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它范文 / 其他范文 / 个人写作 / 2022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论文字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论文精选3篇

2022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论文字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论文精选3篇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 更新 2022-07-26  |   人气 279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多维、立体、完整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由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单位“单打独斗”。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22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论文20xx字 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论文1

20xx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xx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xx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顺应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势,充分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也开启了中国新一轮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范式变革升级的“倒计时”。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卢纯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将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发展范式的全面改变。我国能源产业必须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高度、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坚定不移地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五条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构建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可以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稳固的低碳能源基础。

应加快建设哪五条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如何理解其价值?

基于我国独特的地理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需要,国家可以聚焦建设五条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即长江中上游水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三北“风光”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海上风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东部沿海核电清洁能源走廊和“一带一路”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

这五条能源走廊横贯东西、贯穿南北、连接中外、辐射全球,形成我国最重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基地、产业发展平台和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保障,成为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和替代落后煤电的重要基石,以及我国未来引领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更多精彩观点

01

能源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发挥着塑造社会主体技术和经济发展范式的基础性作用,能源的低碳化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就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人类以煤炭、石油为社会主体能源,并形成了高度依赖,化石能源自身的固有弊端和特殊属性已经严重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并危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化石能源的替代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可以看作社会主体能源不断替代升级和转化利用方式不断进步提高的过程。工业革命的本质和科技革命的本源都是能源革命,能源革命的本质是社会主体能源的替代和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的升级或改变。能源革命会引发社会主体技术群革新、倒逼经济发展范式改变,从而推动人类文明演进发展。每一个时代的社会主体技术群都高度依附于社会主体能源而存在。而从重塑社会经济发展范式的意义上看,能源革命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源动力。

社会主体能源的替代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是“危”与“机”共存的过程。

每次社会主体能源的变革或替代都引发了社会主体技术群的全面进步,最终打破并重构固有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引发一系列社会变革,这条由能源革命引发的社会变革路径值得我们充分认识和深刻思考。

化石能源以其独特的优势改写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成就了人类社会的“碳繁荣”,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体技术群、产业结构、经济基础和发展范式具有决定性和锁定性影响。化石能源之所以能够在工业革命之后成为社会主体能源,在于其三大独特优势:一是能量密度高、转化效率高、能量转化过程相对简单并且可控;二是能源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储量丰富、经济性高,可以大规模开发利用;三是可按需开采、封装储运和燃烧转化。

在成就工业文明大繁荣的同时,化石能源及其化工衍生品已经深深融入甚至控制和主导了所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整个人类社会的主体技术群和产业体系都在高速发展的惯性驱使下,围绕如何高效利用化石能源而不断建构完善和扩张发展,如同滚雪球一般形成了高度紧密的依附关系,每一个国家都建立在由化石能源驱动、由化石能源衍生品所供给的网络关系之上。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生产生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失去化石能源意味着整个社会运行机制停摆,从而引发社会危机甚至灾难,而更替一种社会主体能源则可能带来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甚至一个社会阶层的消亡。

人类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固有弊端和大量无节制消耗,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危机。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储量有限且不可再生,有限的化石能源、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和无限的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天然矛盾。长期单一的化石能源依赖和大量消耗必然超出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危及人类社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科学研究监测表明,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可能引发生态危机、气候危机和经济危机三种直接危机,并引发贫困危机、地缘政治危机两种次生风险。

全球能源战略和供需格局已进入深度调整变革期,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和新一轮能源革命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随着世界化石能源消费量的不断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日趋严重,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和大量消耗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各国能源战略的一致选择。

从存量结构调整看,从20xx年到20xx年的20xx年间,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呈现石油降、煤炭稳、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趋势。从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变化中可以看出,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作为社会主体能源的份额正在被热值更高、排放更少的天然气、核能等清洁化的化石能源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所逐步替代,这不仅标志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到来,也预示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是弥补、解决化石能源固有缺陷弊端的关键。清洁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不是相对的概念,两者存在交集。核能等无碳排放但有物质消耗和废料处理的新型化石能源,以及经过净化处理的低碳排放的清洁煤、清洁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清洁能源是指对环境友好、碳排放少、污染程度小的能源,仅仅是对能源使用结果的描述,而非能源性质的描述。

