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把握伟大精神为党的事业发展带来强大力量等方面,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2村级理论宣讲内容记录 20xx年村级理论宣讲,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分享故事
通过学习习近平在福建一书中,习近平同志对晋江有很多指导和帮助,对晋江的发展始终予以关注和研究。他经常到泉州来,走遍泉州所有的县、市、区,每个县、市、区起码都走过4次以上,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工作的20xx年中7次到晋江调研。他认为,晋江的发展模式简单归纳起来是“三为主一共同”。“三为主”就是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企业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一共同”就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种模式后来铺开到整个泉州,再之后对整个福建乃至对全国的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借鉴价值。他评价说,晋江通过乡镇企业来生产一些人民群众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自己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地区实际的发展道路。他这个评价,实际上就是“晋江经验”的最初总结。
20xx年,我们出了一本论文集--《大泉州发展战略研究》。这本书主要是我随习近平同志在泉州长期调研、向他请教、学习心得汇集的五篇文章,阐明了大泉州发展战略的三大重点工作,即发展经济、弘扬文化、建设城市。此外,围绕五篇文章,展开泉州继续发展的大讨论,泉州辖区内除金门县外的11个县、市、区书记和县长都有一篇文章。此举对全市进一步开放搞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请时任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我们写序言,他欣然应允。
在序言中,习近平同志对泉州的发展评价很高:“改革开放以来,泉州这块曾经创造了灿烂文化的古老土地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他对泉州的发展状况如数家珍,指出:20xx年,泉州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2亿元,财政收入48。32亿元,分别是20xx年的47。2倍和89。8倍,平均递增分别达19。2%和22%,经济总量约占全省26。2%、全国1。14%,所有县(市)再次分别进入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市)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晋江跃居全国百强县第五。字里行间,饱含着习近平同志对泉州的褒扬。他把泉州那些年的快速发展称为“泉州现象”。泉州的迅速崛起,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同志在序言中对我们在战略研究方面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泉州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他写道:世纪之交,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要进一步提高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综合竞争力,争创发展新优势,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泉州的同志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大泉州发展战略研究》这本书。永康同志在整理完善泉州历届党政班子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泉州发展战略,阐述了实施大泉州发展战略的三大工作范畴,即发展大泉州经济、弘扬大泉州文化、建设大泉州城市。各县(市、区)的党政负责同志也围绕大泉州发展战略这一总原则,提出了切合各地实际的发展思路。整本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泉州特色;二是有时代气息;三是贯穿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四是可操作性较强。可以看出,泉州这次战略研究下了很大的功夫,总体思路不错,比较系统且有一定深度,较好地体现了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这必将对泉州未来发展起到实际指导作用,对其他地区也有借鉴意义。善于通过务虚理清发展思路,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应具备的领导素质之一,希望今后继续保持和发挥这一优势。未来20xx年是福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把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科教先进、环境优美、文明开放的福建带入下个世纪,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殷切希望,泉州坚持按照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奋力开拓,锐意进取,通过增创经济增长、体制创新、对外开放、软硬环境、科教人才、精神文明新优势,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位置和影响的经济、文化、科教强市。
那时候,晋江在全国发展突出,大家都在研究晋江,既有费孝通、陆学艺等全国知名的专家,也有好多我们省里的同志,是称为模式还是经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习近平同志有一次和我谈话说,不要叫模式,模式相对来说比较死板,还是叫晋江经验比较好,经验是可以灵活借鉴的东西。
还有一次,习近平同志率福建省经贸代表团访问香港、澳门,我们随他去招商,工作之余又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费孝通、陆学艺等老一代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很多地区发展的模式形成了理论系统,以苏南、温州、晋江、珠江四种模式来指导中国农村发展,并总结出了成功经验。除了晋江这种模式以外,其实泉州所有县也都在借鉴“三为主一共同”的思路,但在借鉴过程中又各有各的发展特色,并不是照搬晋江原有的模式,以后其他地区再来借鉴这种思路,也不会照搬模式。所以我们还是叫“晋江经验”比较好。
习近平同志非常注重战略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大家对他的看法都很赞同,在战略研究上都比较倾向于他倡导的“晋江经验”的提法。这样,“晋江经验”慢慢在学术界,特别是在经济研究领域流传开来。
感悟
从故事中感悟到习近平坚持深入基层一线调研、不搞特殊化和深厚的为民情怀以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分享故事
20xx年6月,35岁的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特区厦门调到贫困地区宁德当地委书记,刚上任就下基层搞调研。他每到一个县,总是利用晚上时间研读县志,了解当地人文历史。下乡时,他经常穿着灰色的中山装,进村入户和农民交谈。有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在饭桌上聊起在陕北插队的情形,饭桌上的其他干部“才知道原来他的第一份‘职业’是‘农民’,第一个‘官衔’是‘大队党支部书记’,难怪他和农民兄弟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
一个多月的时间习近平总书记跑遍宁德下辖的九个县市,形成了《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在闽东吹响了思想大解放的号角。
下党乡是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之一。20xx年xx月xx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地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头戴草帽,肩搭毛巾,顶着炎炎烈日,在崎岖山路上跋涉2个多小时,深入到乡政府所在地。回程仍要步行10多公里,路险坡陡,且荆棘杂草丛生,习近平总书记一行拿着柴刀将挡在路面的荆棘、苇秆劈除。直到晚上8点左右,他们才回到寿宁城关。
参加调研的时任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连德仁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天,乘车5个小时,步行4个半小时,开会座谈访贫2个小时,一路风尘,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县城招待所后,许多干部才发现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
