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紧紧围绕奋力实现“两个跨越”、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美好愿景,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的历史背景下四川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省情,高瞻远瞩地提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路径选择,是推动四川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之举。“三大发展战略”是贯彻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与省委治蜀兴川实践成果的集中体现,符合新发展理念,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体现了省委强烈的历史责任担当精神,也体现了省委为四川未来发展宏伟蓝图的科学谋划。我们必须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深刻领会“三大发展战略”的内涵和要求,进一步增强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的定力和信心,进一步创新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的思路和举措,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路径选择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跨越,必须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充分证明“三大发展战略”是符合四川发展实际的正确道路选择。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塑造区域竞相发展新格局。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实施,全面激发了全省各区域的内在活力,形成多点多极竞相发展态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20xx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亿元,经济总量20xx年迈上2个万亿台阶,全国排位从20xx年的第8位跃升至第6位,是自重庆市直辖以来的最好位次。
首位城市领先发展,成都市20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70亿元,稳居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第一。市(州)梯队竞相追赶,经济总量过千亿市(州)达15个。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过百亿的县(市、区)达112个。
新兴增长极快速崛起,天府新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民族地区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五大经济区实力不断壮大,20xx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川南、川东北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5000亿元。
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城乡发展更加协调。20xx年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新型工业化跨入稳定推进阶段,实现了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信息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xx年建成成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20xx年率先建成“全光网省”,互联网骨干网络网间访问能力迈入全国前列。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20xx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2%,百万人口大城市达到5个,全国重点镇达到277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6000多个。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xx年的2.7:1缩小到20xx年的2.53:1。城乡各项事业建设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转型发展新动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省委将全面创新改革作为“一号工程”,全力推进落实“9张清单”,初步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国务院拟在全国首批推广的17条经验中,我省独占8条。20xx年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2%,较20xx年提高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万亿元,五年增长128%。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全省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中西部首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力推进,建成4家国家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102个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在孵小企业5700余家,小微企业孵化成功率超过90%。
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是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之举
“三大发展战略”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基础上,立足四川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继承历届省委治蜀兴川思路,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提出的战略决策,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四川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将继续起到重要指引作用。
“三大发展战略”顺应四川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是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必然选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必须深刻把握当前四川面临的机遇挑战,必须着力破解制约四川发展的矛盾问题,为加快现代化创造条件、夯实基础。“三大发展战略”正是立足四川阶段性发展特征提出的符合省情实际的战略决策。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增强点极引领带动,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针对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针对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发展战略”解决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事关四川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实现治蜀兴川宏伟蓝图的必然选择。
“三大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四川要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紧紧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着力解决制约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础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着眼于增强区域间的协调联动,着力在构建互利互惠的区域合作机制上有所突破。“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着力建立合理的城乡资源配置机制。创新驱动发展着眼于激发创新活力,着力在科研管理机制等方面创新突破。“三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前提,实施过程中又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作用。
“三大发展战略”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是推动四川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出发,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三大发展战略”,就是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四川发展、深入推进治蜀兴川的战略实践,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通过优化区域要素资源配置,突出区域的主体功能,带动区域经济更加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带动城乡更加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创新发展理念,并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为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提供保障。“三大发展战略”是新发展理念在四川的创新实践,是新时期四川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举措。
“三大发展战略”有助于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是对中央领导指示精神的具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寄予厚望,明确要求四川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要求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创新创造等工作。“三大发展战略”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高度契合,是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落实。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为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基础。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抓住全面创新改革的重大机遇,广泛开展创新创造活动,不断增强转型发展新动能。
