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它范文 / 其他范文 / 个人写作 / 老支书黄大发绝壁凿天渠赏析精选三篇

老支书黄大发绝壁凿天渠赏析精选三篇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 更新 2022-07-27  |   人气 277

当国产剧愿意回到地面,扎进土里,认真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去找寻那份英雄模范人物内心曾经涌动的力量,就足够真实,足够有力。这才是拍摄黄大发的故事,最好的呈现方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老支书黄大发20xx年绝壁凿天渠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支书黄大发20xx年绝壁凿天渠赏析1

“七一勋章”获得者、86岁的黄大发,是“当代愚公”,也是时代智者。

“不能歇,我还要搞建设。”被称为“当代愚公”的黄大发如是说,虽然他已经86岁高龄了。

xx月xx日,黄大发获授“七一勋章”。他在人民大会堂前的台阶上,佩戴着“七一勋章”拍照留念,一双远比常人粗大的手颇为扎眼。谁能想到,就是靠这一双手,在20xx年的漫长时光里,黄大发带领村民们在灵宝山上生生凿出一道长达9400米的水渠--“大发渠”,将水源引入了被重山环绕的村庄。

黄大发来自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原草王坝村)。20xx年,23岁的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此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黄大发就立下誓言,要为村民完成引水、修路、通电三件事。

历经20xx年,黄大发终于带领村民修筑了一条跨3个村、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如此不屈不挠的毅力,埋头苦干的精神,他无愧于“当代愚公”的美誉。

黄大发深知,陷于这大山之中,没有水源引入,村庄就没有希望,“我修沟不放弃,沟修不通,我们就没得米吃、没得水喝。放弃不得”。唯有不放弃,才能有生机,黄大发的苦苦坚持,其实是一种大智慧。

开山修渠,筚路蓝缕。不同于平原的土地沟渠,在万山包裹之中,修渠就意味着凿山,黄大发和村民们硬是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开出了一条近万米长的生命之渠。

如今,团结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变,信号塔高高竖立;高速即将通村,届时从遵义到村里只要半小时;村子发展旅游业,村民们纷纷开起农家乐。村民们腰包鼓了起来,彻底改变了过去贫弱的景象。

黄大发的坚持,体现出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将村庄兴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挑在自己肩上,他这份砥砺奋进、拼搏不息的精神与品格,也深深感染了后辈--他的外孙感动于他的事迹,也准备申请入党,要在这个好时代干一番事业。

更为可贵的是,他虽年事已高,却依然精力充沛、“折腾”不止。“不能歇,我还要搞建设,现在村里在搞产业发展,这些都要搞好了,老百姓才能富起来”“还要加油,把楼铺起,要把老百姓服务好,老百姓缺哪样,我们就整哪样”……这朴实的言语里,却蕴含着我们党的宗旨--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在有些人看来,或许黄大发带领村民修渠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他终其一生,也没有离开村庄。但是,对黄大发和当地的村民而言,这又的的确确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们不畏艰难,敢与高崖绝壁对抗,敢与时间对抗,最终穿山通渠,为村庄的未来凿开了希望之光。

老支书黄大发20xx年绝壁凿天渠赏析2

黄大发,一心为民,艰苦奋斗的“当代愚公”,带领群众历经30多年,在绝壁上开凿“生命渠”,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作出杰出贡献。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当代愚公”黄大发,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获得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xx月xx日,86岁的黄大发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他身穿中山装,头戴帽子,步履稳健、眼神坚定。当习近平总书记将勋章授予他时,黄大发几度抿住嘴角,难掩激动的心情。

此前,南方都市报记者曾前往黄大发所在的村庄采访他,当时,年近82岁的黄大发仍坚持着巡渠的习惯。

嵌在半山腰中的大发渠。

20xx年,身处贵州大山腹地的草王坝村,迎来命运的转折---绝壁之上,一条天河般的水渠倾泻而下,生命之水终于流入草王坝。这条天河般的水渠,历经20xx年的波折,凭借人力,硬生生地绕过三重大山,接通草王坝与水源地,村民叫它“大发渠”。大发,取自村中老人黄大发的名字。

村民说,如果没有他的坚持,如果没有修好水渠,草王坝村或许已消失在近年易地搬迁扶贫的进程中---不可否认的是,黄大发与草王坝村,创造了另一种闪耀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光彩的中国式奇迹。

