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产党员不要躲到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22观看电影杨善洲心得体会 电影杨善洲观后心得体会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杨善洲》,讲述的是一个老共产党员从领导职务退休后,继续实践“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扎根大山义务植树造林,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的动人故事。
在近20xx年的工作中,他一直两袖清风,勤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了共产党员的诺言。在退休后他放弃了安享晚年的机会,20xx年如一日的守候家乡植树造林,用共产党员的执着换来了一方水土的繁茂,大公无私的坚持为人民和社会服务。
反观自省,我们要学习的是杨善洲坚守党性,踏踏实实干事业,兢兢业业为企业的精神;我们就要学习他诚以修身、一心为民、求是探索的精神,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公仆本色,全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致力于为群众更好地服务,甘做人民的公仆,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以对党和人民的忠心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我们更要学习他检以养德,知行一致的革命精神,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这是云南省原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职时的一句口头禅,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奉献给共产党,以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演绎着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甘为人仆的优秀干部形象,杨善洲教会了我们为人之品、为官之德、为事之则。
做人先立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干部,我们更要深刻领会杨善洲为人的忠耿与刚直。在他身上,折射出一种光芒,一种高尚的品德。杨善洲为人正直、善良、怀仁处义。一辈子效忠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甘心为共产党的事业奋斗一生。对工作执着、认真,公私分明、公正无私。看这部影片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杨善洲退休后,主动放弃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一头扎进大亮山带领大家植树造林。他在山岭抚摸着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树苗,语重心长地说“好孩子啊,好好长啊”。他把树苗当成宝贝,爱护有加,对这片山林的每一棵树苗都充满不舍与期待,20多年的心血换来一片绿油油的大森林,临终前又把价值三亿多元的山林无偿交给国家,这就是杨善洲尤其令人钦佩的宝贵品德,值得所有共产党员认真学习。
为官先立德。有一句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身在其职,就应肩负起其责。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多办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干实事、谋利益。老百姓亲切称他为“草鞋书记”、“泥腿书记”。在他生命垂危一刻,群众们纷纷到医院看望这位让他们爱戴敬仰的好书记,这就是干部与群众的鱼水之情。体现一个始终为群众办实事、与老百姓血肉相连的人民公仆形象。
做事讲原则。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淡泊名利、两袖清风、甘做人民的公仆。他认为,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他严格要求别人,也严于律己,不吃免费的饭,不坐免费的车,不用权谋私利。他宁愿愧对妻子儿女也不愿违背做事原则,大女儿也曾因此与他争吵多次,产生诸多不解与怨恨。直的父亲临终前才深刻明白老父亲一辈子对共产党的衷心与贡献,心结才得以化解。
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是这样评述杨善洲的:“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我们应以杨善洲作为一面铜镜,不断正视自身,改善自身,达到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境界;我们应以杨善洲为榜样,深刻领悟他的真、善、美,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20xx年xx月xx日,人民日报第10版刊登了《读一读这位老人平凡动人的故事你会明白什么才是美丽而高尚的人生--一位老人与一片森林》,讲述的就是杨善洲--云南省保山县原地委书记,退休之后不进城,志在深山办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献国家的故事。
有幸在工作之余,分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安排全体党员观看了《杨善洲》,这是一部歌颂优秀共产党员、弘扬时代精神、讴歌当代基层干部楷模的主旋律电影,讲述的是原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但与以往同类影片所不同的是,杨善洲的故事不是重点讲述他作为保山地委书记时的优秀事迹,而是他60岁退休后,主动放弃进大城市疗养的机会,心甘情愿回到家乡,将大亮山由一片贫瘠的荒地变成万亩山林的故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从影片中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很多: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杨善洲开山垦荒的日子是艰苦的,艰苦环境下的快乐更加珍贵。当他看着漫山遍野的树苗心生欢喜时,却遭遇了毒草的侵害,面对貌似令人绝望的困难,他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不眠不休寻找解决方案,最终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成功解决了危机,让树苗得以茁壮成长。
林场决定种植经济果木,为了解决节约资金,杨善洲走上街市,在路人异样的目光下捡果核育苗,在他的带动下,原先怕丢面子的临场职工们都能坦然的上街捡果核。
山上种树的日子单调而艰苦,很多人无法克服各种困难来了又走。但这都无法阻挡杨善洲开山垦荒的决心,原本以为五六年的时间,但他却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将大亮山从荒山变为万亩林场。
……
类似的事迹数不胜数,但都折射出老书记杨善洲身上的一种精神,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想方设法克服。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有了坚定的理念信念,站的就高了,眼界宽了,心胸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20xx年4月,杨善洲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从他的事迹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坚守的理念信念,也看到了在这样的理念信念支持下,他做出的丰功伟绩。
二、公私分明还是食古不化?
