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培养语感,增长灵性的过程中培育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既能很快地抓住语言的表面意思,还能很快体会到言外之意。语感是一种顿悟,它和悟性,灵性相随,语感得到培育,悟性、灵性也就生在其中。语感的获得,不是靠死记硬背的积累,而是靠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与之相伴的情感体验,是在对语言感悟、探究中得到培养的。对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应予珍视,加以强化或疏导。语感的培养,不能在语言的学习中的独立进行,它是一种综合效应,丰富的知识,丰富的阅历都有助于语感的提升,因此,善于从生活中学习,从书籍中不断汲取营养的议题虽有重复之嫌,还是要再次提及,并加以强调。
二、发展作文能力,给语文素养的提升注入活力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素养的提升(培育)能给写作能力的发展以广阔的背景;写作能力的发展又有其独立的规律,遵循写作教学规律,发展写作能力,能有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1、拓宽(展)自由表达的时空自由表达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基本精神。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正如《儿童参与权》一文指出的,儿童是通过自由表达来达到其对有关事项的参与的。作文中儿童自由表达,既发展作文能力,又有助于成为一个在个性、才智和身心等方面发展健康的人。(见《儿童参与权》)落在猫脚爪里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在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学生是不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只有给予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以心灵的解放,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自由表达。怎样才能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呢?首先,是选材的自由。课内作文的选材要求不要过严,可有限度放宽。既然是作文教学,要有个教学的体系,课本中作文练习的安排,体现作文教学的序,每次作文都有一个选材范围,假如在这个范围内学生实在无材可选的,可放宽至相似的题材,如要求围绕一张家庭照选材,可放宽至从家庭成员间的事中选材。课外练笔,可无限制放宽,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发感想,发表议论,或写突发异想都可以,要的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内心的表白。其次是感想表达上的自由。学生写作文,更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他们心里有话藏不住,总想说出来。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说出来,不要总以思想健康为由去压制他们,学生真的在作文中流露出不健康的思想比压抑在心里而口是心非好,真的有不健康的思想流露出来了,老师更便以疏导。其三是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由于心理个性不同,知识背景、经历不同,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不同的个性,有的同学表现出客观叙述的倾向,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不大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词的华丽,……万紫千红才是春,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果,因此,老师不要以自己好恶来影响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
2、指导有创意地表达有创意表达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基本精神之一,是对新大纲作文教学理论的发展。什么是有创意的表达?它不同于作家的创作。只要是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结果,跟别人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不同,都是有创意的表达。如果把有创意表达定位过高,可能会人为地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拔高作文的要求,又一次使学生怕作文。有创意的表达必须以学生自由表达为基础,同时要改进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的指导。对学生取材的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表象,作文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取与当前作文有关的表象和对事物的认识。有创意的选材,必须是善于联想,从教材提示的例子和老师的举例中产生联想,也可以是从教材提示的选材范围展示联想,由此及彼选取自己经历留下的记忆,而不是去套用别人的事例。选材中老师的导,应该是情绪化的导,唤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形象化的导,激活学生记忆中的表象。对学生的构思的导。构思就是打腹稿,是作文中的想心思。它表现为表象操作和思维加工,它根据当前作文的需要对表象进行分解、组合和想象。想象主要依据是分解、组合的表象,并加上一点点创造。在此基础上,做逻辑加工的工作,使之意旨集中,有一定的条理。有创意的构思,对表象的操作,应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来加以分解、组合、想象,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根据模式化的要求,更不是来自对作文选的克隆。老师对学生的构思的导,要导在有创意,在讲评课中,要关注学生作文中的创意是怎样想出来的,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有创意的构思方法。起草和加工过程的导。起草,就是写初稿;加工就是对初稿加以修改、润饰。起草和加工过程中的创意,是在把已经形成的内部言语外化时,如何通过遣词造句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个性。构思与起草,不是楚河汉界,起草在构思之后,但起草的过程中还要再构思中。起草和加工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起草过程中,有灵感思维的出现,也可以停下来对写出来的部分加以加工,再把初稿继续下去。起草、加工环节的导,应体现在阅读教学中,从课文表达的思想入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特别是看作者的遣词造句,有什么特点;更应酬体现在讲评课中,从欣赏佳作中体会小作者是怎样有创意表达的,通过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习作的修改来体会有创意的加工就是如何进一步使文章明确具体,文从字顺,体会表达的准确性和情绪化。
3、重视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能力的综合。四种能力的均衡发展,写作能力才会较快提高。首先,我们要把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的理念贯穿四种能力的培养之中,对四种能力的培养,要导而勿牵,强而勿抑。其次,要抓住四种能力的特点。观察能力的培养,不能拘泥于课堂,写什么才观察什么,而是要在阅读教学渗透观察方法的指导,要教育学生做生活有心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作文时的选材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信息,而不是从观察开始。这样的观察能力,才是学生自已生成的,才能不断得到发展,终生受用。思考,作文从本质上来说,核心是思考,思考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作文的质量。思考,有观察中的思考,有了思考,观察才会深入,细致;有取材、构思中的思考,离开思考,作文表象激活、组合等等,只能是一句空话。取材,有个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构思,有从困惑、模糊到明确的过程。其中思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取材、构思的过程,既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两种能力的培养不能偏废。表现能力,是认识的外化能力,既有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也有对主观上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培养表现能力,就是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不能只重视客观事物的表现能力,如记叙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内心体验和主观认识表达的培养。评价能力,是一种反思能力,好的予以鉴赏,不足的予以完善,错误的予以纠正。作文评价,既有对作文中的认识的评价,情感的评价,还有对遣词造句的评价。培养评价能力,要侧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修改、加工润饰。
4、在语文实践中发展作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指出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对语文实践,不仅要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多练笔,还应引导学生办手抄报,办墙报,黑板报。举行各种形式的故事会、演讲会,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作跨学科的小课题的研究等等。多种形式内容各异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提升,写作能力得到发展,还能增长学生的才干。总之,《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理论有许多新的发展,有待我们在教学中做深入的探索。</p><p>主要参考资料: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教网)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3、支顺福吕佩英等《外国名句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11)
4、《儿童参与权》(中青网作者未详20xx.11)
5、《[美]威廉·w·韦斯特著章熊、章淳译《提高写作技能》(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9)
6、何克强、李克东等《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网上文章网址fsit/20xx.11)
7、谈永康《在自由表达的天空翱翔》(人教网20xx.11)
培育语文素养发展写作能力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