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机关借调乡镇工作人员的调研
“借调”是我国很独特的一种人员流动方式,它为各级机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是各级机关人才匮乏、体制僵化的产物,借调人员作为我国各级单位中一个公开而又隐蔽的亚群体,成了“漂”在机关的一个特殊群体。20xx年机构改革后,我县县直机关编制大幅精简,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机关在一定程度上都感到工作压力大,难以开展工作,因为编制紧缺等原因,人员调不进来,于是很多机关都采取了一种变通的方法——借调乡镇优秀骨干人员到机关工作。近期笔者就县机关借调乡镇工作人员这一现象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县机关借调乡镇工作人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黔、湘、桂三省(区)交界,面积4441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10个镇,15个乡)。20xx年机构改革后,现乡镇机关总编制765名(其中,行政编制727名,事业编制38名),现实有在职人数625人,空编140名,现从乡镇借调到机关(含挂职锻炼、抽调、跟班学习等)58人,实际在岗人数567人,空编最多的为17名(水口镇),空编最少的为0名(顺化乡,全部满编)。
二、乡镇干部队伍现状
乡镇工作千头万绪,直接面对群众,大部分乡镇干部都能忠于职守,辛勤工作,为促进一方发展、维护一方稳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但由于历史的、政策的、制度的原因,乡镇干部队伍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悲观压头情绪比较严重。在调研中,有大部分干部表示对乡镇工作前景信心不足,有明显的悲观压头情绪。认为乡镇工作压力大、运转艰难,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乡镇权力弱化,干部权责不对称,开展工作举步艰难。思动思迁现象突出,部分干部消极对待工作。由于待遇不一样,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不高,一岗多人,推诿扯皮,得过且过,工作效率低下,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不坚守岗位,极个别人利用工作时间打牌赌博,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是工作能力相对弱化。主要是发展经济能力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基本常识不了解;对前沿农业技术不学习;对新知识不掌握。如电脑操作、英语等知识,乡镇干部掌握得少。
三是工作方法讲究不够。一部分乡镇干部对政策缺乏深入学习了解,工作上不讲究方法、简单粗暴,任务一来搞突击,不善于做过细的群众工作。
四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从年龄结构看,年轻干部偏少;从职级结构看,一般干部偏少;从来源结构看,由于上级规定20xx年后五年内,乡镇不再招考,在职人数“只减不增”,人员补充渠道偏少。
三、借调乡镇工作人员原因和影响
一是由于县机关工作增多而产生的借调。此外导致借调产生的还有:县机关人才短缺、编制限制以及借调人员自身发展需要等。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在借调之初几乎都有一个奇异的“合谋”:对于借调单位来说,既不用发工资,又无需承担培养责任,很是实惠;被借调单位虽然需要调整人手接替相应岗位,但面对上级权力部门亦无可奈何,实在不行,抽调下属事业单位人员或招用临时人员也是“无奈之举”。“合谋”的第三方即为借调人员自己。借调人员认为自己在基层工作,平台还是有点低,想往上发展。于是,借调已经被看成是普通公务员上升的阶梯。对于借调人员而言,用上几年时间,只要抓住机遇正式调入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在这些合力的作用下,机关对借调乐此不疲。
二是因为被借调到县机关的干部,在乡镇往往都是工作扎实、能独挡一面,一般都是年轻的骨干。县机关(特别是一些特权部门)向乡镇借这些干部的时候,乡镇领导明知如果同意借调,必然给本乡镇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但碍于怕县机关在有些时候故意为难,所以只有勉强同意。同时被借调人员都有想进县城,认为“借调”也是“调”的心理,在无法调动的情况下,就想法走了“借调”之路。
