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体》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体》读后感1
科幻小说《三体》是比较火的一部国产科幻小说,我刚读完了第一部,简单谈谈对他的感悟。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而更像是一部哲幻小说,通过末世状态来讨论哲学概念。
首先,三体问题是一个数学猜想,它是指三个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现有的数学求解的答案依然是不可测。由此便引出了一个大问题,宇宙有规律吗?如果没有,那么宇宙就是混沌的,在一个混沌的宇宙中,一切就都是偶然的,那我们的出现就是个偶然,如果我们的世界本是个偶然,那么我们的未来呢?这实际上是小说设计的一个大背景,在第一部中作者的答案是什么呢?作者通过三体文明世界最后的计时钟摆给了我们一个选择,那个在倒计时星球毁灭的钟摆是对规律的渴望还是对混沌的畏惧呢?对这个一点也不科幻而且真实的有点可怕的背景你是否有点不寒栗呢?
不用害怕,上面那个问题太大了,现实世界最终答案还未定,也许有一天数学家与物理学家会给我们答案。但小说围绕故事主线展开更像是一场哲学的探讨。小说中对逻辑方法在认识论中应用的讨论:先普及一个知识,逻辑学中认为论证是有两个方法,演绎与归纳,演绎就是由一个真理论证出另一个真理,只要前置真理为真,而演绎方法是对的,那么结论就是真的。而归纳则举例论证,归纳结果是不保真的,他只是给出一个更为合理的结果。好了,知道了这个,我们就可以来看作者写的几次三体模拟游戏中的经历了。这五次游戏经历是物理学史的缩影也是逻辑法则在认识论中的应用。
第一次,周文王。
文王引导主角汪淼第一次进入三体模拟游戏中,给出了一个看似混沌的世界,文王给出了自己摸索这个世界(建立宇宙模型)的理论:阴阳二元论以及他的六十四卦(宇宙模型)。并通过后期墨子与伽利略的口说出了文王的逻辑方法,他是一种简单的观察归纳法,而归纳的结果归于一种冥想假设,这个假设仅仅通过简单验证就建立一个抽象模型,于是很快就失效了。这是早期物理学。
第二次,墨子。
墨子开始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并开始建立实体模型来验证其归纳的结果,但其模型的建立仍然是一种冥想的结果,只是比文王进步在建立了一个看上去更符合现实世界的模型,这个模型已初步摆脱抽象。但依然很快失败,因为这个模型的建立是忽略了观察中看似微小的现象——飞星的出现。至此,汪淼以中国为背景在游戏中的进程走到了尽头,似乎作者暗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停滞。
第三次,伽利略与格里高利教皇。
汪淼以哥白尼的名字再次进入游戏,带着三体理论来到教皇面前,伽利略介绍了他的方法,这时归纳法已经进化到观察归纳验证再归纳的阶段。但仍然没有跳出归纳的范畴,而教皇听完汪淼的三体论后就要烧死他的举动是在暗示中世纪宗教对科学的打压。
第四次,牛顿与冯。诺依曼。
这是由于汪淼带来三体论,或者说是三体问题后,游戏开始进入第二级,牛顿与冯。诺依曼登场了。牛顿为三体讨论带来了演绎论证的基础,前置真理三大定律与数学计算方法微积分,而冯。诺依曼要解决计算速度问题,他带来了计算机。这时论证方法已进入演绎时代。于是解方程是主要问题了。当然这次解方程没有成功是因为前置真理的缺憾(没有考虑引力摄动,因为牛顿不知道广义相对论)。前置真理不为真,演绎结果肯定错误。
