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班主任一定要做的几件事
作者:红星、山雨
前不久,学校给了我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我和全县中小学班主任老师共计30人,一起去德州参加“班主任专业素质提高班”培训。会上,几位专家的报告让我们有时豁然开朗,有时会心一笑,有时自叹不如,有时情动泪盈。连续地听讲,并不觉得枯燥,也不觉得累人,这自有讲者娓娓道来、声情并茂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是他们所讲内容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确实让我们受益匪浅。尽管他们报告的主题不尽相同,但是大家却能非常直接地捕捉到他们身上的共性:那就是对待班主任工作、对待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投入。对我个人而言,这次学习是一个立体塑造、整体构建、全面提升的过程。
下面我就几位专家的报告内容,结合自己20xx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从班级活动开展、班级文化构建、合作交流、细节管理、按需施教、能力提高、故事教育、惩罚教育、善待学生等方面与大家交流,题目是《优秀班主任一定要做的几件事》。
一、善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一位老师讲到:“生命在于运动,德育在于活动;教育要先育德,铸造人的灵魂。班级活动是最有魅力的德育;班级活动是德育的最佳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美好生活的起点,班级活动是学生班级生活的美好回忆。”德育必须“活”起来,班主任必须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真实生动的教育情境中,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因此,我们要注重班级活动的设计,以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欢乐,感受成功,体验艰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比如,受到社会上“十佳”评选活动的启发,我们可以设计班级活动“评选班级十佳”。“班级十佳”不是只依据一个标准,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评选,因为“卓越不只有一种表现形式”。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争取“十佳”的机会,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班级活动最好系列化,通过精心设计,不仅使教育寓于一个个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中,而且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打下精神的底子”、“奠定人生的基础”。按照这一思路,每学期以系列活动的形式,开展10来次班级活动,形成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的螺旋式循环上升的序列。
当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我们的班级活动也要与时俱进。比如,今天的许多学生讲究穿戴名牌,追求高消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消费问题作为主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防止盲目攀比。再如,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缺乏互帮互助的责任感,有的学生还出现了早恋的苗头。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把“如何建立真正的友谊”定为主题,激发学生建立纯洁友谊的动机,逐步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
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习惯培养,以活动为载体远比讲大道理、高谈阔论有效得多。
二、积极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的。它主要通过三个层面来体现:
1、班级文化的外显层面--物质文化。这是班级文化的有形部分,它体现了班级成员的智慧、力量、整体感。从大量优秀班主任管理经验中我们看到,他们大都在积极创设一个整洁、优美的班级环境,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走进他们所带班级的教室,立刻会给人一种爽心悦目的感觉:教室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墙壁上悬挂着一面面锦旗、黑板报图文并茂、鲜花翠草点缀在窗台……我们班的教室是这样布置的: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优美的环境给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所以,在我的教室里,处处弥漫着求学上进的气息:墙壁上张贴着一幅幅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别具一格的竞赛台、独出心裁的“宣传栏”、全班公认的形象代言人……除了精心布置、美化教室以外,我们还可以借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2、班级文化的中间层面--制度文化。这是班级文化的保障体系,更是维护班级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有一整套具有约束力、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它也叫班级的制度文化。它主要通过直接的制度约束以及体现在制度中的观念意识、行为准则等产生育人效应的。