新一代社会主体能源对上一代社会主体能源的替代是一个渐进过程。尽管新发现的能源载体越来越多,但替代原有社会主体能源却越来越困难,因为上一代社会主体能源已经决定和塑造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社会主体技术群和建立在这个技术群基础之上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范式。如果短时间内对社会主体能源系统进行全盘颠覆,将引发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范式的强烈震动,无论是就经济性还是技术可行性而言都不现实,其替代过程通常是渐进式变革和渗透式改造。

能源组成的多样化有利于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和增强能源系统的适应性。尽管可再生能源从整体上和长远看都具备成为社会主体能源的潜力和条件,但可再生能源也存在着出力不均衡、间歇性大、稳定性不高和可控性不好、难以精准预测、经济性不高等技术性短板。从某种意义上讲,能源的多样化也是能源体系安全化的重要形式,为了维持目前的现代化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必须保有一定量经过低碳化、清洁化、安全化、高效化处理的化石能源作为过渡期基荷能源。

当前,新一轮世界能源革命的路径是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在现有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替代落后的、高碳排放的煤电、柴油、柴碳等低热值化石能源并最终成为下一代社会主体能源,实现能源供给侧的结构均衡和技术优化,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资源储量和自然生态三元关系的动态平衡。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都已将可再生能源替代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

0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事关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

人类没有经历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一种新能源的完全替代,这将重塑中国经济发展范式,重塑中国崛起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路径方式,低碳时代的到来也将重塑未来世界的发展格局。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加快重构我国社会主体能源体系,倒逼我国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重塑未来四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范式。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实现碳达峰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良性互动后的自然过程。但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碳排放总量高、人均碳排放量低的中国而言,要在短短20xx年内分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主动自我加压。

目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行时”,我国力争用20xx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我国将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和发展范式变革,意味着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体系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重构,也是社会利益重组和再分配过程,在技术、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层面都面临着重大挑战。由于能源和工业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范式有较强的锁定效应,因此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越短,转型压力也会越大。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我国顺应并引领未来国际发展潮流提升我国未来国际地位和竞争力,也是助推我国发展转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中国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倒逼机制,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范式调整正在加速到来。在这个过程中,高碳排放的传统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业将首先触及产能发展的天花板,大量资产将面临被搁置和淘汰的压力,一大批产业工人将被分流安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已经探索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初步脱钩,走上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我国通过一系列实践证明,主动抑制和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加大减碳力度,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动能升级,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培育带动新的产业和市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塑造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范式。未来我国需要做的就是坚持既定路线,更加坚决地贯彻和执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通过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社会经济的系统性变革升级。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以减碳、低碳和零碳的方式实现,这是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大国崛起过程中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人类在工业文明时代所成就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以化石能源为社会主体能源基础上的“碳繁荣”。化石能源的消耗量与工业产值画上了等号,俨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成就的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还尚未有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费量的“脱钩”,实现“低碳富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由追求速度和规模的高速增长转为追求质量和效益的高质量发展,在推动落后产能升级的同时,中国已经在努力实践将经济发展效能与化石能源消耗量脱钩,主动抑制高排放、低效能的经济增量。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中后期,对能源的发展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增长,从20xx年实现碳达峰直至20xx年实现碳中和,正是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停滞、发展动能不能衰减,中国的崛起必须依靠低碳排放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实现,中国将首次书写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大国实现“低碳崛起、绿色富强”的发展奇迹。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我国以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姿态,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有三项最为突出的历史性贡献,即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拉动作用,对经济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全世界减少贫困人口的贡献。

中国用自身行动,成为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对世界各国的庄严承诺,更体现了我国始终坚持以全球视野、全局高度、全面思考,扛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我国在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作出了全球认可的重要贡献。中国始终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作为连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桥梁,积极协调化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关于融资、技术等操作性问题上的分歧,并直接给予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和技术援助,有力地推动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原则问题上达成目标与行动一致。

03

我国能源产业必须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高度,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坚定不移地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发展之路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能源战略和能源观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大国格局。我国必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根据自身能源资源禀赋和国情实际,以“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为目标,科学制定能源战略和发展路径,把握好社会主体能源变革和逐步替代的节奏、节点和节律,筑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根基,这是加快国家发展强大,实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

“多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化石能源体系和世界第一能耗大国的现状共同决定了我国能源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之路将充满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奠定了支撑我国工业发展的主体技术群,产业发展成熟、产业链配套齐全、经济带动力强,有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发展成就,也是国计民生所系。

