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研实力,提升教育品味
——实验中学语文教学面面观
监利实验初级中学 何相成 任建新
各位同仁:
上午好!
今天到会的,都是监利教坛英才级的人物,屈指一数,才华横溢的黄曙光来了,风流倜傥的万曙光来了,身怀独门绝技的小将罗静来了,纵横教坛近三十年的老将刘迪文来了,十年前就站在楼顶吹喇叭——名声远扬的李芳模来了,百变书生李茂国也来了,还有很多久闻博名却未幸会的旧儒新秀也都来了,真个是高朋满座英豪荟萃,群贤毕至人气冲天。
在座的各位,无论学识、人品、才干、成就都在我之上,都是各学校语文学科组的领袖,指挥着一个团队,主导着一个区域语文教学的走向。虽然还眼下还没修炼到魏书生那样的级度,但也是各地小有名气的赵教授、王秀才,虽然还不能像李镇西那样威震西北,名扬华夏,但也是坐镇汪桥、名震朱河的一方人物。爱梅同志约我在今天的会上作个交流,本人深感才疏学浅,能力有限,言语零乱,污人耳目,所以诚惶诚恐,几欲推却。但回头想想,如此年轻漂亮的妹子,安排你做那么一点小事就推三诿四,也太小家子气了。再说,也不是交流什么个人的教学经验,工作成就,只不过把近些年来,实验中学的老少爷们所做的事情清理一下,总结几条,并不是让我在这里高唱红旗谱。这样想来,却之不恭,也就打消了溜号的念头。
咱们今天这个会议的主题是:聚焦课堂,立足有效,提高质量。这十二个字写来容易,做来真的很难,特别是我们语文学科。怎样的课堂预设是有效的,怎样的双边互动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学效果才算有效,这都没有一个定量,没有一个标准,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摸索,去把握。这些年,实验中学,还有很多兄弟学校都在这方面下了气力,进行过研讨,也做出了一些成绩。这里,我谨代表实验中学语文教
研组,将我们这些年来的一些作法向各位同仁作个汇报,不周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要谈实验中学的语文教育之路,我想有必要对当前的语文教育现状作一番探讨。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若要问我语文怎么教,我也不知道。叶老的话很坦诚,透着这样一个意思: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没有拿来就能用的教学模式。教育有它的特定规律,但没有放之四海皆可用的标准。前些年,我们监利,乃至全国的很多学校都很崇尚取经,搞什么内联外引,轰轰烈烈的学洋思,学杜郎口,搞什么先学后教、三三六模式,但我们都只学到了人家的皮毛。我觉得不是人家没有把经验教我们,而是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还存在问题。一样的教育规律,一样的课堂模式,但没抓住实质性的东西,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那么,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呢?我想,扼住语文发展命脉的问题有两个:思想认识不清,学研氛围不浓。
先说说思想认识不清
1、对课改、大纲的认识不清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所培养的人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质量规格?这是课程改革的现实起点,也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深思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李连宁司长说:“课程不改不行,但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改,课程改了还是不行。”这话里透首一种忧患意识,对我们这些施教者的忧患。
叶澜教授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他告诉我们: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生,学会向学生学习。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发现的目光看待课堂,用平常的心态看待课改,要大胆地解放思想,将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聚焦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自觉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展。
这些理论上的东西,每一个教育人看起来都知道,但真正能站在实践的高度进行认识的却很少。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都还是唱着素质教育的调,走着应试教育的路。总担心解放教师的思想就是解脱了教师的责任,解放学生的思想就是放松了对学生的管束。很多教师也很
难从台上走到台下,从施教者变成合作者。老师们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提升不了教学质量而用固有的经验去组织教学活动。在教育的旅程中,我们似乎都活得太累,不够洒脱。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中不见鸟的影子,但我已飞过了。我想,我们缺少的就是飞鸟的那种超脱、洒脱,我们做不到那一点,我们的教育教学就难免不可逾越的鸿沟。2、全面提高的理念落实无方
