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不易
又到了求职的季节。满心盼望的新鲜人,上网到人力银行填写资料,无数的信件涌向公司人事部,每张沉默的脸孔,发出同样的讯息:用我吧,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面对雪片般的求职信函,一式一样的年轻脸孔,人事部门和应征新人的主管也遭遇了相同的烦恼:如何找到最适合公司的人才?尤其,当最热门的管理书籍揭示着找对人,就什么都对了的观念后,人事部门的压力无形中也增加了。
然而,无论再怎样强调找对人的理念,在匆促、笼统、量化的求职/筛选过程里,求职者与公司的梦幻组合还是难免会miss,彼此留下遗憾。
有些遗憾是要事后才能得到证明的。我有个记者朋友跑的是立法院路线,表现相当杰出、抢眼,连立委都常拿他的报导做质询。最近另一家报社总编辑出面挖他,引发他不堪回首的回忆。原来,当年他自大学新闻系毕业,正值报禁开放,他最梦想的就是进这家报社,考了两次试,都在面试被刷掉。面试的总编辑(当然不是现在这个总编辑),断言他不适合往新闻界发展,理由是我看起来不懂应酬那一套,而跑新闻是要靠应酬手腕的。这位记者朋友说:其实多年后我才得知真正的缘由,那两次招考根本就已经内定人选了。
被刷掉,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另一位同龄的朋友,则始终不忘被某大公司刷掉的复仇念头。后来他进了一家规模较小的公司,勤奋工作,成为那个领域名号响叮当的人物。有次他在分享自己的生命史时说,他偶尔会梦到,自己衣锦还乡进入那家大公司,跟当初面试他的人甩下一句你错了。我则提供他另类的思考方向,对他来说,被那家大公司刷掉反而成为他发展事业的强烈动机,也成就了自己的生命成绩,所以,严格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坏事。
然而,有多少被刷掉的人,像这位朋友这样幸运呢?当一百个、一千个人中只能选一个的残酷事件循环发生,也成为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后,许多人的失望、挫折、不解和愤恨其实从未得到处理,也成为隐藏的心理地雷。
从头说来,公司也有着深沉的无奈,这么多求职信,最后还是只能靠经历和学历作为挑选标准,要不是让学历的标准愈来愈高,直接从硕士起跳,延长台湾人教育投资成本;就是助长了跳槽风气,让具有经历优势者赢家通吃(经历愈好的人,愈有机会得到好工作。)于是,在职场的现实情境里,从无经历、资历,却可能具有潜力的年轻人,就一再地被miss了。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