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解与认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与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力,促进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要发挥民族团结优势。纵观中华民族历史长河,团结是民族进步之基、发展之要。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这其中民族团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只要中华民族团结共进,国家就能强盛稳固、安宁稳定,人民生活就会幸福安康。反之,如果民族不团结友爱,就会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混乱无序,国家发展就无从谈起。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共进、奋发有为,共同铸就了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的历史,这些都源自于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于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踏上新征程,每个人都要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始终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
要敢于拿起斗争武器。团结是宝,稳定是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建设。维护民族团结,要坚持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在与其他民族同胞接触交往中,充分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绝不说有损民族团结的话,绝不做破坏民族团结的事。无论什么时候、身处何种环境,都要认清各种分裂主义势力的险恶用心和反动本质,敢于坚持原则、坚定立场、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个个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充分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注重文化熏陶浸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漫漫历史发展进程中,优秀的中华儿女携手与共、融合发展,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虽历经磨难困苦,却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纽带,把各族人民串连在一起。要加强民族团结文化滋养,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切实以文化的认同感增进中华民族共同的归属感,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团结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新疆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特别是民族发展史,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特别是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部署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过20xx年的持续努力,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份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全国性重要文体活动,不断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在全社会奏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我们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我们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贴各族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切实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帮助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把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汇聚起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让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
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坚信,只要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坚定一条心,保持定力、脚踏实地,同心协力、踔厉奋发,我们就能在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中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秦平)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卢晓川
本文作者:群众新闻网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我们是相亲相爱一家人。”走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工业园社区“石榴籽家园”,汉族妇女蒲兴花正在向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妇女教授钩织技艺。工业园社区居住着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满族、苗族等群众1416户4268人,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亲如一家。这是各民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真实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部署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20xx年xx月xx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大成果,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国家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集中体现在“十二个必须”。这是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既总结了我国历史上治理民族事务的宝贵经验,又借鉴了世界范围内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稳定连贯,又根据民族工作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既是观察民族问题的认识论,又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方法论。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20xx年xx月x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xx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我们要顺应这种形势,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走进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心八一广场附近的阿布拉江烤肉王餐厅,店内的民族团结标语格外醒目。这家餐厅的主人是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的阿卜杜拉·吾拉西木。
阿卜杜拉和妻子多年前来到南昌,开始了创业之路。这些年,阿卜杜拉始终坚持诚实守信原则,从一个流动小摊贩成长为拥有48家连锁餐饮店的企业家,他的每个店面也都成了民族团结的窗口:在南昌火车站摆摊时,遇到经济困难的旅客,阿卜杜拉会资助他们购买火车票;开餐厅后,遇上老人或残疾人购买羊肉,他总会优惠一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阿卜杜拉带领服务队积极投入疫情防控服务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日益提质扩面、深化拓展,已经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实践载体,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政治责任的基础工程,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区、州市、县级及以下多级联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各地区各部门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认可度、重视度、参与度前所未有。
各地结合自身优势、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推出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特色品牌,以品牌牵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践不断提质增效。云南省制定了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积极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甘肃省根据各市州民族分布、地域特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情况,统筹制定“一廊一区一带”创建计划,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真正贴合地方实际和群众所需。浙江省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拉动乡村振兴,18个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6个民族共同迈进全面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考察调研,走遍了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份,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指出要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曼班三队的村民娜四,曾经是拉祜族最后一个女猎人。曼班三队有64名拉祜族村民。20xx年以前,他们还保持着传统的采集和游猎生活方式。20xx年,随着4名扶贫工作队队员的到来,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寨的道路硬化了,家家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燃气灶,村里的冬瓜猪、茶花鸡养殖初具规模,山坡上种上了果树、茶树和其他经济作物,娜四在家中的田地、茶园里忙个不停……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20xx年的持续努力,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份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展现出千帆竞发的发展势头。
弘扬伟大精神,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呈现良好局面
“同学们,今天我们‘民族团结一家亲’首期互动课堂的内容是观看专题片《同心共筑中国梦》,并进行民族知识问答。”日前,内蒙古师范大学各民族的学生正以互动课堂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20xx年8月,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四集电视专题片《同心共筑中国梦》播出,生动展现了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近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和政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践创新的载体和抓手不断丰富,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提升,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越来越深入人心。
“学好普通话,见见新世面。”经过笔试和面试,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100多名来自贫困家庭的青年在江苏省昆山市的一家企业顺利就业。
20xx年,国家民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会后,国家民委持续推动全国民委系统积极面向少数民族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开展语言文化政策培训活动。截至目前,该工作已覆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惠及少数民族群众10余万人次,取得了“以语言相通促进各族群众感情相通、心灵相通”的明显成效。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全国性重要文体活动,推出了一批反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取得伟大成就的现实作品,围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不断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在全社会奏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