时下里,很流行这样一句话: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三个词语,三种排列,透出的却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但大家同样知道,当前的校际竞争非常激烈,优质生源纷纷涌入翔宇初中后,各公办学校早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陕甘宁边区。学生数量锐减不说,还均以中低层的学生为主。尖子不尖,学生的两极分化还非常严重。作为语文,问题尤显突出,拼音不过关,别字连篇,阅读无方,文墨不通的学生一抓一大把。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怎样去落实关怀每一个学生?怎样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确保高分层,提高临界层,稳定中间层的基础上,又怎样去提升低分层学生?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特别是在教研室的评估开始实行低分一票否决制的今天,我们的应对方式显得苍白无力、低效无奈。
3、进行教学反思的意识淡薄
孔子说过,一个成功者,一定是一个“吾日三省吾身”的人,作为一个教育者,进行的是心灵的播种,思想的耕耘,精神的开拓,反思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魏书生说他从教三十年,一直在坚持记日记,一本教学日记,一本教育日记,他将日记喻为道德的长跑,认为每天抽空记点日记可以“沉淀内心的嘈杂,守住心灵的宁静”,他的两个日记本,一个积累了60多万字,一个已是近百万字,这些日记记录的都是教育教学中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这些日记促进了他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也为他独特的教育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
>朱永新教授也强调:写反思只是形式,但“写”带动的却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如果每个教师每天都能记点东西,教书育人怎么可能不得心应手。
但是反观我们自己,有多少教师去思考过,动手记录过?很多人甚至
是年终的个人总结都懒于提笔,鼠标轻轻一点,一切ok。再说说学研氛围不浓
1、理念陈旧,学习意识欠缺
温总理曾号召我们开展全民阅读,构建一个全民阅读的学习型社会。他说:“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的传承靠什么?靠阅读。阅读决定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阅读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可是,我们有多少教师能做到自觉学习,有目的地阅读?
曾特别关注过一位教师的作文教学。该教师常常以“优秀作文选”中的佳作来衡量学生的习作,以成人化的眼光、以一种共性的语言、共性的标准来评判学生的习作。教师常从构思、立意、条理,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各方面,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全方位的“敲打”,他的评改,尽是找“毛病”,最后的几句评语也是干巴巴的,诸如:立意不高,文句欠佳,条理不清,构思老套,题材陈旧……他实施的这一套,应该早就作为城南旧事,尘封于历史的故纸堆中去,可竟然还畅行于他的课堂。可以说,那种陈旧的作文评改不仅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优秀作文选”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还让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种畏难情绪,觉得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就完成背离了新课程中所提到的,评价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文评价,并不是评判学生能力的高下,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2、能力不强,活动组织不力
魏书生说:“同样是课堂,有的老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样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忽而闭目养神,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了受罪。课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功底不足,能力不能。”
这几年,我们监利正在推行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新教育的追求只有一个——让所有师生都能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一直认为,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理念落到了实处,语文教育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但是,综观三年来的成效,我们真的将新教育的理念落实到了教学之中吗?我觉得没有。我们很多同志遇到综合性学习内容就绕道
走,那种主题活动、辩论赛三年下来,组织不了一次,我们的教师还没有达到“幸福”的境界,学生也就没有幸福可言。3、单兵作战,协同能力较差