杨善洲在山上种树时得知孩子们不能上学的原因是由于民办教师流失,他亲自将相关部门干部共同邀约上山,解决了70名民办教师的转正问题。为了让随他一起上山种树,一种就是20xx年的青年周波能够早日结婚,他第一次“走后门”帮助周波找到了林业局的工作。然而,他却没有帮助自己的女儿。他的二女儿是偏远山寨的老师,从结婚到生子,一直为两地分居烦扰,杨善洲解决了70个民办老师的指标却不肯为自己的女儿打一个电话,二女儿对他声泪俱下的控诉也无法动摇他丝毫,在他心里有一条简单却明确的底线:公是公、私是私。我们开始也许会不理解,杨善洲狠心拒绝了行将就木的老母亲的殷切恳求,是否是不孝?让女儿伤心欲绝,又是否应当?然而,当时间过去二十年,当二女儿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了曾经的渴求,也终于理解了父亲对她寄予的期望和爱,我们也才能够真正理解杨善洲的坚持。这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所必须坚守的,要做到修信、修品、修行、修律,任何时候都要慎独、慎初、慎微,进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和自励。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20xx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宗旨是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0xx年,云南遭遇百年大旱,青翠的大亮山护佑下的保山人未受大旱影响,青山是杨善洲生命的真实写照,流水则讲述着一个共产党人心系人民的赤诚。最后,让我用一首流传于滇西的民谣再一次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赞美杨善洲-这位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共产党员的楷模:“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20xx年,在大学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中,我观看了电影《杨善洲》,电影中对老共产党员杨善洲鲜活的形象刻画令我印象深刻,正是这部电影,让我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心,也成为了我党员生涯中的一盏明灯。
电影《杨善洲》由导演董玲执导,演员李雪健、李晨等人联袂出演,以云南省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为原型,讲述了杨善洲作为一名从事革命20xx年,任地厅级20xx年的干部,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需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去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艰苦创业,为民造福。
通过电影,能让我们学习到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杨善洲同志以对党忠诚、对国热爱、对民负责为人生追求目标,退休前,他废寝忘食,忘我工作;退休后,他志在千里,植树造林,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杨善洲同志鞠躬尽瘁,真正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一生为人民服务的忠实承诺。
通过电影,能让我们学习到淡泊名利和克己奉公的精神品德。杨善洲同志一辈子节衣缩食、生活简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面对女儿对他提出的调动工作的要求,他严词拒绝,大公无私,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私利。面对政府对他的奖励金和补贴,他全部捐出,建设学校救济学生。
通过电影,能让我们学习到心系群众和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杨善洲同志退休前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在各个岗位上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退休后,仍然心系群众,心系家乡的脱贫致富,以实际行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呕心沥血,造福百姓,展现老一辈共产党人孺子牛的精神风貌。
我好像真的来到了大亮山,来到那个杨书记奋斗的地方。他就像一面明镜,充分展现出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精髓。这面镜子,能对照认知不足,能对照净化心灵。这部电影我推荐大家观看,可以找到内心的明灯与远方。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是一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六十年如一日的朴实坚守。