82岁的黄大发仍坚持着巡渠的习惯。

失败

山间上的那道废渠,像黄大发心头的疤

草王坝村,深处贵州省遵义市大山腹地。

没有什么词比“山高水远”更适合描述它。最高的山海拔1400米,最低的600米。西面的螺蛳水河,距村子不过六公里,但一层层屏障,将水源生生隔开。面对巍巍群山,人们穷得无可奈何。

直到20xx年,村民仍然不知道白米饭的滋味。因为缺水,他们只能在干裂的土地上种下玉米,年复一年喝着带着黄泥的“望天井”水,一日三餐吃着“苞谷沙”---玉米粒磨碎蒸的“饭”。

黄大发,土生土长的草王坝村人。“让村里通水,让大伙能吃上大米饭”,多年的穷困凝结成这个简单朴素的想法。

20xx年,黄大发23岁,出任草王坝村大队长。当了“官”,梦想迎来实现契机。上世纪20xx年代初,他第一次带领村民兴建水渠。

这一修就是十年。

没有技术人员指导,村民们用的是土办法:没有测量仪,全靠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水一来,直接冲垮。屡战屡败,士气也就渐渐泄了。跟着黄大发上山干活的人越来越少,直到不了了之。

山间上的那道废渠,像黄大发心头的疤。

草王坝的日子继续穷着过。村民们依然去山下的“望天井”排队取水,一来一回两个小时。20xx年遵义大旱,整整四个月几乎没有雨水,水井自然也无法“望天”。全村的苞谷尽数枯死,地里一片焦黄。

“要是当年水渠修通了多好!”勒紧裤腰带的时候,有村民会这样想。一转念又觉得自己是说梦话,“试过了,就是修不通嘛。”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要想吃大米,三十晚兮(晚兮,方言,即晚上,编者注)才有米汤喝。”修渠的事,渐渐被抛到脑后。

黄大发行走在乡间小路上。

坚持

他拿不出钱坐车,一路靠双脚跋涉

黄大发不愿接受贫穷的“宿命”。

20xx年,时年54岁的黄大发被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学习。他大字不识几个,学着别人看工程图纸,费很大劲才搞明白啥是分洪沟。工程图一般用“+”代表增高,“-”代表降低,追着同学问才学会。

“他当时特别着急,搞明白了之后还说‘直接说高高低低不就行了嘛’,我们都笑。”多年以后,同班同学雷关刚还记得,黄大发年纪大,却最爱提问。

区里伙食好,有米饭吃。学习期间的一次聚餐,有人跟黄大发开玩笑:“是大米饭好吃,还是你们草王坝的苞谷沙好吃?”

一句话,说得黄大发如鲠在喉。他讪笑着没有说话,心里却堵满了气。他气自己堂堂七尺男儿,遭到这样的当众嘲笑;他更气草王坝穷,穷得远近闻名,过不好日子还要被人看不起。

“还是要把水引到村里来。只有通了水,村里才能脱贫。”时任村支书的黄大发,有了水利方面的知识储备,再次把修建水渠提上村委的议事日程。

修渠,最大障碍不是高山绝壁,是钱。为了争取资金,黄大发一次次往县里跑。50多公里的路程,他拿不出钱坐车,一路靠双脚跋涉。但当年的南白县(今遵义市播州区),同样面临着财政困难的窘境,这使得政府对草王坝的支持“有心无力”。黄大发到处找领导,一点点磨。有年冬天,他到县水利局没找到人,干脆一路打听到副局长家等着。副局长回到家时,见到的是脸色发青的黄大发--- 在门口站了几个小时,冻坏了。

20xx年,黄大发终于给村里带回来好消息:县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拨付6万元现金。因为无法拿出更多的钱,另外拨付38万斤玉米折抵为工程款。水利局也会派技术人员过去,不过,水利局要村里留1万元的押金。

1万元钱,全村900多人,人均10多元,有的一家就得出80多元。那时候,草王坝村的人均年产值才80元。“70%支持,20%犹豫,10%反对”,村民徐国太清楚记得,村里的人心并不齐,“第一次修渠失败了嘛,有些人没信心。”

黄大发家家户户地劝。家里有鸡有猪的,卖了换钱。实在拿不出来的,借钱也要交上。钱终于凑齐了,但难免有人交得不情不愿。

“黄支书受的委屈多了。”徐国太说,那之后,黄大发的家里就屡次遭到破坏。杜仲树的树皮被刮掉,过冬草被烧,猪被偷。但徐国太没见过黄大发生气。他抓到偷猪的人送去派出所,黄大发对他说:“我知道是谁就行了,你们别打他。”