但凡优秀班主任在倡导环境育人的同时,都不会忽视制度的育人效应。在我的班里,除了按照学校规定,从思想、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对全班学生提出总的要求外,还制定了具体的班级学习制度、卫生制度、体育制度和前面提到的“班级十佳”评比制度等,对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都作出了细致入微的规定。在利用这些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将规范行为和自觉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所谓的“硬件”“软件”同时抓。“硬件”是指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不分人,不分事,必须照章执行,不能有半点懈怠,即强制执行;“软件”是指强化执行制度后,使学生有被强制转化为自觉行动。如放座位这件事,我首先强行要求学生离座时一定把座位放在桌子下面,然后又强令变成他们习惯性的做法。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像勤俭节约、上学一律穿校服、不吃零食、讲究卫生等。
3、班级文化的内隐层面--精神文化。主要指班级内师生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群体目标、治学态度等,表现为班级人际关系、班风、集体舆论、班级成员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这是班级文化的深层构成,是班级文化的内核。这一层面的班级文化是无形的,内隐于班级文化的物质、制度层面之中,并一起成为育人的载体。
在我所带班级中,“班兴我荣,班衰我耻”是全班同学的共同信念,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他们都以自己的班级而自豪和自律。走进教室,优雅的环境给人一种爽心悦目的感觉;置身于班级所有的成员中,你会更加体会到一种温馨、满足。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有话讲给老师听,有事愿意找老师商量;对于老师的教诲愿意接受,低于老师提出的要求愿意尽力去达到,同学亲如一家……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加之在同一目标激励下同学之间的竞争和比赛,为全班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还有,“人人为班级,个个是主人”的民主管理风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各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便有着巨大的感召力、教育力和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构建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班级文化便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三、重视在合作交流中共创共进
首先,要与各学科老师合作:为了凝聚学科老师的合力,发挥群体效应,班主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1)、营造集体舆论,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每位老师。学生能否认可一个老师,班主任的中介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班主任,尤其在起始年级,应抓紧时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向学生宣传各位学科老师的亮点,在学生中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让学生逐步由认可向信任、爱戴发展。
(2)、指导学生行为,让学生对各科老师一视同仁。在现实中,学生对老师会有不同的看法,班主任应经常教导学生尊重所有的老师。可以利用体育比赛、庆典等时机,邀请学科老师参加,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和老师沟通,逐步培养感情;节日期间,应指导学生给学科老师写慰问信、制作赠送小贺卡等。师生之间感情融洽了,就容易互相理解和谅解。
(3)、发动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鼓励学生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堂课。教室布置和卫生状况对师生的情绪有调节作用。干净的黑板,明净的桌凳,清香的盆花,布置协调的墙壁,清爽的教室都能给师生以良好的心情,从而为上好课提供方便。
(4)、推功揽过,和学科老师搞好团结。当班级工作有了成效,一定不要忘了学科老师的功劳;学生与学科老师有了矛盾,班主任应积极协调解决,有的时候,还要“揽过”,主动把一些问题的出现归咎于自己,做到“任劳任怨”。
其次,要与家长合作:当学生进取心增强,精神面貌改变时;学生情绪低落时;学生受到外界干扰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学生和家长看法发生严重分歧时;需要家长解决其他困难时,我们都应该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并与家长取得一致意见。为了及时和家长沟通信息,我们可以经常不定期地打电话、进行家访(商议补救的措施)、发喜报、有条件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家长进行沟通。
以上都是常识,我们都很重视。除此之外,我建议大家努力与其他班主任合作。这点很重要,我深有体会。记得20xx年我和张怀星、崔永军、郭洪志三位老师接新初四。由于种种原因,这级学生在初三下半年已经乱得很不象话:打架的、逃课的、上网的、顶撞甚至威胁老师的、异性之间交往过密的比比皆是,简直成了一锅粥。他们都穿橘红色衣服,上面印着“流星花园”几个字。一下课,满院子都是晃来晃去的“流星花园”,很成气候。老师们都摇头叹息:这级学生没救了!初四重新分班,哪班都有不少问题学生,而且数我运气不好:一个曾因为打架惊动过派出所;一个曾多次勾结社会人员手持砍刀聚众斗殴;另一个名气太大,分班干脆隐去了他的名字。人家来了之后,我们校长倒也很干脆:啥也别说了,就安在你班得了。怎么办?四个人合计,各自为战看来是不行的。当时的级部主任是张怀星老师,他一锤定音:我们只有靠合力!坦白的说,我们四个人的班级管理思路和力度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为了干成事,为了不出事,我们不能各行其是,最好步调一致。