电影《杨善洲》拍摄于20xx年,以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为原型,以大亮山植树造林为主要故事线索,生动再现了他一生为民的感人事迹。在任期间,他狠抓农业,专注民生,打造滇西粮仓;退休后,他绿化荒山,造福子孙,践行朴实的诺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用一生践行的为官宗旨,无论在任与否,他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
清瘦的面容、消瘦的身材、朴素的衣装,是李雪健老师扮演的杨善洲给我的深刻印象,他演绎的不再是“教科书式”的官员形象,朴实无华、和蔼可亲,贴近农民生活,是对这位农民书记的生动诠释。正如电影开篇,杨善洲遇见一位赶着参加婚礼的老乡,并不自称书记,而让老乡称他为老倌,与老乡亲切交谈,并帮助他挑水。深刻阐释了杨善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为官初心,党员信仰。
此外,影片以环环相扣的剧情结构将杨善洲的朴实坚守展现的淋漓尽致。开篇以荒凉的大亮山为背景,以珍贵的“水礼单”为引,反映出缺水已成为保山地区当时及漫长岁月面临的严峻问题。为此,杨善洲深刻意识到粮食生产水是命脉,水土保持树是根本,为杨善洲退休后决心到大亮山种树做了重要铺垫;无情的旱灾席卷保山地区时,面临老百姓欠收、绝收,甚至老百姓吃不上饭的严峻形势,杨善洲进一步意识到水资源的珍贵,“不靠天,不靠地,我们要自己当龙王。”更是证实了他植树造林的坚定决心;杨善洲与省委领导的谈话道出了退休后回大亮山植树造林的初心,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养育了他,欠情,他答应过乡亲们,退休后一定回家乡做点事儿。为践行这朴实的诺言,他决定回乡种树,为守护滇西粮仓,为保障百姓利益,在他二十多年的坚守下,在他的努力奋斗下,大亮山从最初的荒草蔓生,难见林木,蜕变成后来的山野悠悠,植被丰厚。影片结尾再次切入大亮山的远景,此时的大亮山早已旧貌换新颜,与开篇形成鲜明对比,前后呼应,将杨善洲的朴实坚守蕴含进这茂密山林间。
同时,影片以不同的情节线将杨善洲一心为公、一生为民的共产党员形象演绎的出神入化。例如二女儿的工作调动是贯穿影片的一条故事线,二女儿多次希望父亲能为自己解决工作问题,但杨善洲在家事上绝不动用私权,即便自己的女儿与丈夫两地分居多年,也不走关系为其调动工作。可当他发现家乡孩子们因民办老师流失无学可上时,亲自解决了许多代课老师转正的问题。再如把林场交给国家时,拒绝政府的捐赠仪式,仅仅带领林场几人在大亮山的山顶进行简单的捐赠仪式,宣布上级批准周波接任林场的场长,并交代周波一定要按比例给群众分成,体现了朴实坚守的传承。杨善洲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他一心为公、一生为民的初心,坚守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
影片记录了杨善洲朴实的一生,并以青山作证,他六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他用一生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同时,影片通过杨善洲朴实的一生,真实彰显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一生清廉、两袖清风的党性修养以及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为官初心,为新时代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小的时候,我最喜欢问为什么,总是最喜欢问:“谁是我们身边最可亲可敬的人呢?”但不同的人告诉我不同的答案,所以我一直在叩问自己,也叩问着身边的每个人。观看电视剧《杨善洲》后,我心里终于有了答案:我们的老书记杨善洲就是我们身边最可亲可敬的人。老书记杨善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要以杨善洲为镜,让我们时常对照自己,自觉反省,扪心自问,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干事、如何为政、如何做官。
电视剧《杨善洲》采取了纪录片与传统电视剧平铺表现手法的杂揉嫁接,突破了红色经典剧的固定套路,让观众眼前一亮。整个剧本以女记者叶子的采访和思考、以杨善洲的工作生活两条线索贯穿全剧,场景的交叉感带给了观众视觉和心理上的巨大震慑力,给观众在情感上营造了一种场景变换所造成的心理共鸣。
剧中一个很重要的场景就是妻子张玉珍与耕牛“弓背”的跨时空的“人牛对话”。这种跨时空与超常规故事情节的情感穿越,在艺术效果上大大超过了让演员“独自哭诉”或者采取人与人之间的“同类理解”的单纯设计。“五个女人”在简陋的房子里围着桌子吃饭的镜头,加上真实的场景,朴实的服装道具和演员投入的表演,这个家庭对一家之主的“男人杨善洲”的渴求愿望,“一个镜头”或“一个场景”或“一个无语的场面”已经将人间亲情的缺失表现得淋漓尽致和荡气回肠,不仅催人泪下。更重要的是这种立体表现和错位表达曲折迂回地表现了主人公杨善洲身上的共产党员一心为民、亲民,为民谋利办事、大公大爱的火热情怀,真正达到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杨善洲时时处处为民造福,不求惊天动地,只求一点一滴。从实施了坡地改梯条田的“种粮书记”,到头戴竹叶帽挽起裤脚跳到田里熟练秧插的“草鞋书记”,从7000元建起一住就是20xx年的“油毛毡房”,到引进资金300万元建设林场却主动放弃符合政策规定的30万元奖励的“捞油水机会”,等等,正如演员刘佩琦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杨善洲不应该死,我希望杨善洲的精神、信仰、追求会唤醒广大的民众,也希望越来越多的领导在心中树立起‘为民造福’的信仰。”大亮照人生,善行乐民。杨善洲是一个好人,更是一个播撒温暖的好人,每一个党员干部也要努力做一个能够温暖周围人的人。