当年,黄大发也是这样子,带着村民徒步去修渠。

开山

黄大发把绳子系在腰上,晃晃悠悠地消失在悬崖边

20xx年春,水渠正式动工。

所有人都要投工投劳,领了钢钎、铁锤等各种工具,每天去工地上班。300多吨水泥,黄大发亲自从160多里远的龙坑一车一车运回草王坝,村民们再一袋一袋地背到山上的工地去。

困难四面八方地来。修渠要经过邻村土地,放炮的山石掉下去,砸到别人家的房子或田地,又免不了起纷争。被砸的乡亲找上门来要赔偿,都是黄大发出面顶住。

其中一些人难缠,腰间别着刀上山阻挠,说要跟黄大发拼命。“没怕过。就给他们做工作嘛”,回想起来,黄大发不怒反笑。最后,乡党委书记出来为草王坝“撑腰”:砸到邻村房屋的石头,草王坝村赔;砸到地里的,就自行解决。

从水源地螺蛳水至草王坝,经过大小七个悬岩,十多条峻岭,其中以大土湾岩、擦耳岩和灰洞岩最为险要。想开凿水渠通道,需从百丈悬崖峭壁上先打出半隧洞。

没有任何专业设施,村民们就用箩篼把人吊下去,半靠着绝壁打炮眼,两天、三天打成一个。放炮,凿岩,砌沟,和水泥灰浆。一丁点一丁点地炸开岩石,水渠一尺一尺、一米一米地延伸。

悬崖上修渠道,黄大发担心出事,便把一些施工段包给了村外的专业工程队。在转拐岩,山体像刀削般直立,工程队也怕了,没人愿意下去打炮眼。徐国太急了,被黄大发拦住:“我来。”

“你们不要怕。我下去安全得很,没问题,没问题。”黄大发把绳子系在腰上,晃晃悠悠地消失在悬崖边。绳子另一头系在树上,几个年轻人拖着慢慢下放。

四丈长的绳子合13米,大约半个小时才放到头。只听黄大发在底下喊:“绳子放下来,还没到!”徐国太探头下去看:黄大发把绳子系在另一棵树上,又放了四丈,才到标记的位置。

安全确认了。工程队也先后跟着下去。

村民们在擦耳岩段用钢钎凿开岩石,当年就是靠着这些简单的工具,他们得以在峭壁开出一条水渠。

黄大发叮嘱渠边行走的村民们注意安全,崖壁另一侧则是深山谷。

通水

7200米主干渠、2200米支渠全线通水

在黄大发二儿子黄彬权印象中,父亲始终为村里的事情忙碌,极少过问家里。“他出门从来不打招呼的,说走就走了。”

要是到了晚饭时黄大发还没回来,黄彬权就得去家门口地势高的地方,对着群山大喊“爸爸”。山间传来回应,远方有手电筒的光点一动一动,家人就知道,黄大发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

黄彬权理解父亲的梦想:“集体的事情太多了,他无法考虑家里面。”

20xx年春,第二次修渠开工仅三年,7200米主干渠、2200米支渠全线通水。

黄大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哗啦哗啦的,晚上睡觉也能听见。”水声让他欢喜。

村里随即开始搞“坡改梯”,把山崖开垦成梯田。到20xx年春天,全村坡改田约300亩,人均粮食增至千斤,人均产值则从80元翻至300元。

“田太多了。”村民黄兵凯发出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叹。

修渠的老伙计们。

办学

村里考出了20多个大学生

通水后,黄大发带领村民盖起了小学。

黄彬权从20xx年起在村里当代课教师,待遇不高。20xx年,他到县里去打工,两天的工资就抵得上当老师一个月的工资。

哪知道没过多久,黄大发来县里找他了。“说村里面缺老师,让我回去。”黄彬权不想回,但更不愿为难父亲,最终还是跟黄大发回了家。20xx年,因为待遇问题,他再次进城打工,又被黄大发劝回。自此,黄彬权没有再离开草王坝村。

通了水,多了田,村里的经济状况渐渐好转。有编制的正式老师也逐渐进驻。

黄彬权下岗了。年纪已大的他没有再动打工的念头,转而务农。生活自给自足,盖起了二层楼房,但也仅此而已,家里并没有更多的积蓄。他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年坚决不回村里,生活不会是现在这样。

