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观后感
这个月我在土建室实习,周三的时候,跟着发策和线路的同事一起去看现场,那是在云锦博物馆附近建一座新站-茶亭变。途中看到有好多人排成长长的一条队伍很是好奇,罗辑师兄告诉我那就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南京念书的孩子都会去看的。罗师兄说他已经去过三四次了,每次都感触很深。师兄的话和那长长的队伍使我下定决心去吊唁那数以万计的遇难者。
想起去年夏天的时候和朋友从哈尔滨一路南下,过杭州经苏州抵南京,一路游山玩水。到了南京反而踌躇起来,到底要不要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最终商议决定不去了,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游山玩水的游客是不适宜去那么沉重的地方的,太轻佻。对于我来说,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是需要静穆和勇气的。
周六,阴雨,风凉。收拾好心情孑然一人前往纪念馆,具体细节不想赘述,只谈感受。突然发现在这个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悲凉景象下,什么话语都表达不了现在的心情,现在才发现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早就消失了。此时此刻,我读懂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纪念馆里面有一面遇难者名单墙,用手机不能完整的拍下来,碑前站着默默凝望的人们。它的正面,是字的堆积,名字的重叠,死难者的密密麻麻,森林一样的遇难者的名字!遇难者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不知道,粗估一下也仅仅只是那30万人的零头,更多的人连名字都没留下。我想,要是将这些名字都复活为有血有肉的人,那么足以装满这座纪念馆。难以想象一座城市在战争的年代就付出了这么多生命。
约翰·拉贝说"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我想说:宽恕你大爷。<礼记>有言,"父之仇,弗与共戴天".谁杀掉了你的父亲,你是不能和他同顶着一片蓝天了。家仇国恨,不报难以平愤,更何况小日本还天天在那唧唧歪歪的歪曲历史。
以前看过一篇资料,说是南京大屠杀时,常常是几个日本兵就可以押解上千名中国人去屠杀,当把中国人拉出去排成一排砍头时,中国人竟然很配合的站成一排。我没有考证过这段话的真假,但根据日本进攻南京的兵力来看,这事儿估计是有的。这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林冲,一枪挑死梁山头领王伦,却不敢动一动多番调戏他娘子的高衙内。秦舞阳,十二岁杀人,国人莫敢直视,赢政殿上却吓得屁滚尿流。究其原因,是因为怂。看起来很牛逼,什么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但遇到真正的暴力,只有屈膝的份儿。因为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奴性,故而不得不崇拜暴力。
又想起很多年前的金融危机。在这场危机中韩国举国上下捐献金银珠宝,海外韩侨倾囊购买韩货,或把现金存入韩行,不禁肃然起敬;反观近年国人种种,既羞且愧,莫非中国精髓已亡于华夏而东渐入韩日乎?
但幸好,历史上还有文天祥这种人。你蒙古大军的铁骑很牛逼是么,你的铁蹄可以踏到欧洲,马刀上的血可以溅到多瑙河,但你不可以让我文某人的膝盖屈一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臣服于暴力。因为我们都知道:丧失了气节的个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丧失了气节的民族,是一个无望的民族。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写到"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这正是中华民族在与外敌抗争中绵绵不绝数千年的精神所在。
我们在政治学上,军事学上的政治思想中,都看得出来,所谓"为大将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在军事思想上的意义,是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大将在那里,敌人就怕了,不敢动了,仗就打不起来了,这当然是了不起的。在当今世界,所谓"大将者",不仅在于核武器等军事实力的震慑,更在于民,民有正气有血性有气节,方可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国之重器,理应光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望国人自省。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