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体会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国推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中国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转折和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在当前的思维惯性、体制惯性和经济发展惯性的条件下,要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绝非易事。我们虽然明确了科学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但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怎样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怎样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却不是发展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换句话,今天出现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象和问题,是落后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非经济因素造成的;今后要实现科学发展,如果没有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理念、决策、人才、制度做保障,那是万万不成的。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不是解决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为科学发展提供政治、文化和社会保证。没有良好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生态,也很难保护自然生态。
一、理念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本身就是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但是要使这一理念得以充分理解和落实,必须有其他相应理念相支撑、相配合。一是要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制定政策措施基准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少数人的权益。以人为本,不仅仅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质,为其成长、成才、成就事业提供公平良好的环境;以人为本不仅仅要为当代人负责,更要为子孙后代负责。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会有效解决为什么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用老话说,就是解决了立场问题、情感问题。二是要树立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人类来自于自然,人类生存于自然的环境之中。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都要求我们必须珍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当我们开发建设的时候,当我们劈山填海的时候,当我们排放污染物的时候,是否会触及你对破坏自然的伤痛,是否会引起你对自然报复的警惕,是否会唤起你对人类共同家园、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感?有没有这种意识、这种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决定着对大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三是强化实事求是的理念。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起码应有的理念,但当前确实又是很难做到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首先要解决真实发展的问题,坚决克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杜绝搞假大空,坚决制止数字造假。同时,要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宁可放慢速度、降低位次,也不要没有质量和效益或低质低效的发展。强化实事求是的理念,就是要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是地区发展还是个人发展都不搞投机取巧。四是强化持续长远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事业的发展,哪一项都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摈弃传统的大干快上、立竿见影模式,克服当年红、现得利的急功近利思想。科学发展不能看一时之力、一事之功,而是看谁看得远、谋得深、持得住。精雕细刻出精品,十年磨剑天地间。如果只顾当年、只想当届,如果只想多出政绩、快出政绩,那就很难实现科学发展。从这个角度上看,科学发展是为下届后任的发展,是为子孙后代的发展。
二、决策保证
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做到科学决策。如果决策一旦失误,就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南辕北辙。不必讳言,从政府角度,以往给国家造成损失的最大原因是已经发生的决策失误;毫无疑问,目前影响科学发展观有效实施的最大危险是可能继续发生的决策失误。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深化决策机制改革,在落实科学发展中首先做到决策科学化。一是切实做到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决策。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判明是非、做出决策的根本标准。确定战略、新上项目、制定政策、选人用人等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来取舍。二是必须按照科学的程序制定决策。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必须充分论证,必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能搞长官意志,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不能“眉头一皱,计(决策)上心来”。当前在决策环节上既要解决情况不明、研究不透、急急忙忙乱决策的问题,以提高决策质量;更要解决上知下晓、明睁眼露、一拖再拖不决策的问题,以提高决策效率。三是按照法定程序和行为规范来执行决策。决策执行率低、执行效果不好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同时,提高决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决策一旦做出,各方面要严格执行,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努力克服朝令夕改、前定后改的问题,更要克服领导(主要领导或上级领导)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五年、十年规划”的问题,确保决策的有效执行。
三、人才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需要有各方面的人才支撑。一个城市或地区,要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归根到底是看有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而有没有足够的人 才支撑归根到底是看有没有培养人才、集聚人才,让人才充分施展才干、人才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社会环境。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领导干部队伍。企业家是复合型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企业家把资金、资源、技术、管理、人才等各种要素组合起来,形成新的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企业的生产目的、生产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科学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企业家的发展理念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决定企业是否坚持科学发展。因此,培养一大批有科学发展观理念和能力的企业家,把推动科学发展变成广大企业家的内在动力和自觉行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必须造就一支宏大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资源环境的保护治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城市功能的转换升级都迫切需要提高我们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可以肯定地说,要率先实现科学发展,首先必须是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人才素质的率先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选拔任用干部,必须选拔和任用真正理解和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干部。在中国文化背景和现行体制条件下,有没有一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队伍,如何选拔培养一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队伍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迫切。一是必须做到按照科学发展观来选人、用人,拓宽用人渠道,改革选用机制,提高选人用人的客观性、公开性、科学性,坚决克服选人用人上的“近亲繁殖”、论资排辈,最大限度地消除用人上的“潜规则”,实施用人上的阳光工程。二是要提高用人标准。要把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能力比较强、脚踏实地按科学发展观干事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三是要建立淘汰机制。要提高干部素质,就必须解决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问题。企业、社会其他组织都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只有党政机关一直是“铁饭碗、铁交椅”,这本身就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一种社会不公。建立淘汰机制,不在于淘汰多少人,而是要通过这种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四、制度保证
说到底,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必然结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靠深化改革、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来解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有完善配套的制度体系做保障,不能靠“人治”,不能靠搞运动,不能靠行政命令。除了前面我们谈到的科学决策、科学用人也必须有制度保障外,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一是深化以转换政府职能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须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型,使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体制、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必须明确,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亲自开发、亲自建设,更不能亲自生产和经营,而主要是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为科学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抓紧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取消或弱化速度和总量指标,强化质量和效益指标、资源环境指标和社会进步指标。二是建立资源和环境价格形成和补偿机制,提高各类主体消耗资源、牺牲环境的成本,并强制执行有效补偿制度。三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的充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体制保障。四是改革招商体制和对外开放模式,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让对外开放服务于科学发展,服务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服务于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五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在一次分配中向职工工资倾斜。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二次分配中向农村、向资源环境保护、向科技创新、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倾斜。在增值税转型,开征资源税、环境税,改革房产税、知识产权转让税等方面大胆探索,为科学发展建立起强有力的税收激励和约束机制。
(作者系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副校长)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