一开学,我们四个班主任同时出现在各自的教室里,同样冷冰冰地宣布:明天谁穿“流星花园”,甭进校门!然后同一时间走出教室,扬长而去,所有同学都呆若木鸡。第二天早晨我们齐刷刷站在校门口,愣没发现一个“流星花园”!首战告捷,接着规定:早晨7:00以后到校视为迟到,四个班只抓一个!第二天早晨我们又齐刷刷站在校门口,一个没抓着!接着规定:下午课前30分钟进教室者一律伏案休息,否则视为违纪,四个班只抓一个!接着规定:四个班里谁先打架,必须自动退学!一直到毕业,我们所有的做法都事先反复讨论,措辞都写在本上,一字不差。强大的合力产生强大的震慑,这级学生初四一年风平浪静,几乎没出现什么问题。到了下半年,连早读也不用盯了,四个班主任早早到校打羽毛球!甚至分成快慢班后,两个慢班的秩序一点不差。
坦白的说,这一年我们的很多做法并不符合所谓的规律,尤其在强势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今天,以上做法更不合适宜,但班主任之间团结合作却显得越来越重要。原市委书记孙德汉要求干部想干事、干成事、不坏事。我们当老师,能不能干成事先不说,至少不坏事才好。
四、在细节管理中尽享收获
欧洲有一个故事:一匹马由于失去了一个马掌,这匹马在奔跑中摔倒;由于这匹马在奔跑中摔倒而使得骑马的将军被摔死;由于将军阵亡,这个兵团打了败仗;由于这场败仗而失去了一座城池;由于一座城池的失陷而亡掉了一个国家。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在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我们要深刻领悟“墨菲定律”,时刻防微杜渐。
“教育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成功保障。也就是说班级管理的效果是通过细节来体现的。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注意做点点滴滴的管理,形成重视细节的工作作风。
著名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过这样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班级管理,大部分时间,显然都是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每一件小事。在我们班里,早晨只要一半学生到校,课代表会立即领大家早读,那琅琅的读书声谁听了谁夸;下午课前30分钟,值勤同学会提醒大家:开始午休。不管睡不睡,所有早来的同学都趴在课桌上闭目养神,教室里鸦雀无声。为了做好这两件小事,我20xx年如一日,永远提前至少20分钟到学校。再比如练字,我要求所有学生大大方方写好字,每天交一张。早晨到校交,早读老师看,上课作点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愁他们的写字水平没进步。去年我们学校团总支搞中英文硬笔书法大赛,11个班参加,18名获奖同学中我教的两个班占了一半。我想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工作的质量。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对班主任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花大力气做好小事情,把小事做好。以前,农村班主任最愁的就是收费,一收三五天,每当临近放学就得到班里提醒学生,有时还得个别谈话。几天下来,班主任焦头烂额,学生也心神不宁。在我们班,我跟大家商量一个合适的时间集中收取,除了特困减免所有同学都要准备好。时间一到,我会准时出现在教室开始收费。我收一个,生活委员在名单上划一个。五分钟收齐后由两名细心的女同学帮忙分类整理,头像对头像,10分钟搞定,一分不差。班主任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重复,这些事做成了,做好了,并不见得有什么成就。一旦做不好,做坏了,工作就会出现问题。
成功的班主任可以不是管理方面的理论家,却必须是管理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深知"细节管理"的奥秘。如何把细节做好?关键是严格管理,强化训练。很多事情不去严格管理,不去训练,就会永远停留在一个低水平上。其实大家都没少下功夫,只是细微处的管理不同,力度不同。其实,细节管理就是力度。比如说卫生大扫除的分工,班主任必须把任务细化,越细越好。我在第一次分配大扫除任务时,总是先和班长、劳动委员一块讨论决定每个小组、每位同学的具体分工:负责擦窗户的,谁负责擦里边,谁负责擦外边;负责打扫教室卫生的,谁负责扫地,谁负责拖地,谁负责擦桌凳,谁负责摆桌凳等等都要说清楚,都要具体责任到人,而且特别强调劳动期间只干活不说话,因为说话耽误卖药。以后只要大扫除,我只说“现在开始大扫除,大家按原来的分工各干各的一份事,记住了,不说话。”剩下的就是当甩手大掌柜,教室里看一看,卫生区转一转。这样细化分工、明确要求,可以用一时的啰嗦换来长久的悠闲,一劳永逸。
五、了解学生,按需施教
工作中我逐步认识到,如果说“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情感基础,那么“了解”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之源。“了解”是“爱”的根基,“爱”是“了解”的升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要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班主任要了解学生什么?我认为首先是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按需施教”--这是我们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需要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需要,是行为和动力的源泉,但“需要”又是欲不可尽的。学生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呢?那就是他希望他的老师了解他的需要。在我带班的20xx年中,我深深感到不论多令人不喜欢的孩子,也不论缺点有多么多的孩子,他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被承认的需要,如果每位老师都能了解到学生这一最根本的需要,都能把研究这些需要作为我们的重要工作去做,我们班主任工作一定会获得成功,也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喜爱。
