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今年郑州秋来早。截至8月底,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74亿元,占全年253亿目标的69%。
253亿,这个沉甸甸的数字隐含着什么概念?
“这个数字是2001年郑州市财政收入的4.6倍,占全省年财政收入的1/4强。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郑州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1年的第12位向前移至2006年的第6位。”财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财政增长后,一定要给郑州百姓创造实实在在的实惠,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语重心长的话语,为各级政府“权为民所用”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
建立长效机制 推进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改善民生之本。没有全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要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就无从谈起。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郑州市初步建立起一个就业再就业的绿色通道。
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教育设施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百年大计。据统计,从2003年至今,全市仅教育累计投入就达88.8亿元,年均增长24.3%。
2004年,一个绝好的发展教育的机遇被郑州市牢牢抓住--2005年,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在郑州举办。机遇也带来压力。按要求,所有参赛者必须食宿在学校,且运动场馆必须24小时有热水、有空调,当时的郑州尚无一所学校达标。
时间紧,资金紧,时任副市长丁世显坐镇指挥、协调,我市克服困难,采取政府投入、财政贴息等办法,投入约6.8亿元,最终建成一高、七中、四十七中及十一中等4所学校新校区,并在校园内新建了4个具有水净化系统、加温功能的高标准游泳馆,在九中、五中、回中等校园内兴建了8个标准体育馆。2005年8月至9月,全国中运会在郑州成功举办,本届中运会有3500多名运动员参加,创下中运会历史上参赛人数之最,且运动成绩和水平明显高于往届。
健全卫生体系 实施全民医保
医疗是民生之需。一个数字反映出近年来政府在此付出的努力:2003年以来,4年间为打造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卫生体系,郑州市财政累计投入22.2亿元。
22.2亿资金的投入,让我们初步打造出一张覆盖全社会成员看病就医的绿色网络:
首先我市建立起公务员医疗补助和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制度,出台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办法;同时,城乡无单位的居民均纳入医保体系,通过市区两级财政交纳一部分、居民自己交纳一部分的方式,对全社会所有人员实施大病医保。
其中,从2005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1个亿资金,为破产倒闭企业的职工实施大病统筹,开了全国之先河。
在解决农民看病问题上,郑州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大力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市基层卫生院均配备救护车和各种医疗设备,加强基层卫生院基础建设,并筹建计划免疫和结核病防疫门诊,使农村卫生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住房保障体系 让人人有房住
居住是民生之要。打造一个多层次住房体系,做到居者有其屋,是郑州市发展经济的目标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郑州市多数居民除了可在市场上购买到称心如意的住房外,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尤其得到政府的关注、关心。
今年9月份,参加郑州市经济适用房公开摇号,市民张兴买到“西湖春天”一套经济适用房,全家人终于圆了住房梦。
共享发展成果 提高幸福指数
财政快速的增长,为我们多年来期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前提条件。“十五”期间,尤其自2003年迄今,为完善郑州市社会保障以及就业工程,市财政累计投入95.8亿元。
完善管理制度 切实服务民生
提高民生幸福指数,不仅需要财力,更需要完善的制度来保障。科学、合理地用好每一分钱,建立一套服务民生的制度框架,是政府近年来一直积极探讨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