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论文: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三条途径
英国哲人查尔斯螄里德有一句至理名言,他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
班级学生是班主任的教育对象,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班主任与学生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只有与学生多交流,才能切实了解学生的实情,切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为此,班主任要利用一切机会多与学生交流,处处做个“有心人”和“知心人”,从而达到师生心理相融,思想相通。
行为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行为是受其原有的认知意识支配的,个体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从已有的认知意识开始培养的。学生学会自律,具备自律意识,对于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找到师生双方的共同结合点,这样才能达成共识,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灌输正确的理念,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成功。
因此,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班主任,首要必须经常与学生接触,及时地了解学生心里所想,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扰,帮助他们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真正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从而成为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那么,班主任如何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具体有哪些途径呢?以下是我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总结的几点体会。
一、用心沟通--建构学生自强的信念。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管理着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事情,既非常琐碎、繁杂,而又十分艰苦、辛劳。因而,教师只有怀有一颗对学生真正的爱心,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才能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让学生与你贴心、与你沟通、以心交心、换心。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就明确地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流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或许也可以说是一种失败的教育。
故而,作为班主任,首先必须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共同成长,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其次,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必须具备“双心”--处处留心与充满爱心。只有处处留心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做到心中有谱;只有充满爱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帮助他们建构自强的信念。
上学年,是我初次接手班主任工作,加上又是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但有利的是我从初一就接手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对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加上学校各位领导和夏主任的指导帮助,我很快进入了角色。(班主任 )在暑期补课的20天里,头等大事就是利用一切时间,通过电话家访和多方调查,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行为特点、学习状况、性格爱好、交往的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平时处处做一个留心人,比如通过留心某位学生打扫卫生,我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个做事认真负责的孩子,能否承担班级的管理工作;通过留心某些学生自习课的表现情况,我可以知道哪些学生具备学习的自主性,从而能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在班级起表率作用;通过留心班级学生课间的活动情况,我可以知道班内的一些“新闻大事”,及时掌握班级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我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有的放矢地付出自己对学生的一片“爱心”。
例如,上学年我班有一位男生叫庞斌斌,他的学习成绩很不好,各个任课老师都向我反应他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上是得过且过。后来我通过课堂上以及课后的细心观察,发现他上课思想不能集中,没有精神,下课不是趴在课桌上睡觉,就是望着窗外发呆。课后作业也是不认真做,应付了事;并且我还发现他经常放学后仍逗留在学校附近玩耍,不按时回家。针对以上情况,我找到他的妈妈进一步了解该生的情况。通过交谈我才知道,由于该生的父母整天在外做生意,再加上父母文化水平低,因此对他的学习、生活简直一点都顾不上过问,甚至晚上连面都见不到。很显然,这是一个学习认知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缺少家庭关爱,缺乏自强信念的学生。
了解这一情况后,我立即采取了针对性较强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循序渐进地帮助他重新建构自强的信念。首先是平时特别关注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他课间闷闷不乐,坐在位子上发呆时,我会上前好像和他聊天一般:“庞斌斌,有什么难题让你的浓眉深锁呢?”这时,他会不好意思地回报我一个羞涩的哭笑,但不会回答我的问题。可是几次这样以后,他渐渐愿意和我以这种调侃的方式聊天了,会告诉我一些他的内心想法。或是玩游戏时遇到了瓶颈,不能通关,或是家里的饭菜总是不合他的口胃等等这些细小的事情。但是他说了,愿意跟我说了,我觉得我的第一步成功了,我打开了他的心门,笑容在他脸上渐渐多了起来;其次是在他学习上一有小小的进步,我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唤醒他的学习热情。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是爱听表扬赞美的话语,渐渐的,他的学习态度转变了很多,获得的表扬也越来越多,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就越来越严格;再次通过迁移、带动的教育方法,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我利用他的生日,送给他我自己挑选的书,同时告诫他一定要刻苦、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慢慢地,他的学习劲头逐渐高了,生活当中日渐活泼开朗;在课堂上总能积极举手提问,学习成绩也能稳步提高,成为一名勤学好问的学生。在中考中,发挥出色,如今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高中部读书。
二、用眼沟通--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眼来说话”便是一种很好的沟通,“眼的交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灵的交流”,这样能更准确的获得师生间的情感和谐与心灵共鸣,从而获得最佳教育效益。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应善于运用“目光”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传递与行为的暗示,从而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
每当跨进教室,通常我都习惯地对全班同学送去亲切的一瞥。在这一瞥中,我的目光与几十双目光一一相对:有的目光与我的目光碰撞时,它熠熠闪光,流露出的是饱满的精神,我则报以赞许的目光;有的目光飘忽不定、左右顾盼,我的目光则多停留片刻,提醒他集中注意力--否定中更多的是鼓励;有的目光则是躲避、退让,他必有心虚的一面,我的双眉就会稍皱,目光严肃中又有宽容;而有的眼睛双目无神、似梦似醒,我的目光中则会有“警示”的信息了。这仅仅是课前的“全方位”的扫视,而在这扫视当中,我却可以大体了解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平时,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目光,尤其是关注班级的一些后进生,关爱一些特殊学生;用眼发现他们的毛病、缺点,并及时指出、批评;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地、适当地给以表扬、鼓励,培养班级整体的自律意识。
通常后进生都已经听惯了来自家长、老师的批评,也许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家常便饭了,如果班主任仍然经常地批评他,希望通过批评来改正他的不良习惯,我想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我经常以目光交流的方式提醒学生,或是在课堂上,或是在午休时,一个眼神传递一条信息,不仅可以提醒学生,而且还不会影响班级其他同学。班上学生经常会说:“殷老师的眼睛会说话,眼光会‘杀人’。”
个人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我非常欣赏这句名言,在教育工作中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