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现代远程教育学用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增强现代远程教育学用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要求,“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两年内实现全国乡村网络基本覆盖。”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年来,县按照中央和省委、州委部署,采取多种措施、整合各类资源,建成“电信模式”终端站点86个、“电脑加硬盘播放器”模式站点207个,实现了远程教育全覆盖。但是,远程教育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在学用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思想上“不愿学”。个别乡镇认为远程教育工作是一项边缘工作,或者仅仅是单项工作,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不够,认为党员远程教育只是党员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可有可无;有的甚至认为经济工作是“硬任务”,党员远教工作是“软指标”,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有的认为把精力花在远程教育上,脱离了工作实际,似乎超前了一点,与目前农村现实不符。本身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奋斗目标或眼光短浅,处于小富即安的状态,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缺乏较强的进取心和事业心。
(二)能力上“不会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知识地普及,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据统计,县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约有8万人,且多数是有文化的青壮年,留下来的大多是文化水平低、操作能力弱的人;从农村党员年龄和文化层次来看,全县有农村党员8810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数达到3238名、占36.7%,初中以下文化程度5842名、占66.3%。形成了当前农村的“386199部队”(留守农村妇女、儿童、老人)现象。这些年来,就是这些妇女和老人辛勤操作,支撑着农村的发展,对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他们学习新科技、运用新科技的能力与当前新形势的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凸显“能力”跟不上科技信息的步伐。
(三)精力上“不能学”。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山区县,境内沟壑纵横,党员群众居住分散。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都建在村委会,要参加远程教育学习活动,必须到村委会才能正常收看,有的党员群众要走几里甚至十几里山路,只有利用白天参加学习。虽然农业技术得到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强度,但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仍有相当部分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劳动模式,党员群众在干完一天农活后,很难再有精力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农业适用技术和卫生保健知识等。
二、思考及对策
(一)整合资源,建强远程教育“三支”队伍
提高学用成果必须建强站点管理员、教学辅导员、技术服务员这“三支”队伍,才能确保站点有人管理、教学有人辅导、技术有人服务。
1.建强站点管理员。实践证明,操作管理人员的水平与一个站点学用情况直接相关。因此,建立一支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骨干队伍尤为重要。乡镇一级站点,要配备好专职人员;村级站点的管理人员,可优先从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村级文化员、返乡务工人员和村干部中选取,在选派、培养大学生村干部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年纪轻、素质高、接受新鲜事物快、精力旺盛的优势,使他们担当起具体组织实施远程教育的职责。特别注意发现、培养农村中有一定政治素质和较强致富本领、热心公共事业的有志青年,把他们吸收到远程教育队伍中来。同时实施“双培工程”,将那些政治素质好、有较高文化程度的村干部、年轻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致富能手选配为村级站点操作管理人员;将站点操作管理人员培养成为村级后备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致富能手。同时充分发挥村级文化员的作用,他们大多是原来的民办老师,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县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保障他们有一定的收入,把他们作站点管理员有一定的文化和经济基础。
2.健全教学辅导员。按照“城乡互联、结对共建”要求,全县279个行政村都有部门结对共建,根据部门职能实际,确定1—2名同志作为联系村站点的教学辅导员,同时以县、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主体,以农村“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人、科技能手为补充,编入教学辅导人员队伍,组成远程教育自愿者专家服务团,对农民群众在收看党的方针政策、农村实用技术、计划生育、卫生知识等方面的远程教育节目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面对面”讲解,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脱贫致富的本领。
3.建立技术服务员。以县为单位,成立远程教育维修站,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维修,依托文体局、广电局和电信部门建立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同时把大学生村官、中小学教师、退伍军人、 外出返乡人员和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水平的人员纳入技术服务队伍管理,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二)创新载体,实行远程教育“四项”管理机制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如何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必须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管理办法。
1、实施“拓展”工程。结合终端站点建设回访整改工作,进一步提升和规范站点运行,对达不到要求的站点及时进行修缮和改造,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开展教学培训。同时,通过接通光纤、电话线上网、购置无线上网卡等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使远程教育信息进社区、进非公企业、进专业合作社、进产业大户等,整合和拓展站点功能,拓展远程教育学用覆盖面。针对交通不便、集中培训困难较大的情况,成立“送教下乡小分队”,将党员群众急需的农业技术片接收下载后,刻录成光盘送到离站点较远的群众家中,让党员群众在家里就能接受农业科技培训。