以煤炭为主体能源,长期形成的庞大产业体系路径依赖和发展惯性成为我国由煤炭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同为化石能源,煤炭比石油和天然气的热效率更低、碳排放量更高。我国在从煤炭经济向油气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已经显露出资源禀赋差、转型包袱重、升级阻力大等短板,构建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必然将充满挑战。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倒逼下,我国有可能将跳过油气经济,直接实现从煤炭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升级,这在世界发达国家中尚无先例,对我们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的转型压力和升级难度将更大。

能源安全关系国家安全,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加快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推动电能替代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多元化的能源体系能够带来能源系统内的相对稳定,而能源稳定就是最大的安全。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很高,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提高能源自给能力,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安全。

我国能源及化工产业长期依赖煤炭,通过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快掌握不同类型能源的关键核心技术,确保对能源及工业体系的完全控制,是保障国家经济整体安全的关键。一旦清洁可再生能源相关核心关键技术被西方国家优先掌握并形成垄断优势,特别是核心部件、关键设计软件和控制系统如果依赖国外,我国能源产业的转型发展将会受制于人,被人卡脖子。

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化石能源生产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生态问题是系统性问题,解决系统性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结构性问题,构建合理的能源结构是破题的关键。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是从源头上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切实举措。

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和电能替代,从源头上消除化石能源作为一次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治本之策。

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战略路径思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能源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已将能源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能源体系始终处于发展变动之中,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要不断摆脱传统思维的桎梏,不断摆脱落后主体能源的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我国不能等待新一轮能源革命发生、定型后才有所行动,必须要有见微知著的敏锐察觉和超前的战略布局,提前做好顶层设计,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实现战略引领,不为短期的发展利益所惑、也不为发展转型的艰难所困,加快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经济发展的全面融合互动,通过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创新发展,打造新型能源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实现军民融合,塑造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清洁低碳是基础,安全高效是核心。我国的能源形式必须多元化、结构化,传统化石能源要清洁化、低碳化,清洁可再生能源要规模化、经济化,能源传输和储能要数字化、智能化,用电终端要安全化、高效化。

根据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和发展格局现状,我国清洁可再生能源当前发展的重点应当在西南大水电、西北光伏、沿海风电等领域集中发力,并形成集中高效规模化开发模式。

04

加快建设五条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构建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稳固的低碳能源基础

我国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需要,必然要对现有能源体系进行深度调整变革和系统性重构,构建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供应系统,加快推动用清洁电能替代煤炭、石油等一次化石能源。

构建这一系统的关键就是要为国家打造一套系统稳定、结构多元、资源丰沛、经济性高并且在核心技术方面具备全球引领地位的基础性能源。

加快建设以三峡工程为核心骨干的长江中上游水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为国家打造清洁可再生能源基地和骨干基荷电源。长江中上游水电走廊的建设运行不仅有力解决了西南和中东部地区缺煤缺油的能源发展短板,同时也为这条水电走廊周边风电和光伏提供了调峰手段和特高压送出通道,为未来实现水风光互补能源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推动形成了我国西电东送、南北互供、水火互补的全国电力联网和供电格局,为国家经济建设、节能减排、维护电网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长江水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的成功建设和运行,标志着长江治理开发已经实现了从洪水肆虐到洪水控制的重大转变,并正在实现向洪水管理和洪水资源化利用的重大转变,为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产业优化布局、生态治理修复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

长江水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还将构建形成一个总量近千亿立方米的国家战略淡水资源库。这一战略淡水资源库位于我国第二至第三地理阶梯,且处于我国腹地中心,便于向北方调水,对于我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长江水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还将形成服务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有利格局,显著改善了西南航运物流条件,推动我国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支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水库移民发展致富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加快技术进步、集中连片开发利用我国陆上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为国家打造三北“风光”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形成我国新能源体系中的主体能源。西北、华北、东北三北“风光”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是我国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地位重要,将为我国打造全球最大的陆上新能源基地,推动构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能源开发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成就我国可再生能源大国和强国的引领地位。

基于三北地区巨大的资源优势,我国正积极鼓励各大企业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风电和光伏资源,不断加大优质资源集中度,并加快特高压送出通道、储能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三北地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经济性和稳定性将极大提升,已经具备了平价上网、成为未来新能源的主体能源的条件,成为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又一重要战略支撑。