习近平总书记深知寿宁经济发展客观制约因素多,扶贫工作进展缓慢且困难,但还是鼓励干部群众要在没有制约的地方超常发挥,实现寿宁的“摆脱贫困”。在他的扶贫工作中,主要为物质上、精神上以及行动上的扶贫。
首先是物质上扶贫。习近平总书记一曰抓好“三通”(通电、通话、通路)建设,改变山区面貌,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二曰锲而不舍唱好“山歌”,从寿宁的特色出发,发展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三曰马不停蹄发展工业,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促使经济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物质上扶贫,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其次是精神上扶贫。俗话说: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物质贫困,但精神绝不能贫困,而教育是精神扶贫的重要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教育,他说:“教育,重点是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校危房。县里要把这项工作摆上位置,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教育质量与师资水平也要提高。”农村的扶贫与城镇的扶贫又有一定的差别,农村里陋习根深蒂固,需要更新村民观念,提高他们的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又说到:“农村的扶贫要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特别是卫生问题要帮助解决,如饮用卫生水,改变居住习惯。”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物质扶贫就是“授人以鱼”,而精神扶贫则是“授之予渔”。精神上摆脱贫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摆脱贫困。
最后是行动上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到寿宁县各乡镇现场办公,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推进扶贫工作的进行。同时还强调要调动干部下基层的积极性,到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去。他强调:“各个部门都要到贫困地方去调查研究,带动解决实际困难,种种情况都不能成为不下乡的理由。”行动上的扶贫,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加快扶贫大步伐。
“对三年脱贫依然如故的特困户,我们不能凉在哪里,撒手不管,生活上要有一个住的地方,生产上也要给一些新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这句话时刻温暖着特困户的心。他不放弃每一户贫困户,为他们生活的“脱贫”保驾护航。正是有他当年为寿宁扶贫工作出谋划策做铺垫,才会有今日充满生机的寿宁。
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到最深基层得最确实民情”的故事,给我很多启发。
首先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越是艰苦处,越是见精神。苦,能磨砺人的意志;苦,能升华人的境界;苦,也能锻造人的精神。虽然现在生活富裕了,工作条件改善了,但我们不怕吃苦的传统精神不能丢,基层工作难免会遇到困难挑战,需要我们吃点苦,这时我们就要正视问题,迎难而上。
其次是要深入基层,在实践中寻找思路。虽然我们已身在基层,更要心在基层。在开展村级工作遇到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在实践中寻找工作思路。实践出真知、出经验、出对策,作为年轻干部的我们就应深入基层,勇于实践,在基层一线的广阔天地中充实自己。
最后是要树牢群众观意识。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分享故事
20xx年春,习近平总书记放弃令无数人羡慕的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一职,主动要求下乡,来到河北正定这个高产穷县工作。过往的插队生活,使他忘不了农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远方贫困的沟壑与山岭。从北京到正定,习近平总书记为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为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走遍了全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满腔热情地同广大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始终恪守着爱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在这个过程中也更加深刻领悟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回首百年奋斗征程,正是由于始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下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初心是前进的信念,是道路的明灯,只有不断践行才能激发出滂湃的力量。20xx年的正定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亩产过千斤”“全国各地都来参观学习”,但先进红旗的背后却是农民吃不饱的“高产穷县”。习近平总书记主动请缨,和时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吕正兰一起跑省进京,最终把正定粮食征购任务减少2800万斤,初步缓解了正定农民口粮紧张问题,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拍手称赞;解放思想,破除思想藩篱,正定县委和县政府经过认真讨论、反复研究,确立了“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决定在经济落后、离县城较远的里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里双店实行“大包干”后,当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之后,“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在河北省开创了先河;习近平总书记在大量务实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求变、大胆改革,带领全县人民走出了“半城郊形”经济发展之路,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六项规定”、“人才九条”等制度,组织完成了“荣国府修建”项目,创新实行科技兴县、工业兴县、人才兴县、旅游兴县战略。初心凝聚力量,初心激发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的三年,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践行初心,给正定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
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这篇小故事,我认识到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为村民谋福祉,把村民的事情当做我们自己的事情,亲力亲为做好群众服务员。同时,充分发扬我村资源优势,引领全村脱贫致富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另外,要切实走进群众生活中去,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更进一步落实党的方针,不怕苦,不怕累,为建设“魅力村庄”贡献力量,认认真真,诚恳工作。