面对新课改,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也离不开同伴的合作。集体备课,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有多少学校能持之以恒,做真正落实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规范地开展活动?没有协同意识,惰性十足,这也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校九年级语文组的同志曾尝试过集体备课,常聚在一起,相互听听课,谈谈班级的管理问题、课前的教学设计、课中的疑难解答,有很多次,我都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有教师提出,学生年级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越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常无奈地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一现状该如何改变?有老师就尝试着进行改革,提出“无需举手,自由发言”。这样操作看似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了不少,但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有时,一个问题同时有几个同学争着发言,有时却冷场……这样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们人人都曾关注过,但思维的火花,总是一闪即逝,没有得到深化。即使最终有人能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但于整个教研组来说,也出不了集约化的成果。我们缺乏领军作战的将帅,缺乏协同作战的能力。
介于以上问题,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有的放矢,实施了三大策略。
一、以点带面,全面搭建教研平台
听余映潮老师谈过这样一个观点,教育是技术,技即为技巧,技艺娴熟,熟能生巧,术即为方法,点石成金,育人有法。余老师认为一个教师首先应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在听说读写的指导,课堂调控的把握,运用教材的能力等方面必须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那么,如何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这就成了我们要应对的问题。我们的作法是:
1、发掘领军人物,为教师成长树立榜样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一个青年教师要成长,首先要有戏可看,有高品质的戏看,也就是说,要有学习的榜样。孔老夫子授徒三千,门下七十二贤人,个个学有所长。余映潮先生自创板块式教学门户,影响遍及大江南北,众多语文教师都以余老弟子为荣。这些事例告诉我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在派员赴洋思、杜郎口等学校取经,一方面请在语文
教学上有影响的名家余映潮、王佑军先生到校传道,另一方面内部挖潜,挖掘并培养了众多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小有研究的领军人物,并通过青蓝工程、互结师徒、定向指导等形式,让他们的力量逐渐得以生发、庞大。下表即为我校语文教师在各个领域的把关大将:
研究领域
领军教师
研究领域
领军教师
中考试题研究
何相成
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魏兵
课外语文研究
姚其福
作文教学课堂研究
崔贞瑜
综合性学习研究
唐琴
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孙桂枝
大家最熟悉的当属何相成老师,作为实验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面旗帜,他在课堂教学、试题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但近年来,其主攻方向是试题研究,他与《课易通》、《探究在线》、《语文周报》、《中学生学习报》的编辑有密着切的通联,是一位深受小编喜爱与信赖的一线教师。何老师常说,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一份试卷都出不好,那他平常的授课在鬼混,在打乱战。仔细琢磨这句话,很有道理。一份有质量的试卷,它的
训练点、难易度、考查方向都应该是紧跟时代潮流、切合心智规律的,它反映的是一个教师对教材、对考纲的把握程度。何老师是一个资源,我们就得好好利用,学校每次的大考、小考,其试题我们都交由他把关,我们还动员他在各大报刊揽活,在校内组建编写团队,近三年的时间里,他就带出了朱小华、朱丽、刘菊芳、崔贞瑜、曹红波、张亚等一大批试题拟写高手,在省内外各大刊物发表了大量试题研究文章。
20xx年,我校开始启动书香校园建设。在创书香校园的活动中,七(9)班的姚其福老师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把本班的晨诵、午读、暮省,安排得有条不紊。他还创新思维,每周专辟一节课进行课外语文活动,举行读书交流、专题辩论、才情展示。他的做法引领了一种潮流,而且很有效果,短短的一个学期,李一露、姚露、彭恋恋、王宁等一批语文综合素养极高的学生就脱颖而出,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担纲金牌主持。教科处发现这一现象后
,即时行文,号召各位教师参与到这一课外语文的研究中来,并特意安排七(9)班的学生搞了一台汇报演出。20xx年,彭恋恋代表实验中学参加全市的“安全在我心中”主题演讲比赛,以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捧回了奖牌,她的总成绩高出了第二名5个百分点。荆州的评委们在了解到她小学在乡村渡过进实验中学才一年光景后,很惊讶地说:一个乡村女孩,在台上竟然显得如此的落落大方、挥洒自如,不简单。其实,这不简单里蕴含着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语文活动才是促进学生迅速成长的最佳途径。姚老师在探索,也带动了一大批实中语文教师在思考,在追逐。在座的很多同志参加过监利县新教育论坛第二届年会,听过唐琴老师的《乘着音乐的翅膀》。那节课的设计很特别,李教研在她的通讯报道中曾这样写道:“