创新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为国家打造海上风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截至20xx年4月底,我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达到1042万千瓦,已经超越英国成为继德国之后全球第二大海上风电开发市场。我国海上风电呈现了爆发式、跨越式发展,各项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配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政策体系不断完备。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打造海上风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可以为我国打造一种替代落后煤电、零碳排放、无污染的新型主体清洁可再生能源。

海上风电是开发利用海洋清洁能源的重大科技成果,具有储量丰富、不占用土地、靠近沿海电力负荷中心、风功率密度大、可利用小时数高等众多优势,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可以大幅度降低造价,最终实现零排放、无污染、零补贴、可持续、人民用得起的新型主体清洁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煤电等化石能源,为我国沿海城市群提供清洁、稳定、安全的电能。

走向深海、征服远海,是全球海上风电未来发展的共识和重要趋势。深远海海域范围更广、空间更大,风能资源更丰富、风速更稳定,也不会与海上渔场、航线、军事设施发生冲突。随着近海海域资源开发完毕,海上风电未来发展将逐步摆脱对风机基础的束缚,实现重大突破。

漂浮式基础和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是让海上风机摆脱海床条件和离岸距离束缚的关键。从经济视角看,漂浮式基础和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能大大减少海洋施工的难度和降低造价;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这两项技术将推动海上风电开发空间和市场空间实现倍数级增长;从技术角度看,这两项技术将对海上风电发展方向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掌握这两项核心技术也为我国向大洋更深更远处挺进,开发、保护蓝色国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通过为国家打造海上风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实践,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21世纪将是海上风电大规模发展的时代,是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成为主体能源的时代,也是我国认识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跨越的时代。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打造沿海核电清洁能源走廊,为国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零碳、稳定、高效、安全的基荷电源。我国要构建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社会主体能源,选择一种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基荷电源尤为必要,这是破解除大水电之外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间歇性固有短板、替代煤电成为社会主体能源的关键。

长期以来,核电的安全性一直饱受争议,这是核电能否成为我国社会主体能源、清洁能源和取代煤电的新一代基荷调峰能源的关键。

事实上,盘点世界核电发展史上的三次事故,其事故的起因并非是核电技术存在重大设计缺陷,而均是人为违规操作的结果。

我国始终将核安全作为核电发展的生命线,始终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实行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方针,加强核电规划、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监督,坚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严格的标准发展核电。目前,我国的第三代非能动核电机组和高温气冷堆系统已经在极端工况下反应堆堆芯熔化这一核电安全核心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的东部沿海核电清洁能源走廊建设即将迎来大发展。

与具备互联互通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携手打造“一带一路”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推动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搭建了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和互利共赢机制,在我国积极推动碳中和、碳达峰的道路上,我国与周边国家具有很强的目标一致性、资源互补性、战略协同性和互利共赢性。“一带一路”倡议明确将清洁能源视为构建“绿色丝绸之路”的重要依托,旨在根据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原则来推进并强化沿线国家与地区在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利用我国的优势来推进地区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完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共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我国是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应用国,来自我国的清洁能源产业、技术和投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到普遍欢迎,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主体能源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为改善沿线国家能源结构,促进当地减碳、减贫、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直接贡献,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我国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需要。

“一带一路”倡议使我国真正拥有了自己完整的国际能源发展视野,而不再只是全球能源合作中的一环。我国在国际能源合作中,更加注重构建国际能源合作的新秩序。

通过能源外交和能源服务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公共清洁能源产品,提供能够满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需要的社会主体能源解决方案,深入推动清洁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把沿线国家的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构建能源安全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为完善世界全球能源治理体系转型增添强大动力。

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论文2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xx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xx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做好“双碳”工作的重大意义,找准关键和重点,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实现长远目标。

做好“双碳”工作意义重大

碳达峰碳中和是两个环环相扣、密切相关的目标,碳达峰是碳中和必须经历的阶段。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碳排放强度起点高、实现时间紧。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一般需用20xx年以上甚至20xx年,而我国只有约20xx年时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期、窗口期。我们必须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意义有充分而深刻的认识。