第五次,爱因斯坦登场了。
他带来相对论,并对牛顿的三大定律进行修正,这下前置真理为真,计算工具也足够强大了,但是绝望出现了,三体问题依然无解。爱因斯坦绝望的说出,上帝是个无耻的赌徒,他彻底抛弃了我们。于是人们竖起一个墓碑,就是一个巨大的钟摆,来倒计时世界的毁灭,样式与伏羲竖起的钟摆是一样的,这似乎预示着人类从开始探索这个世界之日起就为自己敲响了丧钟。
于是游戏结束了,三体无解,世界最终要毁灭,那剩下的就是逃离三体世界。在一个我们既知理论体系里,最终证明三体无解。这个结论在我看来一点也不科幻,而是对现实世界的绝望的另一种表达而已。
关于宗教的讨论:在谈到宇宙起源时,作者首先明确支持大爆炸理论,指出哈勃红移以及3k宇宙背景辐射就是证明。但关于大爆炸的起点“奇点”之前的解释,作者通过红卫兵之口说出那是为上帝的存在留下了位置,并且说如果上帝是指宇宙之外的超意识存在的话,是不知道是否存在的。这给后面地球叛军中拯救派的宗教式崇拜外太空先进文明留下伏笔,因为他们认为外星人就是“主”。另外作者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在理论物理这个领域要想有所建树,需要一种宗教般的执着,这很容易把人引入深渊”。另外在庙堂外申玉菲的一句祈求“佛祖保佑我主脱离苦海”。说明作者的宗教观点:你既然相信上帝,就不要执着的去追寻他是否真的存在,也许当你发现他真的在了,你又要去寻找一个更高的不存在来寄托自己。一个无法证明是否存在的上帝才是真正的上帝。也许作者相信最终佛教才是终极问题的解决办法,当然是指佛教中蕴含的哲学理念。
关于人性的探讨:叶文洁所带领的地球叛军似乎有一点反社会心理,叶文洁是在文革中产生的反社会心理萌芽。父亲的死,母亲、妹妹的背叛让她心如死灰,那时她是厌世。而大兴安岭农场的那次初恋爱人的背叛让她有了逃世的想法,于是她以一种出家的姿态进入了红岸基地。在基地中她收到了外星文明的信息时,如同一根救命稻草,又如同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一丝偶然的冲动让她按下了决定毁灭地球文明的按钮。叶文洁本身是有一颗善良的心的,甚至最后的决定目标依然是希望地球变得更好,但后期的心态的转变是受外力的影响,这种人性的转变是启示着人性本善的最终含义。
《三体》读后感2
推荐我看这部书的人是我高中时代的同学。所以要谈这本书还真的写写他。
我们读高中那个年代已经奥数奥物等各种竞赛刚刚萌芽,还处于比较纯洁的状态。那时候学奥数奥物之类的都是学校老师们直接课后纠集一帮子好学生开小灶。然后参加市一级的考试比赛,通过的就集中参加全市最好的老师举办的周末集训。所有这些都是不要花钱的,完全是优胜劣汰的集训。那时候我比现在强多了,属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数学语文化学物理门门都参加竞赛。而我那个同学就属于典型的偏科型的,纯物理天才,每次物理考试不是他第一就是我第一,可是其他各门功课都在及格边缘徘徊的那种。事实证明,偏科的人都是天才,像我这种全面发展的都是庸才。
考大学我不出意外进入了名校开始混日子,而他进入了二流的大学开始深造物理学。大学后我继续读mba。而他考入中科院读研究生。二十年后,我不过是商业社会里面一个小混混,而他中科院毕业后到意大利搞研究,前年作为理论物理学和研究粒子对撞机方面的专家回国被聘为华东理工和北大的双重教授,膜拜啊!