其实,在学校组织教研活动的时候,唐老师的这节课就引发了一场争鸣——综合性学习课如何守住他的语文本色。听完唐老师的课,有音乐老师说:这节课的主要环节是谈你欣赏的音乐、改写喜欢的歌词,演练励志的歌曲,应属于一节典型的音乐创作课;有思品老师说:这节课荒了语文的田,种了思品的地,因为整节课除了一个改写歌词还算与语文的工具性沾边外,其他的环节都是彰显人文性的,是思品老师的活。老师们的评课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几位教师甚至写成了文字,要与唐老师商榷。唐老师很惶惑,作为实验中学综合性学习的领军人物,她的课堂一向是以新、奇、特见长的,那么,这堂课到底是否合乎综合性学习的范例?她闭门细读新课程大纲后,作出了回应,她说:“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本着教育就是发展的观点,摒弃学科中心论的思想,我相信综合性学习这块荒芜地会承包到户,变成生机勃勃、科学引种的课改实验田。”一堂课,一堂普普通通的校内竞赛课,不仅引发出如此大的震动,还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型向纵深进行了推进。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确立领军人物,组建学习小组,不仅能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也有助于群体的提高。
魏老师、崔老师、还有已退居小科岗位,改教历史了的孙老师也都是我校语文教师中颇有威望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身边,同样有着一批虔敬的教师。孙老师的作文系列化学案《初中作文“八个一”工程》更是吸引了大批追随者。
总之,在发掘领军人物这一点上,我们做的是慧眼识珠,发现人才,推波助澜,确立威信。
2、构建教研网络,为教师成长搭建平
台树榜样,立旗帜,还得有一个平台,给这些领军人物以布道的机会,给青年教师学习、展示、交流的舞台。为此,我们编织了一个大型教研网络。我们组织了每期一次的大型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主办了大型教研月刊《实中教育》,开辟了实中名师讲坛。
先说说每期一次的大型课堂教学竞赛活动。20xx年,我们请了余映潮老师参加我们的活动,余老师和青年教师们同台献艺,评课、讲座,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20xx年,我们将远程教育的模块嵌入课堂教学竞赛,在网络上听了李镇西等名师的课,还邀请了王佑军同志、邓禹南老师进行评课、讲座,修正了很多教师的观念。王院长听了朱丽老师的课,点评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值得大家共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追求的是,在无情感的地方讲出情感,在无波澜的地方掀起波澜。要学会引联穿插,巧妙安排结构,同时还要注意悬念的设置。因为很多东西一旦告知,就显得无味了。授课虽不同于写小说,但他们有通同的地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我们更应该巧妙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20xx年,我们再次创新形式,施行了当堂评点,每位教师授课后,即时安排30分钟的交流、点评时间。那一年,我们集中外投获奖的教学反思、论文达到了30篇,得益的就是这当堂点评。
20xx年,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竞赛时启动了课题研究。授课、实录整理、听评课反思,一气呵成。所以,4月号的《实中教育》刊文达到了历史新高,计二十余篇。
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课堂教学竞赛主题一直不变,“聚焦课堂,立足有效,提高质量”,但形式期期有变化,年年有创新,有一段时间,我们甚至提出了:周周都有公开课、月月都有示范课,人人都要搞教研。语文作为大科,人数多,易操作,首当其冲。课堂教学竞赛,引进了新的教学理念,活跃了教学氛围,也锻炼了很多青年教师。短短几年中,唐琴、唐雯、江芬、易青、易艳、朱丽、张亚等教师就迅速成长起来了,成了课堂教学的能手。记得,邓禹南老师20xx年到我校听了几节课后,曾这样大发感慨:好久没有听到这样的课了,好久没看到组织这样严密的活动了,你们的活动可以与市级活动媲美了。邓老师的话有些褒奖,但给了实中教师很大的鼓舞。
再说大型教研月刊《实中教育》,这一刊物是按月发行的,当然,范围只限于本校。我们的宗旨是:构建教研平台,报道校园动
态,推介教研成果,打造教育品牌。设置的栏目有青涩校园、快乐驿站、教育争鸣、课艺展示、文虫试笔、名师讲坛、域外来风等,截至本月,我们已经发行了54期。《实中教育》成了实中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们抒写心灵、交流教艺、学习理念的舞台,也是广大教师必不可少的校本读物。在这本期刊中,老师们真正认识了才气横溢的唐雯、风趣诙谐的唐琴、富于创新意识的朱丽、沉稳洗炼的朱继红,精通平仄的曹红波……在这本期刊中,教师们也找到了很多快乐,年终下发稿费的时候,三五成群的聚聚餐,边品味美食佳肴,边调侃在《实中教育》中搜寻到的警言妙句,其乐融融。为了让教师们能系统地学习到前沿教育理念,了解最新教育信息,我们还建构了实验中学名师讲坛。仅从语文这一块来看,我们就邀请余映潮老师作了题为《教学创意十谈》的讲座,邀请王佑军院长作了《走出你的樊篱——语文》的学术报告,请邓禹南老师作了《语文,即是人文》
的讲话。在外聘名师的基础上,我们还派员聆听了名师巡回讲学团的报告,然后现学现卖,传递了来自马驫、赵谦翔等人的前沿教育理念。比如说,语文教学的训练到底是应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咬文嚼字,是否背离了时代潮流……这些思考折服了每一位教师,也清扫了老师们在教学中的疑惑。近五年来,我们还安排了李茂金、何相成、崔贞瑜、孙桂枝等本土教师登台布道。我们规定,登台开讲一次,整理的稿件字数需在八千字以上,形成的观念、引述的事例都要交由教科处审定。可以这样说,每登台讲演一次,对讲的老师来说,就是一次提高,一次质的提高;对听者来说,也系统地收获了很前沿理念,育人方法。
二、承接课题,集中精力突破难点
散兵游勇式的教研,在小的区间内对提高教师的能力有一定的意义。但真正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师的能力,提升教育品味,还要选点突破,形成合力,让所有教师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资源共用,成果共享。这就涉及到了课题的研究。
