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网络暴力,需要你我携手同行,既要把控自己的“言论边界”,以身作则维护网络文明,又要保护自己的“权利边界”,避免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手足无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民日报评治理网络暴力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互联网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改变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也影响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前不久,中国正能量2021“五个一百”网络精品评选结果发布,一位位网络正能量建设者、一个个正能量网络内容产品,为网络空间向上向善注入强大动力。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激浊扬清,则精神家园正能量充沛。一段时间以来,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问题成为污染网络生态的顽瘴痼疾。或是借助网络热点挑动网络对立,或是肆意制造谣言,或是躲在键盘后面施放“冷箭”,或是发动人肉搜索侵害隐私……网络暴力不仅给当事人带来身心伤害,更毒化网络风气、污染网络生态、降低网络格调,让每个网络参与者深受其害,特别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最稀缺的是注意力。的确,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关注的焦点、接受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阵地上正能量充沛,负能量的空间就会被压减。具体到网络暴力而言,作为一项世界级的治理难题,网络暴力背后既有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也有“唯流量”的内容创作导向,更有畸形价值观的传播,这些构成了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治理网络暴力既是社会治理课题,也是道德文明工程。
治理网络暴力,需要破立并举、标本兼治,既切除病灶,也铲除病根。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围绕“道德建设迈出新步伐,网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更加浓厚”等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近年来,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络道德实践,推动网络暴力治理不断从治标向治本迈进。例如,开展“中国好人”网上评议,有效弘扬网络文明;组织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积极发出“青年好声音”。这些文明创建的品牌活动,广泛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社会共识,体现了标本兼治的政策导向,必将不断提升治理网络暴力的成效、建设网络文明的质量。
往深层次看,网络暴力时有发生,也体现部分网民的网络素养不高,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网络道德、伦理有待进一步培育。一方面要持续加大正能量内容建设的力度,让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成为主流。另一方面也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推进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与此同时,作为互联网内容的建设者、传播者,主流媒体应当发挥引领导向作用,以形式多样的内容供给、传播方式提升正能量作品的吸引力、感召力;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发挥各自优势、拓展网络道德实践模式、壮大网络正能量的版图。坚持问题导向、协同发力,才能让正能量更加充沛、网络文明蔚然成风。
治理网络暴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提升网络文明也需久久为功。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xx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介绍20xx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情况,具体包括10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展“清朗·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汇聚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我们必能消除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治理网络暴力,需要你我携手同行,既要把控自己的“言论边界”,以身作则维护网络文明,又要保护自己的“权利边界”,避免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手足无措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xx年度十大案件”,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入选提名案件。20xx年7月,浙江杭州一女子取快递时被便利店店主偷拍视频并捏造发布虚假信息,造成谣言大范围流传,引发大量低俗评论,严重影响当事人正常生活。经法院审理,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这起案件看似是个案,却关涉群众权益保障,反映了用法治方式铲除网络暴力、树立良好风气的决心。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广大网络用户获得更多表达渠道,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无序的情绪宣泄和肆意的网络暴力。这些具有诽谤性、污蔑性的图文视频,损害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给当事人带来精神压力与心灵创伤。网络暴力行为,不仅冲破了道德的底线,更践踏法律的红线。只有擦亮“法治利剑”,打击网络暴力,才能对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慑,对社会风气形成正确引导,进而更好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法治社会绝不允许网络暴力。网暴他人与在现实中一样,都有可能构成侮辱、诽谤、寻衅滋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名誉等做出明确规定。就刑法而言,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除了刑事责任,网络暴力还可能涉及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侵权责任,或因涉嫌侮辱、诽谤被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相关法律法规,是保护公民权益的堡垒,是令网暴者付出代价的利刃。凡是躲在屏幕背后的网暴者,必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此前,针对网络抹黑,中国女排队员朱婷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获得大批网友支持。但在现实中,一些网暴受害者却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究其原因,大多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网暴行为溯源难,确定主体难;一些网暴言论会被即时删除,侵权证据固定难;一些网暴行为参与人数多,地域跨度广,受害者举证难。特别是,一句无中生有的谣言诽谤,诉讼动辄需要花费一年半载,“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问题使不少当事人无法及时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导致不少网暴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推动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需要打出法治“组合拳”。
在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中,杭州当地司法机关及时介入,此案由刑事自诉转为刑事公诉,彰显了对涉嫌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对网暴形成法治震慑,首先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履职,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帮助受害者更好维权。其次,执法部门应迅速查办相关案件,坚决打击人肉搜索、恶意剪辑等行为及网络暴力黑灰产业。此外,如何界定网络暴力的边界和类型?如何压实平台事前审查责任?如何应对有组织、有策划、有产业链条的新型网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美好生活护航,为社会治理赋能。
任由网络抹黑、网络暴力蔓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治理网络暴力,需要你我携手同行,既要把控自己的“言论边界”,以身作则维护网络文明,又要保护自己的“权利边界”,避免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手足无措。从留存网暴内容记录,到委托公证部门固定证据,再到向公安部门报案、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刑事自诉,以法律武器回击网络暴力,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必将得到遏制,还互联网一片清朗空间。
【人民日报评论网络暴力素材 人民日报评治理网络暴力】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