就他回国一事我还是很开心的。因为高中时代的教育对物理学一直深感兴趣,虽然大学无缘深造,但是一直有看一些物理学理论的书籍,但是苦于朋友圈子里面没有这方面的专家,因此有机会见到他总会带些问题问他。而三体这套书就是他推荐的。
果然,这类硬科幻类的书籍令我爱不释手,三天看完了三大本书。
这三本书以宇宙为背景在一个巨大的尺度上描写了文明的走向,并提出了宇宙伦理学的初步框架。其基于现代物理学的各种理论基础做出的大胆设想也让人耳目一新。
相信每个人都有仰望星空的时候。那种浩瀚无垠的星空让我们感受到宇宙的宽广与深厚。在巨大的时空尺度上,面对宇宙数百亿年的存在,及在其存在之前的无知时间,所谓的人类的存在不过短短几万年,其间真正称得上文明的不过区区几百年,渺小如一粒尘埃。而我们人类以几十年的存在,作为尘埃中的尘埃,却在思考着宇宙的终极意义。多少代的科学家都在于探求宇宙的终极真理,什么是宇宙的性质?宇宙及我们从何而来?为什么宇宙是现在所呈现的状态?
应该说宇宙物理学还存在着许多的未解之谜。曾经有人认为牛顿物理学已经构筑了物理学的完整大厦,后人能做的不过是添砖加瓦。但是关于微观层面的质疑彻底推翻了颠覆了牛顿物理学的大厦,之后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基础建立的理论物理学基础几乎完美的统一了物理学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理论。我们一直在追寻物理学的统一,因为我们相信上帝不掷骰子。但是量子力学和不确定性原理破坏了这种统一性,但是正是这样我们的世界才多姿多彩,正是有着许多的未知才会使得我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就是希望。以我个人经验来看,人类文明真正进入发展打不过区区二百多年的时间,如果就可以穷尽百亿光年范围的宇宙规则反而是不可思议的。
三体的基本理念,是秉承于作为独立系统的宇宙,其熵是倾向于增加的,而类似智慧生命体这类低熵体的存在是偏离于宇宙规则的。因此,他们通过假象的宇宙伦理学的推理推导出黑暗森林理论,从而得出文明毁灭的推论去并符合总体熵发散的宇宙规则。其第一部还是一个简单的萌芽,而第二部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并命名为“黑暗森林”。至于第三部则将这一理论从二个文明扩大到全宇宙范围,并更深入的探讨了面对外星文明地球文明发展的可能。全文中基于目前已知物理学的奇思妙想的确让人大开眼界。关于基本粒子的内折叠的高纬度空间可能发展的二维展开的质子人工智能。基于超炫理论的高维度空间碎片和三维空间的接触,基于黑洞视界理论的低光束自我封闭理论等。丰富的想象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在科学发展中比找出正确答案更加重要的是问出正确的问题。无论是基本的方法论还是哲学命题中,正确的问题是一切出发的基本根源。而正确的问题的来源正是基于现实的想象力,我们想象各种可能,并从中找出正确的方向,问出正确的问题,正是这样我们的文明得以正确的发展。当我们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相结合,空间和时间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有限的四维的没有奇点或边界的空间时,我们可以解释大宇宙尺度上的'一致性,也可以解释小尺度上均匀性的偏离,但是如果这样我们就需要一个造物主。牛顿晚年成为基督教的虔诚信徒,因为他的研究指向第一推动力。
爱因斯坦同样问道“在制造宇宙时上帝有多少选择性?”它必须是自洽的并且允许复杂到允许研究其本性的文明生物结构的存在。即使真的有造物主,那么又是谁创造了造物主?近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过于技术化和数学化了,以至于除了少数专家之外,特别是对于哲学家而言完全不可理解。因此科学家们都忙于“什么是”的研究,而很少有人来问“为什么”的问题了。这让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的哲学家的伟大传统何等的堕落。
最后唠叨一句关于最近很热门的各类穿越小说穿越剧,基于目前的物理学理论,时间并不是一个维度,而是一个物质的内秉性因素,如同质量,能量等一样。而且根据爱因斯坦质能转换方程,光束只能无限接近而不可超越。而时间的内秉性和光是同质的,这就意味着时间是有箭头的,只能向前无法向后,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但是如果我们以无限接近光束运动的话,相对于低速参照系我们的时间是停滞的,因此理论上我们可以到达宇宙的尽头,即可以实现向未来穿越。
《三体》读后感3