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良行为、不良心理大多数是“需要”没被重视或没被满足造成的,因为“需要”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情绪和意志。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它有低级、高级之分,它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学生有些需要之所以是过分的、错误的,往往是因为一些学生孤立地注意了个人的需要、强调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忘记了他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离开社会来谈“需要”必定是错误的。但话又说回来,学生一些合理的需要,我们如何满足,使学生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转化,这往往是我们工作中最容易忽略的。如果我们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过分强调了我们的需要,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对立,给班主任工作带来难度。
“需要”是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谜”。解开“需要之谜”是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生活热情的关键。我们要在探讨学生内心“需要之谜”中,使每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和完善。研究“需要”绝不是对学生所有的需要,不加分析一概给予满足,更不是迁就和纵容。我把学生的需要分为三种类型,并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需要的转化,即:正当的需要给予满足;过分的需要给予引导;错误的需要给予纠正。把社会的需要转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把教育的需要转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是极为多样的,从吃喝的需要到玩乐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友谊的需要、赞扬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贡献的需要等等,几乎囊括了人类的一切需要。在这么多的需要当中哪些是正当的,哪些是过分的,哪些是错误的,什么样的要满足,什么样的要引导,什么样的要纠正,这就要求我们探求并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
我告诉自己,做一个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想要得到什么,而且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帮助学生满足合理的、正当的需要。
奥佛史屈教授在《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说:“行动出自我们基本上的渴望……而我所能给予想劝导他人的人--不论是在商业界、家庭中、学校里、政治上--最好的一个忠告是:首先,撩起对方的急切欲望。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就可以掌握世界;不能的人,将孤独-生。”这正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人的需要”。如果学生正当的需要可以得到满足,他一定会有着内在的动力,把我们外化教育的过程转化为内化教育的过程,“满足学生合理的、正当的需求”就是我做好工作的一条途径。
卡耐基曾说,想钓到鱼,就要问问鱼想吃什么。他说,他每年夏天都要去钓鱼,他最喜欢的食物是草莓和乳脂,但他发现鱼并不爱吃他喜欢的食物,而喜欢吃小虫。因此,他每次去钓鱼,不想自己所想要的,而去想鱼所想要的。他再也不装草莓和乳脂,而垂下的是小虫或蚂蚱,鱼果然上钩了。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钓鱼的话,饵必须适合鱼。道理看似很简单,可我却得到了非常深刻的启示。教育中许多“一厢情愿”的例子引起我的深思。就拿学校的“量化评比”来说,大家是非常重视的,得了满分很高兴,如果丢了几分回到班里没完没了,定要查出个究竟。作为班主任认真对待“量化评比”是对的,学校把它作为衡量班级建设优劣的重要依据,也无可厚非。可是“量化评比”要靠学生执行,学生是否把它看成是自己的需要,我们是否把我们的需要转化成学生的需要,这是“量化评比”的关键。班主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经常有学生牢骚:“丢一分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班主任怎么这么不依不饶的?他越着急我们越不当回事。”我深深地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想过没想过,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也都是学生需要的,我们如何把我们的需要转化为学生的需要。自己的愿望再好,心气再高,用自己的需要来代替学生的需要是不会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的,因为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更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就会变成连我们自己都不喜欢的空洞乏味的说教。
