施压,会迫使员工学习意识提升。在营造出一定的氛围后,公司整体专业性必定会有所加强,这样才能对得起“专业机构”这个称谓。
以上,林林总总。如有不到位之处,请指出,我必虚心接受,以图自新。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