《三体黑暗森林》主要讲述的是本书的主人公之一罗辑在人类科学被三体星人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对叶文洁对他说的一席话的思考,从而提出令人生畏的黑暗森林法则并成功威胁三体星人放缓其对地球的占领计划的故事。我认为这一部也是《三体》系列中最精彩的一部。从四位面壁者提出的出人意料的防御计划到太空舰队领导人章北海那具有前瞻性的非工质动力系统和果敢血性的暗杀行动,无不令人震惊和热血沸腾。
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的《三体死神永生》,交待了人类和三体星人的命运。在此之前两个文明间的战争以及宇宙人类之间的利益争夺,为我们描述了种种我们未曾听闻的战争方式。而第三方高级文明对地球和三体星的毁灭性打击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渺小。在此我不得不对刘慈欣老师表示深深的敬佩。
《三体》的给人的震撼之处不仅在其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三体》严谨的逻辑和硬派的科学理论也让人眼前一亮。在我读《三体》的过程中,我也对《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以及情节的逻辑产生过怀疑,但在多次思考和论证后,还是被刘慈欣老师的严谨深深折服。
当一个世界用光年来表达距离,用亿年来表达时间的时候,我才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一切一切,在宇宙的进程中,都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东西。
当然,除去那些超赞的情节,我更欣赏小说里面对人性的讨论。
当叶文洁向未知的三体世界发送信息,让他们来取代地球文明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她对人类或者说是对人性的绝望,我没有经历过文革也想象不了文革,但是从叶文洁身上,还是可以看到这场浩劫给人性的重创——多次失望到最终绝望。想到我的一个朋友也跟我说过,单纯并不难,难的是你经历了许多事情,却还能保持单纯。
文中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疯狂面前,理智是软弱无力的。”关于这个,我想了一下。我自己本身是一个喜欢理性的人,尽管理智在疯狂面前是多么的无力,但是,如果能在一个疯狂的环境保持理智,更是不易。
罗辑,一个被选中为面壁者的普通人。在巨大的压力下,运用自己的智慧,震慑住了三体人,保护地球免受侵占。之后又作为地球的执剑人保护了地球几十年,被奉为神灵。可是最后,他又被控诉多年前他的一次暴露一个星系位置的试验可能毁灭了一个文明。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人的善变,当别人需要你的时候,可能会客客气气的,当你不再有作用了,便形同陌路。另外,这里罗辑被控诉毁灭了一个文明。那么,我们是否有权利去毁灭一个文明,甚至只是剥夺生命?我想到了之前微博上@能靠点儿谱吗的一个讨论“按下一个按钮,地球上的某个和你不相关的会死去,然后你会得到许多许多的钱。问题是,你会按下吗?”,也想到前几天泛读课老师问的,(二战期间)你(一个德国少年)会不会去射杀一个俄国的俘虏(他是你的敌人)。我想了很久,我觉得我还是不会去剥夺别人的生命,非要给出理由的话,第一是换位思考我也不希望成为被夺去生命的人,第二就是小说中也有提到的人可能跟其他文明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有爱。
上面我说的关于人有爱的这一点,在另一个主角程心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她的两次抉择“不暴露三体文明的位置、让星环城投降”,就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当然,她的选择,一次让人类面临被三体文明侵占的危险,另一次让人类失去造光速飞船,避免灭掉打击的机会。看起来出于人性的选择却导致了悲剧的结果,是不是她的选择错了呢?我想不是的,微博上@奶牛denny说过“做你所坚信的事,有可能很多年很多年,都不会有人来认可你,赞赏你。更不会被几百人、几千人在公共场合赞许。人生没有任何决定是错误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另外一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但是,总有一天,有人会很诚心地告诉你,你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我觉得,我们要审慎地做出决定,然后,就去坚持它。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