能否把我们的需要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把我们的教育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这是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
想起爱默生的一个小故事,他想和儿子把牛关进牛棚。可牛怎么也不进去,出现了“顶牛”现象。还是他的女仆拿着一捆嫩草,把手指放入小牛的口中,小牛吮着手指,闻着嫩草的鲜味乖乖地跟着女仆走进了牛棚。这是一个多么生动的例子。我们的教育可不可以变换一种形式,可不可以不和学生出现“顶牛”现象或少出现“顶牛”现象,而达到同一个教育目的呢。在研究我们的需要和教育的需要的同时也要研究研究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愉快地、自觉自愿地、心情舒畅地去接受我们的需要,自然地完成这种需要的转换,使我们在教育的领域中找到一条意想不到的出路。
记得鲁迅曾说:贫穷的人不知道开交易所的烦恼,大资本家不知道北京老太太拣煤渣的辛酸,贾府的焦大也不会爱上林妹妹的。我们当老师的如果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又怎样称得上是老师呢?我经常提醒自己: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就不要站在讲台上胡言乱语,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带来的是高层次需要的升华,这也是培养学生高层次需要的重要手段。
六、“读”领风骚
张万祥老师曾说:班主任应该“特别有爱心、特别有学问、特别有修养、特别有智慧、特别爱读书、特别爱思考。”现代人的学习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但读书仍然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读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不读书几乎所有问题都不能解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积极实践,勇于创新,而且要多读书,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成功的教育实践指导自己的工作。
1、抓紧时间多读书
一名有事业心的教师,他的时间总是紧紧的,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是事情再多,头绪再繁,也该挤出时间多读书,甚至要有“舍末求本”的决心,安排相当的时间多读书。
青年班主任精力充沛,记忆力强,要趁年青好时光抓紧时间认真读书;中年班主任担子重,事情多,要根据需要抓紧时间选书读。
时间在于挤,在于巧安排。思想上重视了,时间就能抓紧,就能巧安排。读书尝到了甜头,有了收获,会引发进一步的“读书热”。读书养成了习惯,会使自己确立终身学习的信念,进而终身受益。今年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搞“读书工程”,当领导的实在用心良苦。
2、遍寻名著多读书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读书,读书的选择很重要。作为班主任要多读教育专家、优秀班主任的书。实践证明,教育专家以其远见卓识走在时代的前列,优秀班主任以其丰富的实践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因此,选好书,从教育名著中汲取营养是十分有益的。
过去,许多优秀班主任是“作而不述”,默默耕耘。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优秀班主任著书立说。由于我们与作者有相似的对象、共同的目标,有许多“共同的语言”、“同样的感受”,因此优秀班主任的著作,会使我们得到很多的教益。
读教育名著,是因为名家名师确有许多高明之处。“与大师交友”,“与名师携手”,是因为他们的理论和他们的实践,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深深地思考。
3、力求系统多读书
读书不仅要选择“急需”、“急用”,更要注意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系统。比如:
教育学方面:《教育哲学》、《外国教育史》、《教育社会学》、《现代教育评价基础》、《中学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等。
心理学方面:《教育心理学》、《初中生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长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等。
班主任学方面:《班主任工作手册》、《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初中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技能》、《学校班会活动100例》、《中学班主任工作优秀个案》、《班主任学》、《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等。
中外教育专家名著方面:《给教师的建议》、《巴甫雷什中学》、《育人三部曲》、《给儿子的信》、《教育诗》、《马卡连柯教育文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爱的教育》、《陶行知文集》、《和教师的谈话》、《大教学论》、《教育漫话》等。
优秀班主任专著方面:《班主任工作漫谈》、《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班主任工作书简》、《班主任的100个怎么办》、《班主任工作指导》、《班会艺术尝试录》、《爱心与教育》等。