不过,黄彬权从未对父亲说起过这些。“当时已经做出选择的事情,就不能怪罪别人了。”

上世纪20xx年代至今,村里考出了20多个大学生。“没钱,哪里供得起大学生?”有村民说得直白,“水通人发。”

黄大发在团结村小学,向学生们讲述当年修渠的故事,勉励他们好好读书,努力改变家乡的穷面貌。

学生们正认真听黄大发讲述修渠的故事。

牵挂

他心里始终牵挂着护渠修渠,时不时就到渠上看看

20xx年,黄大发离任村支书,不再担任村干部职务。他心里始终牵挂着护渠修渠,时不时就到渠上看看。

“让村里通水、通电、通路,这就是我的梦想,我一直没有放弃。”今年,黄大发82岁了。村里的水、电、路都已修通,村民们到县城区可以坐车,不用再像他当年一样纯靠走路。

他还住在多年前盖好的木板房里。家里没什么摆设,墙纸处处洇出黄渍。多年来的工程图纸和获奖证书,包得好好地放在靠墙的麻袋里。有台彩电,是五六年前女儿出嫁后给买的。

绵延三十多年的修渠往事,在他眼里反而不值一提:“想吃大米饭,我们就要大家干。我是党员,我带头,全力以赴,敢于担当。”

20xx年年底,乡里开始搞新农村建设,帮助村民们重新修缮房屋,政府出大头,村民自己承担一部分资金。

“一说要出钱,又有人不干了,都不愿意出钱怎么办嘛。我来出。”集体会议上,黄大发第一个举手同意。

他有更多的想法待实现。水渠让塌方砸坏了多处,得重新翻修。村里的路通了,但还有好些地方是黄泥路面、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毛路”,能都改成水泥路就好了。村民还未全部脱贫,要重视起来,帮大家增收。

黄大发的家里非常简朴。

20xx年底,“新农村政策”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仡佬族乡开始执行。得益于“大发渠”的水源,黄大发所在的团结村350余户,1200余人免于搬迁,原地建设回迁。

老支书黄大发20xx年绝壁凿天渠赏析3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

他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他用实干兑现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他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

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被誉为“当代愚公”。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我什么困难都不怕,带领村民们开渠取水。水过不去,拿命来铺!”“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现场,86岁的黄大发心情格外激动,“新时代,共产党员更要知重负重,越是艰险越向前。”

一心为民:报答父老乡亲

【从孤儿到村支书】

黄大发出生在旧社会,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他滚草窝、睡牛棚,靠给地主放牛过活,靠远亲近邻的救济长大。

“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党来了,分给我土地,让我不再受饿挨冻。”黄大发说。党的关怀和远亲近邻的帮助,让黄大发感受到温暖。他发誓,今后一定要为草王坝做点事情,报答父老乡亲。

黄大发性格朴实刚毅、大公无私、敢想敢干,23岁就当上了草王坝大队大队长。20xx年,黄大发光荣入党。此后几十年里,他先后担任村主任、村支书,直到20xx年退休。

【立志为缺水村通水】

草王坝村山高岩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落地,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村民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需走两个小时。

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县里的干部到草王坝考察,村民递过来的水杯里,满是浑黄。

地里也打不出多少粮食。因为缺水,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苞谷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这种“苞沙饭”难以下咽,在喉咙上直打转转。村民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

然而,距离草王坝几公里外,就有充沛水源。但是,高山成了险阻。

村子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黄大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上村干部后,他撂下“狠话”,要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村里人都觉得他“疯了”。

“穷就穷在缺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大米饭。”黄大发下定了决心。

埋头苦干:30多年只为这条渠

【为修水渠百折不挠】

20世纪20xx年代,草王坝人在政府的支持和黄大发带领下,第一次大规模修渠,却因技术等原因,耗时10多年也没修成。

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黄大发不肯服输。20xx年,年过半百的他到附近的水利站,一边帮工一边学习。20xx年多时间里,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基础学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

20xx年腊月,天寒地冻。为了修渠资金,黄大发赶了两天山路。等找到原遵义县水利局领导时,已满身是泥,一双旧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草王坝大旱,地里颗粒无收,我要带领群众修渠引水。”黄大发从破烂不堪的挎包中掏出立项申请报告。

当时,遵义县一年的水利资金不过20万元。据初步测算,从水源地取水到草王坝要经过大小9处悬崖、10多处峻岭,水渠需要从离地几百米高的大土湾岩、擦耳岩和灰洞岩的悬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需要五六万个工时。草王坝才一两百个劳力,怎么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

黄大发撂下一句话:“一年修不成,修两年;两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用命去换,也要干成!”