魏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所谓课题,就是教学生活中的难点、疑题。初一新生的书写普遍较差,怎么去练,练出成效,这是一个课题,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语感很差,怎样去整理,去训练,这也是一个课题。课题源自教学,是为教学服务的。
我们承接课题,也
是本着这一目的——服务教学,服务教师。近五年的时间里,做了三个课题,20xx年,接的是《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那时候,没有毅力,也缺乏管理,所以搞了一年,就流产了。20xx年,我们启动了《初中语文学法指导艺术研究》的课题实验,以小团队的形式开展实验,经过两年的摸索,形成了结题报告。20xx年底,该课题被评为“荆州市优秀课题”。《整合阅读资源,构建生态课堂》是我校语文组承接的第三个实验课题。课题是20xx年底申报的,批准立项是今年8月,但我们的实验今年上春就开始启动了,而且形成了首批实验文案,集结了二十几篇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由唐琴老师设计,张国政老师整理的课堂实录,四月十日成稿,十一日,我们就送到了市里,在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还有几篇实录和反思,我们五月份打包送到了《新课程报》参评,前几天听说反馈的情况也很好。进行课题研究,我有一个感受,要持之以恒。学校的中心工作很多,一期一个新花样,但搞课题要耐得住性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罗婧老师在前面谈过课题实验的操作,所以,下面我只简单的罗列几条。一个课题要想做出效果,我觉得:
1、要发动教师,提高认识
课题组成立之前,就必须通过教研组会议,下发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广大教师的认识。
2、建章立制,形成合力
成立课题小组,必须领导挂帅。因为开展课题实验,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相应的课题经费。另外,有领导撑台子,分工、安排与督导、检查也容易上手一些。其次是分工要细,要依人而定,谁的文字写作能力强,谁的课堂驾驭能力高,谁的组织能力强,都应了然于胸,这样,进行合作也就更具合力。
三、把握课外,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时下,对于教育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三个词语,三种排列,演绎出的是教育的真正内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一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素养,除了狠抓课堂教学外,课外语文学习不可忽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就像语文的一对翅膀,少了任何一方,语文学习就变得残缺不全。
在课外语文的导引上,我们做了三件事:
1、整体着眼,点面结合,营造书香氛围
20xx年,朱永新教授亲临监利授课,播下“新教育
”的火种后,那草根式的研究模式,那充溢着理想主义色彩,极具操作性与实践性的行走方式,让我们实中教师有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斓珊处”般的感觉。几番斟酌后,学校提出了“创建书香校园、打造人文实中”的方案,并决定把书香校园的创建作为教育的中心工作来抓,让实验中学充溢浓浓的书香墨韵。20xx年秋,学校专门成立了“创书香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秦国祥同志亲自挂帅。教科处、德育处明确分工,发动、组织、评比、验收,认真务实地将“创建书香校园”的各项活动落实到了点、贯彻到了面。我们要求:
a、教室布置,要洋溢浓浓书香味。
我们提出,班级布置要精细文雅,张扬个性,并确保让每一堵墙壁都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各班或自制、或订购,在教室黑板上方、前后角落里悬挂、张贴了书法、绘画作品,励志名言及学生成长记录榜……赏心悦目的班级布置,对学生追逐风雅、勤奋向上品格的形成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b、班级图书角,引领学生健康阅读。网络游戏、音像制品、网游小说的泛滥,日渐侵蚀着学生纯朴的心灵。为了纠正孩子们的阅读航向,引领健康的阅读,我们还要求各班设立图书角。学校统一配备书橱,各班自行组织图书。为此,教科处还精选开列了中学生必读、选读的中外名作书目近两百部,分年级下发,指导各班精选图书,让学生的阅读视野触及到文学、科技、历史等各个方面。教科处在督查各班交流阅读之余,还组织了班与班之间的“图书漂流”活动。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分享书籍的美妙,感受读书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修养和文化底蕴。
c、实施“五名工程”,促进学生幸福成长。我们规定,各班要利用好晨读、午诵时段,开展诵名诗、读名篇、看名着、赏名曲、唱名歌活动。不同的时节,教科处、德育处还联合下发相应的学习资料,营造集中学习的氛围,引导全体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传承民族精华,争当文明少年”。清明、端午、中秋、国庆,乃至圣诞节前后,校园里都会呈现千人争诵名篇佳句的盛景。那景象,应了“德馨绿满园,诗书香满楼”的妙处。
d、专设课程,强化阅读指导效果。学校严格控制作业量,每天上午、下午上课前保证每个学生有半小时静静的自由阅读时间,这一时段采用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形式,班主任与语文老师轮流下班辅导,并做到专时专用。七、八年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