我们认真地读书,就会有所得,有所悟,有所创新。用先进的理论、用成功的实践指导工作,我们就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也许我们也能著书立说了。
七、用美德故事教育学生
美国作家威廉•贝纳德曾经这样说过:“孩子是一张光洁的白纸,是一泓未受污染的清泉,在他们人生开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最好的精神文化来熏陶他们,用最美的道德来塑造他们,用最纯净的事物来感动他们……孩子的心犹如春天的土地,如果错过了播种的季节,秋天等来的就是荒芜。”这个播种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孩子进行亲情、习惯、童真、处世、明察、心态、行动、大度、感恩、品性、真爱、思维、心理、智慧、勇气、觉悟、创造和理想等等美德的培养过程。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许多老师抱怨自己实施教育不易,感慨学生接受教育好难。其实,“故事教育”是优秀班主任成功实施教育的一大宝典。小故事,大智慧。这种智慧既涵盖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涵盖了孩子获得的人生启迪、精神培育和道德洗礼。孩子在津津有味地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了教育,教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实施了教育。这样的教育远比简单说教,唠唠叨叨,呵斥训戒效果要好得多。
在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宽的巷子特别出名。
清朝时,当朝一品的宰相张英和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人的家毗邻而居。他们去北京上任之后,两家都要起房建屋,为争地基发生了争执。于是,张老夫人就修书一封发到了北京,要张英以宰相身份出面干预。张英看到信后,立即作了一首诗来劝导自己的老母亲。大家都知道诗是这样写的:“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其实是在劝告张老夫人不必为小事斤斤计较,再有价值的东西也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又何必争来抢去呢?张家人看后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人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院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今天有名的“六尺巷”。
谦让是可以化解矛盾的,自古以来就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说法。学生每天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这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宽容的话语,一次友好的握手,都会化干戈为玉帛。
感恩节的时候,我给学生们讲述了散文《圣诞前夕》中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个少年生活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爸爸妈妈非常爱他,虽然生活拮据,但总要让孩子得到一份圣诞礼物,孩子也从不多想,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在一个圣诞前夕,他无意中听到爸爸妈妈在卧室的谈话,才知道爸爸妈妈为了维持一个家庭付出了多大的艰辛,他决定送给爸爸妈妈一份特殊的圣诞礼物,那就是在圣诞节让爸爸妈妈休息一下。于是,他悄悄在半夜起来喂奶牛,挤奶,将农场的活全部干完了。当爸爸妈妈清早起床准备像往常一样劳作时,他们吃惊地发现孩子已将一切收拾好了。他们激动地拥抱着儿子,孩子也倾诉了自己的心声:“爸爸妈妈,我今天也能给你们一份礼物了!”
接着我跟孩子们说,感恩节是美国历史上最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每年庆祝它,注重的是感恩节所包含的精神,那就是--家庭团聚、幸福和睦,社会和谐,人们彼此讲求奉献、关爱、宽容和助人。
在一个个美德故事中,学生们明白了亲情是照耀心灵的太阳,童真是天真无邪的善意,习惯是决定成败的细节;心态是成就未来的境界,大度是容纳天地的胸怀,感恩是珍惜万物的慧心……
美德故事教育是优秀班主任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意识。和学生一起分享美德故事给我们的思想启迪和道德提升,是一种快乐。
八、爱,但不纵容
确实,教师的爱是一种更伟大的爱,因为它比亲情、比母爱更无私。父母的爱是本能,老母鸡都会。而教师的爱是责任,也是良心。
崔心梅老师说:“爱”是永恒的教育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任小艾老师说:用真诚的爱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他可以至少爱你五年!今天的教育就是有着快乐心态的老师引领着学生奔向快乐幸福的终点。霍懋征老师今年87岁了,他是建国以来唯一一位当全国政协常委的小学教师,周总理生前曾高度评价他是“国宝”。他当老师做到了四个“从没有”:
第一个:从教20xx年,从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
第二个:从教20xx年,从没有因学生犯错请过一个学生家长。
第三个:从教20xx年,从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过一个学生。
第四个:从教20xx年,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
这些名师的说法和做法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限于能力、智慧、心境、修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爱过了,爱学生爱得自己受了许多委屈都顾不得计较,可是班里还是一团糟,领导不满意,学生不领情。为什么?