准确把握“三大发展战略”在新时期的内涵和要求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历史背景下,必须立足四川省情和国内外环境变化,紧紧围绕四川承担的新任务和新使命,准确把握“三大发展战略”的新内涵和新要求,明确主要任务和着力重点,不断开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以构建区域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为重点,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强调“点”与“极”塑造,由单极发展走向多点多极共兴,解决四川发展不平衡问题,激发各地发展活力,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联动发展。新时期,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要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要求,引导经济合理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在提升首位城市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实现区域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全省经济整体实力,打造引领西部、面向全国的核心增长区域。
强化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成都市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肩负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使命,要以优化城市功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化水平、搭建面向全省的服务平台为方向,全面提升首位城市发展水平,更好发挥领先发展、带动全川的突出作用。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定位,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发展功能,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加速国际化城市进程,加快培育发展中高端产业,率先实现城市空间、城市产业、城市生态、城市管理、城乡形态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要以重点平台、重大项目共建共享和重点产业协作为抓手,引导其他各市(州)积极融入成都发展,分享成都发展红利,与成都形成抱团发展、协同发展、共享发展新格局。
打造各具特色和支撑的区域经济板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立足区域主体功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培育区域发展新引擎。成都平原经济区要以成德绵协同创新为牵引、以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为突破,推动率先实现一体化发展。天府新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开放合作为动力,以天府国际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建设成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西部最具创新活力新兴增长极。川南经济区要依托陆上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和临港经济,建成长江上游重要城市和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川东北经济区要依托天然气、农产品等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建设成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攀西经济区要积极发展以战略资源开发为特色的区域经济,加强清洁能源、特色农业、阳光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建成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川西北生态经济区要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加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持续做大市州经济梯队,夯实县域底部基础。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空间载体,增强全省经济后劲,必须发展壮大城市经济。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引导市州错位发展,加快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促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形成区域现代产业集聚区。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要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深化县域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打造一批工业强县、现代农业强县、生态经济强县。促进市县联动发展,促进市县之间基础设施、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等共建共享,引导和推动市区二三产业有序向县域转移延伸。
以构建“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共同繁荣为重点,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主要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解决当前四川城乡发展差距大、产业竞争力弱的问题。新时期,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要顺应信息革命、产业融合、城乡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演进规律,更加注重发挥信息化的聚合、叠加、倍增效应,促进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构建具有四川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城乡形态。
着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新型工业化。要把握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瞄准世界产业制高点,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层次向中高端延伸,提升四川在全国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双七双五”产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十大行动”,建设“四区四基地”,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增添新动能。
着力形成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城镇体系。“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基石是新型城镇化。要优化全省城镇化布局,着力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以铁路、高速公路等陆路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重点建设成渝城镇发展轴、成绵乐城镇发展带、达南内宜城镇发展带和沿长江城镇发展带。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着力培育川东北城市群,积极培育攀西城市群。大力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支持建设百万人口城市,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开展“宜居县城建设行动”,深入拓展“百镇建设行动”,发展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
着力形成城乡一体的现代城乡形态。“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城乡联动发展。深入实施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五个统筹”,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深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深化户籍、农村产权、社会保障、用地、农村金融“五项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消除城乡居民的福利差距,妥善解决好人口城镇化问题,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形态。
以构建动力转换接续、发展提质升级为重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把创新创造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科技创新带动理论、产业、管理、体制机制和文化等全面创新,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的问题,加快推动我省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新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与全面创新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激发创新活力,依靠创新培育新动能,依靠创新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突出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既是中央赋予我省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我省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要毫不动摇将全面创新改革作为未来全省发展的“一号工程”强力推动。继续抓好“9张清单”的落地落实,加快推进国家授权的30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深入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消除军民融合体制障碍,突出“军转民”“民参军”双向转化,加快创建成德绵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成德绵等重点区域协调创新效应,带动川南、川东北、攀西等其他地区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深化科技体制管理制度改革,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激发科技创新“第一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结合,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力争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加强互联网与产业发展跨界融合技术创新,构建完善的产业创新链,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用好创新人才“第一资源”。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动力。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用好人才这一创新发展“第一资源”。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大力实施招才引智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快实施“天府科技英才”等人才培养工程,制定高端人才引进专项计划。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出台更具竞争力、更有含金量的人才激励政策,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将四川建设成为人才集聚之地、人才向往之地、人才价值实现之地。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