分享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期间,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他强调,“一定要充分认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始终鼓励浙江干部群众以务实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这也是理解和把握采访实录的一条重要线索。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善于从哲学高度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制定和实施“八八战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创造性地结合国际大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所不容忽视的现实矛盾和问题,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浙江的深入实践。特别是根据浙江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这一中等收入经济体门槛的实际,科学谋划制定并实施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扎扎实实地把中央对浙江要继续走在前列的殷切期望贯彻落实之江大地上。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浙江各级干部,“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他履新浙江一年多就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三个“跑遍”,专门制定关于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在浙江广大干部中营造了真正重视调研、广泛深入调研的浓厚氛围。
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最鲜明的主政风范,“八八战略”就是求真务实的成果与典范。他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一再强调“工作靠实,事业靠干”。以非常精彩的比喻对“深、新、韧、实”抓工作落实作出要求--“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步步为营、有板有眼,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支部书记,我会肩负起建设新时代农村的重任,不断地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不断地武装自己,练就过硬本领,努力带领矿坑村更进一步。另一方面,多调研研究,多走访群众,确保工作方法思路适合老百姓,实干的同时,更要懂得巧干。牢记使命担当,永远保持对老百姓的赤子之心,不断
分享故事
下姜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期间的基层联系点在下姜村20xx年多时间,可以说走遍了下姜村的山山水水、乡间小路。他走访农户、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访贫问苦,与老百姓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到老百姓家里,问得最多的话就是:现在生活怎么样?家里面几个人?靠什么维持生活?有什么困难?他还经常到厨房掀一掀锅盖,看看老百姓到底吃得怎么样,可以说每一次调研慰问都是既深入又实在。
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去都会给村干部讲,对待困难户要发自内心地关心,更要有明显的帮扶举措,不仅要让他们渡过难关,还要越过越好,越过越富,不光从经济上支援,还要从就业、产业发展指导等方面多想办法,多出管用、管长远的实招。
下姜村干部姜银祥反应下姜村有“三缺”: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便为下姜村派来科技特派员俞旭平,是专门研究中药材种植的。他根据下姜村的自然环境,帮助老百姓选择适宜的中药材品种,指导他们种了很多中药材,面积很大,效益也很好。
为了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进行明确指导:“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考虑生态的承受力。你们搞新农村建设,要首先考虑生态条件能不能吃得消;一个保护不了生态环境的干部,不是一个合格干部。”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帮助下现在的下姜村不再是原来那个“面黄肌瘦”的穷山村,从20xx年开始,重点依托千岛湖以及本村的自然环境搞乡村旅游,仅去年一年游客量就达到11。6万人次,乡村旅游毛收入达到7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用真情义、真行动、真举措推动贫困山村脱贫致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习近平在浙江》任职时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村委干部要时时处处关心群众,主动参与村务各项工作,尤其对待村里的老弱、妇女、儿童们要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们,多去倾听群众的心声,帮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越富有!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说光有一腔热血说说就够了,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多去了解群众生活需求,积极引导群众组织交心谈心公益活动,坚持做群众的贴心人,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开创新路并为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献策尽力!
分享故事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20xx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安主持召开了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他掷地有声地说,古人尚且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们共产党人看到群众生活如此困苦,更应感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没有连家船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这件事非做好不可,要让所有的连家船民都能跟上全省脱贫致富奔连家船民搬进新居。
就在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把连家船民的上岸定居问题,列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也是从那一年,连家船民开始了规模空前的上岸搬迁。到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调任浙江,福建省连家船民上岸搬迁工程已总体完成,连家船民告别了风雨飘摇的苦日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到21世纪初,福州城区还有不少棚屋区。棚屋区居民住的大多是木板房,年久失修,旧板横斜,夏天热得像桑拿房,必须不时往墙上泼水来降温;冬天又四处透风,要层层糊报纸御寒。纸褙棚屋区,苍霞木板房,下雨就漏,见风就响,遇火就燃,居民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20xx年7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近40摄氏度高温的正午,走进拥挤闷热的福州苍霞社区棚屋区,与各级干部一起体验群众疾苦。在他的推动下,20xx年xx月xx日,苍霞社区棚屋区回迁安置的所有楼房全部竣工。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全力推动“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他还主持编制了被称为“3820”工程的《福州市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科学谋划了福州20xx年、20xx年、20xx年的发展目标。
从故事中,我学习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真挚朴实的为民、亲民、爱民的情怀;学习到了他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至上的坚定信念;学习到了“马上就办”的工作方法;学习到了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
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农村党员干部,我深刻认识到要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的优良工作作风,带着感情服务群众,增强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厚植为民情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是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为民服务宗旨,增强群众观念,涵养百姓情怀,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2022村级理论宣讲内容记录 20xx年村级理论宣讲5篇】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