我认为没有爱的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只有爱的教育也是万万不能的!
九十年代初曾以《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促进了国家“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感到一种责任,能承担责任,才是正常人。教育本身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伪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他认为:对犯错学生尤其是恶意犯错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是保证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维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的需要。如果说社会伦理中,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那么教育伦理中,违反校规、班规、家规,对其进行惩罚也是合情合理。惩罚体现了社会正义公平,也是教育的公理。成人犯罪要刑罚,学生犯错要惩罚。
除了现在严禁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教育惩罚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
这一种伤害,也叫爱。
作为一个班主任你觉得自己的底线是什么?我觉得是尽责。香港十六字人生信条:忠于职守,莫问是非,珍惜现在,享受人生。第一条忠于职守,我觉得不用讲太多的大道理,尽责这一条是最重要的,而老师尽责的最起码一点就是--对恶意犯错学生说“不”!蒙牛老总牛根生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当班主任要想“大胜”,必须敢于对恶意犯错学生说“不”。这也是“德”,而且是“德”的底线--责任。
当然,对改过的学生要学会原谅。不管错误多么严重也不要耿耿于怀,要学会遗忘。事实上,原谅和遗忘都是一种处世哲学。列宁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但在心理学里一直不忘记过去就意味着神经病。
九、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20xx年的工作经历,我吃惊地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我们眼中的所谓“差生”甚至“双差生”,走上社会往往一点不差!让历史的脚步走得更快的差生,除了爱迪生,还有许许多多。因此,我越来越不敢小瞧所谓“差生”,更不敢把他们视为“眼中钉”。
学校里一位朋友很幽默,他讲过一则同样幽默的小幽默:
大学教授对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说:“你们当老师,一定要重视那些成绩优秀的,他们是未来的科学家;你们也要重视那些成绩中等的,他们将来是我们的同行;你们尤其要重视那几个成绩最差的,因为说不定他们中的哪一个将是未来的--总统。”
说远点吧,老师们,下面两份名单,您更熟悉哪一份?
清朝状元:傅以浙、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
清朝落第秀才:李渔(明末清初戏曲和小说家);洪升(清初康熙年间戏曲文学家:代表作《长生殿》);顾炎武(明末清初经学家、思想家: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大家);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吴敬梓(清代文学家:代表作《儒林外史》);蒲松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代表作《聊斋志异》);洪秀全(太平天国的创始人);还有--袁世凯!
老师们,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我不是说读书无用,更不是说优生反而没出息,我只是想说优生有优生的优点,差生也有差生的发展。知识能改变命运,可能改变命运的东西还有很多呢。条条大路通罗马嘛。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把某些学生定义为“差生”,也许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充其量他们只是不喜欢读书或不适合学校生活,就像聂卫平学不会开罐头、王蒙不喜欢当文化部长一样。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恨铁不成钢,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不是因为学生成绩差纪律差影响了领导对你的能力评价和一年一度的考核结果,我们实在没理由跟人家过不去。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是圣人。我说善待优生是天性,善待差生是圣人。对待所谓“差生”,我一向的做法是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呢。
当然,我们不是圣人,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但是至少应让每个孩子感到他是受重视的。要知道这份公平对那些处在较低境遇的孩子更为重要。
老师们,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教师生涯中,如果没有做过班主任,应该说不是一个最完美的老师。我从20xx年师范毕业就当班主任,工作20xx年,当了20xx年半,我觉得当班主任,挺好。衷心希望大家牢固树立班主任观念,成为一个最完美的老师!让我们一起努力!
最后,我用下面这段话与大家共勉:
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
但学生的发展是不能等待的。
我们可以不是天才,
但我们可以成就一代天才,
我们可以只有一桶水,
但我们要指给学生一条河。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