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
【背景材料】
与20xx年以前相比,近两年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强度明显减弱,不少人甚至以为“沙尘暴消失了”。但正如专家所言,只要有沙尘源存在,沙尘暴就不会消失。
【题目】
请围绕给定材料所反映的沙尘问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来源:考试大
【范文】
重视生态 科学治沙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北方的生态环境虽然有了一定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目前依然有174万平方公里,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8%;一些地方重建设、轻管护,甚至边建设、边破坏,以至于改善的速度赶不上恶化的速度;新栽植的树草根基不深,其荣枯严重依赖自然降水,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沙尘暴来袭,再次警示我们,生态系统的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切不可把局部环境的改善当作整体环境的恢复。
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哪一片都不是孤岛。沙化地区往往既是水资源匮乏、林草植被稀少的生态脆弱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要保护,经济要发展,这就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比如,无论是城镇建设还是产业规划,都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等自然禀赋和环境承载量,尽量发展既能促进生态恢复、又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特色产业;在各类经济开发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中,更应注重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和植被恢复,尽量减少水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避免为了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埋下长期的环境隐患。
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其要进一步加强以林草建设与保护为主的防沙治沙措施,节约珍贵的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能过度开发。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区之一,经济发展增速连续20xx年保持全国第一,他们已经提出今年不再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把重点放在调结构上。这样的做法有利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值得称许。此外,面对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生态建设要更加注意讲究科学,谋后而动。前些年个别比较干旱的地区种了杨树等耗水量较大的树种来防沙治沙,当气候条件没有特别异常时,这些树可能会勉强成活,成为长不大的“小老头树”。一旦遭遇今年这样的罕见天气,杨树自身难保,何谈防沙?治理严重沙化的土地,其生物措施应以种植灌木为主,这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依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突出灌木的原则,科学确定乔灌草比例,才能在沙区形成稳定的林草植被防护体系。
沙尘暴是一种自古就有的自然现象,不可能根除。在这场人与沙的拉锯战中,不能指望短时间内毕其功于一役。沙尘敲响的警钟,再次审视着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既不能因沙尘暴来了就动摇信心,也不能因沙尘暴一走就万事大吉,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一种千秋功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去着力践行,如此,防沙治沙才能有所作为,我们才能迎来更多的白云蓝天。
【点评】
本文以“重视生态,科学治沙”为题,针对“老天爷的不按常理出牌”以及近来的沙尘暴突袭,引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警思以及对科学治沙的忧思,提出“有效治沙,必须建立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根基之上”的文章观点。行文过程主题明确,语言平实,寓观点于字里行间,令人读来贴切自然,而又鞭辟入里。
文章在写作形式上较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种模式化痕迹,契合当前考试作答中淡化套路性模板的主流趋势,在阅卷判分中较易吸引考官的眼球,在阅读评点中较受青睐,这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潜在的得分优势,值得借鉴与发扬。同时,“老天爷经常不按常理出牌”,“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小老头树”,“咬定青山不放松”等语汇的运用,使得整个文章的语言风格较为轻松、活泼、生动,避免了常规申论文行文的刻板与生硬,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圈可点。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