电影《杨善洲》根据当代已故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真实生平事迹改编,讲的是他一心为群众办事,不为家人谋私利,退休后不住干休所,却要去荒山上20xx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赢得群众爱戴的故事。
其实很惭愧,这个电影我第一次是坐在机舱看的,旅途时间很难熬,因为喜欢李雪健的表演,就打开了这部电影,但没想只是看了一会就被深深吸引到了,结果飞机到了还没看完,不过瘾,归家后立即在网上一口气看完。
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宏大的场面,整体画风很平实,但在几个重点场景里面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刻画,使人物形象更为饱满和立体。比如杨善洲带领党员宣誓的场面,在这个场景下,一个带着帽子的瘦小“老头儿”在大家目光和掌声下走向前台,逆光的剪影使他看起来如此单薄,走路姿态略显蹒跚,但他神态却又是如此的平和与坚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每说完一句句都会稍稍停顿,平缓但很厚重,最后的那个字的语调约略上扬,仿佛那口气那个劲就要这个字上释放出来。在他领誓的声音回旋中,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坚定甚至是倔强的党性在那一瞬间就表达淋漓尽致。
作为主旋律电影,这个电影没有强大“卡司”阵容、没有大手笔投入,但经过主要演员李雪健、奚美娟、陶虹、李晨等人的深入演绎,电影一样触人心扉。电影节奏感并不紧凑,缓缓的流水一般讲述着故事。我觉得它的成功来源于这几个地方,一个是剧情的巧妙呼应,二是反映人物品质的细节描述,三是人物感情的真实渲染。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蔓延的荒山,发灰的格调,一个中山装老人和路边一个赴婚宴的“老倌”攀谈。老倌说喜礼就是一担清水(缺水是当地的严峻问题)。还说,现在干部白吃公粮,为啥,因为不给群众办实事。老人听了,望着远山沉默了,说“是,不给群众办事,可不就是白吃公粮”,并替老倌挑了一路水。之后的工作中,老书记一直把科学发展当地生产和水资源利用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并提出要带领群众不靠天不靠地,做管水的“龙王”。他还乐意做一个农民书记,一到农忙时节,他就拿着农具挽着裤腿义务下田和指导农耕,每每都是他一脚泥巴离开时候,身后才有人悟出了,这不就是那个杨书记?
电影用善于用细节刻画老书记无私形象和家庭的情感,比如无论风雨多大,到村中院落的最后一段路,他一定要下车走回来,无论司机怎么劝说都不行,因为不能公车私用,即使是办其他急事要用,也要补清油钱。其次是女儿和丈夫长期分居两地,解决这个问题的农转非指标到了老书记,即使是符合条件总是被弹回,这个最后一个章迟迟落不下来,因为老书记担心是部下给自己子女行方便;而对比之下,当老书记的得知山区民办教师留不住,孩子们都失学时,亲自把教育系统主要干部召集垦荒的山上:请大家不要踢皮球,把山区教师的转正问题面对面就解决了吧。女儿听说了此事,更是找他哭诉,老人内心纠结、坐立不按,但是最后还是拒绝了。好在到最后,女儿虽然很气很不愿见老父亲,但心里其实还是能理解,最终靠自己考试解决了问题。拿到通知时,办公干部说:回去请转告您父亲,你这是靠自己办到的,是符合要求的。女儿出去后泪流满面。
除此之外,电影还描述了老书记如何第一次“走后门”,协调跟自己造林十几年的青年干部的工作婚姻问题以及政府发奖金的处理等故事,用一层层画面告诉观众:群众的事情永远放在心上,自己的事情反而掂之又掂--这就是老书记。
触动人心的感情不仅有父女情分,还有夫妻情分,更有群众情分。老书记的妻子嫁过来之后,一直跟着书记在农村生活,风雨几十年,分多合少,几乎是一人操办整个家,照顾上下老小、洗衣做饭、割草养猪,没享过什么福。等到老书记生病住院时,老伴发现这才是最美的时光,因为能天天在一起说话、见面,还能天天看着老书记吃最喜欢的自家酸笋。后来担心老伴身体,老书记执意要她回去,等她终于离开之后,老书记却要挣扎着走到窗前,原来他想再看看老伴的身影。
故事讲到此时已经令人唏嘘,但等观众随画面切换到窗外时,更感人的一刻出现了:窗外竟然还站在一院子的群众--自发来看望老书记的。大家纷纷喊着老书记,故事开始的那个老倌也来了,给老书记挑来一担水,他不知道说什么好,就喊着“老书记,这是从您植树的林场取来的水,您,没白吃公粮”,之后大家手把手把老倌舀出来的清水传递到老书记面前,老书记微笑了,子女笑了,大家也笑了。借助这个自然切换的画面,电影巧妙的把小“家”的感情扩大到大“家”的感情,把群众们的感情融入到这担水里面,完成了呼应和升华:这是感恩之水,也是赞扬之水,更是象征老书记党性品质的一担清水。
影片中的开始,老倌曾说,这么多山头,您怎么能数过来完呢,老书记说:数得过来,大山头80个、小山头172个。就这样,在退休后,他再次放弃带领全家进城享福的机会,而是带领群众上荒山种树,用20xx年的时间硬是种出一个5万多亩价值超过3亿元的林场。
“我老了,照顾不了你们了,你们都是我的好孩子,以后我会常来看看你们的,都好好的啊”。画面最后闪回到杨善洲独自离开农场那一刻,浮光掠影中,他一株株的轻拍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露出满意的笑容。那时,他把林场无偿转让给国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产党员不要躲到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这就是党员杨善洲。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