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做好“双碳”工作是内在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同时,我国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繁重,产业链供应链处于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关口。推进“双碳”工作,持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将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看,做好“双碳”工作是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也应当看到,“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应当坚持先立后破,继续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从维护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做好“双碳”工作能够提供重要保障。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须臾不可缺少的资源。我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较少,不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且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能源消耗量还将刚性增长。做好“双碳”工作,要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提高能源自给率,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

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做好“双碳”工作体现大国担当。中国宣布“双碳”目标,并提出一系列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具体举措。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和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有序推进“双碳”工作,为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注入强大动力,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抓住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

推进“双碳”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抓住重点、把握节奏。去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与《20xx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前者明确了我国“双碳”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后者细化部署了“碳达峰十大行动”。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扎实推进关键领域的各项重点工作,确保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取得积极成效。

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要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保障供应的前提下,努力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合理发展天然气,安全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努力以非化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替代存量化石能源消费量;改善能源供给、转化和利用方式,形成少排碳、不排碳的新模式;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实现能源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要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坚持安全降碳,坚持节能优先,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实现能源的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减碳曲线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存量优化和增量提质,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碳达峰。工业既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提供丰富的产品,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要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切实减少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低碳发展;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促进石化化工与煤炭开采、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引导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推动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

加快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将绿色低碳发展要求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结合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加快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不断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优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发展智能交通,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加快交通运输电动化转型。

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优良的生态环境具有高质量的固碳能力,可将大气中自由运动的“动碳”转化为内嵌于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的“静碳”,从而减轻大气温室效应。发展富碳农业,依据自然界植物生长规律,遵循生态环境学、能源经济学、土壤学、植物学等基本原理,运用系统工程和现代科技成果,将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大自然不能自然消纳的巨量二氧化碳用于农作物生长,同时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发展光伏发电不仅不需要水资源,还能增加低碳能源供应。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巩固和提升我国碳汇能力筑牢基础。以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为重点,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湿地和耕地保护,不断提升碳汇能力。加强与国际标准协调衔接,完善调查监测核算体系,鼓励试点探索。

多措并举实现长远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多维、立体、完整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由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单位“单打独斗”。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地方、行业、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分类施策、持之以恒、重点突破。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落实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行业、企业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大创新力度,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理论和制度创新,提前布局低碳零碳负碳重大关键技术,有序推动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攻关。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成因、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突破储能、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实现氢能及储能技术、先进安全核能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协同推进,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破解“卡脖子”难题,并为颠覆性技术留足空间。大力发展碳循环经济,变能源和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废物”为含碳材料等有用资源,实现多能互补、梯级利用。加快培养一批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等领域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健全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完善投资、金融、财税、价格等政策体系,加大财政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和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完善碳排放数据管理和发布制度,并与国际标准衔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保障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统筹推进绿色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建设。

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实现“双碳”目标,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引导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破除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的建立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应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坚决反对不合理的奢侈浪费,鼓励公众低碳出行、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等,从而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时尚。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主动参与气候治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加快共建“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绿色转型,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应有贡献。

同时,还要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安全降碳。

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论文3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系统谋划,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是指导做好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意见》要求,扎实有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xx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xx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发展阶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一)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繁重,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产业链供应链还处于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关口。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强我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持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将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也要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将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不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三)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须臾不可缺少的资源。20xx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不足16%。随着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推进,能源消耗量还将刚性增长。目前我国不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能源品类的外采率不断攀升,20xx年石油、天然气外采比重分别达到73%和43%,安全保障面临较大压力。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先立后破,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以绿色、可持续的方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能源需求,提高能源自给率,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

(四)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生效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历来重信守诺,狠抓国内碳减排工作,20xx年单位gdp碳排放较20xx年累计下降48.4%,超额完成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出力争20xx年前实现碳达峰、20xx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自主贡献目标,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体现了最大的雄心力度,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将为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注入强大动力,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可见,努力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我们自己要做的重大事项,必须坚定不移地主动作为积极作为。

与2022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论文字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论文精选3篇相关范文:
入党申请书范文评析 如何将简历写得更加丰满? 宣传委员入团申请书范文 你的简历很花吗? 一位党员思想总结 写思想汇报的目的和意义 建党100周年小学生作文500字精选 "高考工作实施方案" 2022北京圆明园导游词1500字导游介绍圆明园的导游词 爱的教育读后感300字六年级

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开通VIP
《2022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论文字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论文精选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