【“大发渠”全线贯通】

20xx年春,引水工程终于开工,57岁的黄大发带领200多名乡亲,浩浩荡荡奔赴工地。有次炸山出现哑炮,黄大发准备前去查看,有人突然大喊“要炸了”。情急之下,他用随身的背篼罩住自己,碎石块刹时满天飞。万幸的是,碎石只击破了背篼,擦破了他的手臂。

20xx年,工程进行到异常险峻的擦耳岩,垂直300多米高,放炮非常危险。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带几名党员上到山顶,把绳子拴在大树上,再系到腰上,顺着石壁慢慢往下探,寻找放炸药的合适位置。

“共产党员怕牺牲能行吗?先烈们拿身体去堵枪眼,我们做事就要有这种精神。”黄大发说。

20xx年,水渠的主渠贯通。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流进草王坝,村里的孩子跟着水流跑,村民们捧着渠水大口地喝:“真甜啊,真甜……”从没见过黄大发流泪的村民发现,老支书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

20xx年,一条跨三重大山、10余个村民组,总长9400米的水渠全线贯通,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村民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渠,叫它“大发渠”。

凝心聚力: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实现“三件事”诺言】

“大发渠”通水后,黄大发马不停蹄地带领村民“坡改梯”。村民徐国树记得,自家“坡改梯”后有了4亩梯田,全部种上了水稻。20xx年,亩产达到1000多斤。和徐国树一样,草王坝的村民从此吃饭不愁。

接下来,是修路、通电。黄大发每天带领100多名村民上工,大家齐心协力,4公里的通村公路很快铺通。20xx年,村里通电工程启动。黄大发带头拿出100元,村民凑钱1万元。一圈上百斤重的电线,村民挽在肩头往前拉……草王坝村,终于亮起了电灯。

黄大发又商量着修学校。没有老师怎么办?黄大发要求村里几个上过中学的年轻人回来当代课老师,其中就包括他在外打工的小儿子黄彬权。拗不过父亲的黄彬权回村里教书,一干就是十几年。迄今,草王坝走出30多个大学生。

昔日的草王坝,如今已更名为团结村。近年来,在黄大发的精神感召下,团结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发展起中药材、有机稻米、有机高粱、精品水果,养起了肉牛、生态猪和蜜蜂,解决就业1100多人,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xx年底,团结村顺利脱贫出列,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

在团结村,民宿、露营、农旅基地等旅游项目陆续入驻。预计20xx年7月通车的仁遵高速在团结村设了下道口。届时,从遵义城区到团结村只需半小时车程,团结村的致富路将越走越宽。

【共产党员就是要干一辈子】

20xx年初冬,黄大发在入党志愿书上郑重写道:我要求入党是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到底,帮群众当好勤务员,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怕流血……

“共产党员就是要干一辈子,不干半辈子。”有着20xx年党龄,当了20xx年村干部、20xx年村支书的黄大发说。

如今,早已退休的他每天佩戴着闪亮的党徽,仍在为村里的事忙前忙后。“思想齐不齐,想想大发渠”,已成为团结村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20xx年,团结村建成“大发渠党性教育陈列馆”,黄大发的老屋成为党员政治生活馆。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到这里聆听黄大发讲党课。同时,他也被邀请为各地领导干部讲党课。

“愚公移山就是为人民服务,让我再活一次,我还做‘愚公’。”黄大发说。

(新华社贵阳xx月xx日电 记者李惊亚、郑明鸿)

《光明日报》( 20xx年xx月xx日 04版)

与老支书黄大发绝壁凿天渠赏析精选三篇相关范文:
入党申请书范文评析 如何将简历写得更加丰满? 宣传委员入团申请书范文 你的简历很花吗? 一位党员思想总结 写思想汇报的目的和意义 建党100周年小学生作文500字精选 "高考工作实施方案" 2022北京圆明园导游词1500字导游介绍圆明园的导游词 爱的教育读后感300字六年级

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开通VIP
《老支书黄大发绝壁凿天渠赏析精选三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