2、实行“星级”管理。加强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了“星级”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站点的管理和教学水平。一是科学设项,合理“定星”。按照“阵地建设好、设备管理好、人员操作好、制度落实好、教学组织好、作用发挥好”的“六好”标准,设置为“六星”。二是量化标准,严格“考星”。实行“逐项考核、以分定星”的考核办法,按百分制确定星级;逐级验收“核”星,乡镇机关站点由县委组织部负责考核,村级站点由各乡镇远程教育领导协调小组初评,上报县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按20%的比例抽查确定星级结果。三是动态评定,实时“管星”。组织党员群众评议、查阅记录、问卷调查、实际操作、现场查看等形式,每年评定一次星级站点,实行动态管理,根据结果对站点增星升级、摘星降级。四是兑现奖惩。科学“用星”。将农村星级站点管理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星级管理工作的实施,使农村远程教育工作任务具体化,质量指标明确化,解决了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成为开展考核评估的工作载体,有力地促进了远程教育健康有序开展,也促进了各乡镇党委对远教工作的重视,提高了远程教育学用成果的转化率,使远程教育成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3、实行“十百千万”工程。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开展“十百千万”工程,即:用三年时间,建成10个远程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好百个远程教育示范站点、培植千个远程教育示范户,引导万户农户致富。一是制订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的《方案》,明确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措施、实施步骤和组织领导等;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院落会、小组会及标语向党员群众宣传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的意义,挖掘宣传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中的好经验、好典型、好作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党员群众自觉参与。三是强化帮带措施,结合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建立领导及部门联系点制度,结对共建村就是该部门远程教育联系点,按照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的统一要求,帮助做好基地创建、站点建设、示范培训等工作。通过“十百千万”工程的实施,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目的,有力地促进学用成果转化。
4、实行“联姻”机制。一是“远教+协会”模式。以全面推进“支部+协会”工作为切入点,将远程教育站点明确为专业协会活动室,采取站点牵头,协会组织的方式,定期组织协会会员开展技术培训,确保站点的资源优势与协会的管理、技术等优势有机结合,增强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促进了协会健康发展,实现了协会与远程教育的相融互动。二是“远教+基地”模式。选择有一定规模且具有代表性产业化基地作为远程教育的演练场和实践地,并从涉农部门抽出技术骨干组建县级远程教育农业适用技术辅导队伍,规定每人每年必须到基地指导3次以上,同时,根据群众的需求,随时实地辅导。三是“远教+示范户”模式。为了满足偏远群众的需要,延伸远程教育的触角,在一些思想觉悟高、热心为群众服务的能人党员家中设置播放点,每月按照学习计划向他们发放文字资料和光盘,委托他们组织当地群众收看辅导。全县先后与23家企业、55家专业合作社(协会)、43个基地、近千名农技能手建立起“联姻机制”,及时满足了村民种养技术、销售信息的需求。
(三)拓宽渠道,完善远程教育“五种”培训模式
整合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和各类培训基地等工程,拓宽远程教育培训渠道,提高党员群众接收新知识,运用新科技的能力。
1.专题菜单式。依据各村的产业状况,建立了《县富民产业档案》。各乡镇根据《富民产业档案》和党员群众实际需求,利用远程教育网络,精心筛选农村政策、适用技术、卫生保健、劳动维权等节目,对党员群众进行“菜单式”培训。党员群众可通过远程教育设备自主“选题”收看,切实做到按需施教、因地施教。如椒园镇黄坪村支部书记姚元翔掌握了黄金梨的管理技术,成为相邻村组及周边乡镇指导黄金梨栽培和管理的“座上宾”。
2.专家辅导式。从党校、农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抽调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远程教育志愿者专家服务团。各站点在安排专题培训时,根据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需求,及时邀请志愿者专家服务团下乡现场辅导,帮助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按照各级党委的要求,需要党员群众在短期内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或学习某项新技术,志愿者专家服务团巡回到各站点宣讲,开展定期培训,形成“培训有人教、实践有人帮”的良好局面。已有40名志愿者专家服务团到各站巡回辅导300余场,辅导党员群众4000多人次。
3.网络查找式。在保证收看中央、省远程教育专用节目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挥互联网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优势,组织党员群众在网上查找符合实际的课件资源,开展网络课件学习,作为培训内容的必要补充,使学习培训更具有针对性。珠山镇茅坝塘村6组村民龙建平是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户,他为了在网上查找养鸡相关知识,把台式电脑换成笔记本电脑,利用无线上网技术,到山头或开阔地寻找网络信息。自从开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后,他成了村委会的“常客”,经常查找养鸡的技术要点。
4.基地延伸式。发挥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示范基地辐射作用,围绕“烟、茶、畜、果、药、菜”六大支柱特色产业,建成高罗白柚、李家河柑橘、晓关烟叶、椿木营药材等28个教学实践基地,把“双建双带标兵”、致富能人、生产好手请到教学实践基地,以“手把手教群众干、做出样子给群众看”的方式,介绍自己创业致富经验,给大家以启发。同时,把实践基地列入站点规划化管理的考核内容,积极推动站点实践基地规范化建设。今年,利用实践基地培训村主职干部204人次、党员群众3万余人次。如晓关侗族乡中村坝村通过听“双建双带标兵”龙维民的经验介绍以后,党员带头调整产业结构、带头改善家庭居住环境、带头创业致富、带头倡导文明乡风,全村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
5.电视专栏式。为方便党员群众平时自学,进一步扩大远程教育的覆盖面,县远程办与县广电局联合在电视台开辟了《党建时空》专栏,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把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先进典型、致富技能和实用信息送到农家,让党员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聆听到专家授课,改变了以往党员群众想致富缺技术、无门路的难题,真正做到群众想要什么,我们就及时送去什么。围绕洪灾后重建,县远程办与县农业局联合开办了《农作物灾后防治》、《灾后恢复生产》等系列讲座,为党员群众科学搞好灾后重建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年共播出优秀党员、干部先进事迹、技术培训等专栏16期,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争先创优的热潮。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