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最开始是一 个很重要的节气,下面是关于清明节起源与由来的内容,欢迎阅读!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祭英烈手抄报简单又好看 2022清明节手抄报内容100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清明节的由来与来历
清明节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定的节日演变而来。
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的诗作,相信大家都熟记于心。诗中写清明时节春雨中所见景象,色彩比较清淡,心境却十分凄冷。前两句寓情于景,情景相融,借景抒情,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后两句首先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然后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悠长,耐人寻味。提到清明节,我们都知道是一个祭祖扫墓的节日,那到底它起源是怎么样的呢?有哪些风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起初,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祖扫墓。中国古人对祭拜祖先十分重视,上古到秦汉时期,祭扫坟墓的风气越来越盛。直到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节气,清明节气还逐渐吸收了上巳节的内容。(注:“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在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最终在宋元时期形成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增添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文化内涵变得极为丰富。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清明节的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以“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清明节的文化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蚕花会和吃寒食等。我们就挑几个主要的习俗说说吧。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核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祖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添新土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插柳,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有关民间插柳有3种说法,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插柳戴柳以辟邪,三是纪念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的介子推。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插柳的风俗。
踏青,清明踏青是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放风筝,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人们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其它很多有趣的习俗,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最后我们来聊聊有关清明节的一些诗歌吧!在清明时节,春满枝头,春意盎然,绿意萌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同时也是人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所以很多诗人都把清明节这种情景交融的节日气氛和习俗写进诗歌里面,我们简单来看几首吧!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清明即事》“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译文: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翠一片。落花飞舞芳草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诗人在融融春光下抒写了无尽的感慨,其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宋朝诗人欧阳修的作品《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念奴娇-书东流村壁》“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译文:野棠花儿飘落,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东风欺凌着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梦惊醒。一阵凉气吹来,向我的孤枕袭来,我感到丝丝寒意。在那弯曲的河岸边,我曾与佳人举杯一起饮酒。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与佳人离别。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往日的燕子还栖息在这里,那时的欢乐,只有它能作见证。听说在繁华街道的东面,行人曾在帘下见过她的美足。旧日的情事如东流的春江,一去不回,新的遗憾又像云山一样一层层添来。假如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酒宴上再相遇合,她将会像镜里的鲜花,令我无法去折。她会惊讶我又白了头发。
这首词写出诗人郁积如山,欲说还休。清真所为是笔触纤细、笔笔勾勒的工笔仕女图;稼轩作成的却是洒脱爽健、一挥而就的泼墨写意画。这艺术风格上的差异,是词人个性与气质的差异而造成的。同时也能看出稼轩词作风格之独特,确实与众不同。
以上就是启点中文网(qdzww.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祭英烈手抄报简单又好看 2022清明节手抄报内容100字,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启点中文网(qdzww.com)。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