三是被借调者与原单位都是“受害者”:借调者占有原单位编制但不干活,新人就进不来,原单位还要给不干活的人发工资,同样,被借调人员在借调单位累死累活,不仅没有工资也不能得到编制。大多乡镇认为,县直机关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又占编制,又占职务,削弱了乡镇工作能力,给乡镇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完成乡镇各项工作任务,只有从乡镇所属的事业单位中抽人到乡镇机关来用,于是乡镇工作往往成了哪里痒就抓哪里,在很大程度上疲于应付,无法更好的搞好各项建设,使乡镇在工作上造成被动。
四是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下对群众,上对县级各部门,近年来各项指令性任务、检查和各类考核评选检查逐年增多,乡镇往往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上级评选往往又是“一票否决”,在骨干被借调后,对乡镇工作牵制很大。另一方面,乡镇干部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对政策常有不理解之处,对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
五是乡镇干部易进难出,这是当前干部队伍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总体素质欠高、结构不够合理的重要原因。从调查的情况看,在乡镇干部中,工作年龄最大的有50多岁,连续在一个乡镇工作时间最长的已近20xx年,在一个岗位工作最长的已满20xx年。乡镇领导干部一般是由上级机关或县直部门直接下派,多年在乡镇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却提拔机会极少,许多乡镇干部感到升迁无望,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就想用借调的办法曲线进城。
六是被借调者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才会被委以重任。但现有的用人机制和管理体制,使得很多被借调人员无法成为借调单位的正式职工,由此也失去了一些应得的权益,晋级、提拔都受到了影响。离开原单位多年,再回去也没有了位置,最后成了“悬在半空”的人。“编制”卡住了很多人的前途,一些业务能力很强的借调人员多年之后仍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位置。甚至个别“借调”人员,已经被借调五六年了,年轻人熬成了“老借调”,却还带着让他们欢喜让他忧的“借调”的尴尬身份。
四、建议和对策
为严格控制机关事业单位随意借调工作人员,杜绝干部职工的无序流动,进一步规范人事、编制管理,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次借调人员清查清理工作,然后对借调人员进行分类分析,对属挂职锻炼的,继续保留;对确因工作需要借调的,由县委组织部办理借调手续,并送县分管领导、编制、人事部门备案;对上述两类以外借调人员,及时清退回原单位工作。
二是对于借调来说,依然是没有统一规则的“自选动作”在发挥作用,造成随意性极大,借入的随意,退回也随意,因为借调没有相应的制度,要解决借调者遭遇的尴尬,只有靠制度。制定干部使用流动制度,加强干部的人事、编制管理。一切干部无序流动尴尬处境的根源,都在于制度缺失,只有建立起一套与借调有关的制度规范,才可以保障借调单位、被借调单位和借调者的权利,并实现有序流动管理,才能够真正走出干部无序流动的尴尬。
三是原则上应减少借调人员的存在现象,对确因工作需要借调的工作人员,经借调单位与原单位协商同意后,明确借调时限,由本人填报借调人员审批表,统一报县委组织部和县分管领导审批。
四是借调单位有空编的借调人员,借调单位和组织部门应及时对借调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办理工作调动手续,否则,应及时退回原单位工作。
五是形成借调人员的管理、考核、晋升、提拔制度,解决借调人员的福利、晋级、组织关系等各项权利,探索借调人员“育、管、用”等机制,为借调人员“培土浇水”,搭建优秀年轻干部成长“平台”。例如借调人员在单位有职务的,借调后,可以保留其职级待遇,原职务自然免除,退回原单位工作后,如果原职位还空缺,可以恢复原职务,或者由原单位酌情安排,不能两头挂职,这样,原单位就可以灵活的安排人员。
六是探索制定干部“能上、能下”使用管理制度,多渠道分流机关单位富余人员和基本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空出有限的编制,用以为机关单位增添新鲜“血液”,促进机关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对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多采取推荐机关干部和乡镇干部到州、县有关部门上挂、在同级单位平挂、机关干部到乡镇下挂等挂职锻炼方式,代替借调这一形式,一方面可以大力培养好年轻后备干部,一方面通过干部相互交流,又可以解决机关或乡镇人才紧缺的问题。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