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从高等教育的范畴来讲,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既具有前瞻性又有现实针对性的指导思想,也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某种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发展人的实践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以书为本的学历教育,需要向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教育方向转变,只有加快这种转变,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要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就要加大创新工作的力度,不断开拓创新教育。这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教育的人才培养一贯强调“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优,语数外理化五项全能。长期以来,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了,但在相当程度上却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成长。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就是要突破这种局面,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更要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都得到协调的发展。在21世纪人类正在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时刻,可持续教育的历史使命被赋予鲜明的前瞻性与先导性特征,坚持教育内容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中极具指导意义的科学方法,是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也是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科学方法。高等教育中的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着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在为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的同时,也赋予了这一工作以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者的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也应该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改进传统教法,开拓创新教育,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鉴于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结合科学发展观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在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按照“三三三四”做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三三四”主要指:搭建三个载体、推行三个做法、利用三条途径、把握四个原则。
一、搭建三个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园科普实践平台。以校级科普精品化、院级科普大众化建立校院两级科普平台,通过开展“创新讲坛”、“大学生科技论坛”、“大学生学术报告会”等品牌科普活动建立校级规范化、科学化、有影响力的科普平台;以项目化方式做好院级科普工作,把握科普的群众性,扩大科普的覆盖面。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平台。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计划”为牵引,充分利用学校实验资源,组织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参与科研之中,养成科研习惯,熟悉科研环境。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三)科技竞赛平台。建立以“挑战杯”综合性竞赛为龙头,以数学建模、智能汽车、机械设计、电子设计、信息安全等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平台。通过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竞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推行三个做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园科普“乐中学”。以创意为基础,通过展览、参观、竞赛等方式,使大学生在参与科普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的兴趣、体会创新的乐趣、激发创新的热情。
(二)科研训练“做中学”。大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创新能力。
(三)科技竞赛“竞中学”。通过各类竞赛,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合作、在竞争中提高,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利用三条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教学内容上,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同时将科研最新成果引入教学。
(二)创新实践包括创新性实验、参与导师课题、科技竞赛。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创新文化的熏陶。所以学校积极营造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气,同时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文化。为此,通过组织教育教学大讨论、开展“成长、成才、成功”主题教育活动、宣展科 技史和科学家事迹、举办高水平系列学术报告会等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创新教育。
四、把握四个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的机会、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要让他们用知识去投入实践,在实践中领悟知识,要打破传统教育中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这种消极状态,避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真正做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民主性原则
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这一原则的要求,也是诱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师生之间要形成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要尊重学生学习活动的个性,尊重其与众不同的疑问与观点,给创造力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
(三)激励性原则
通过激发创新意识,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藩篱,鼓励学生尝试新鲜的方法,营造宽松的环境,允许新异的方式存在,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创新意识的萌发来自对原有事物的质疑,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意味着创造的开始,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使他们能够挣脱传统成规的桎梏,真正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代新人。
(四)创造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性原则要求我们做的正是把这一潜在的动因给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的核心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因此创新工作要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在理解中有自己的感受,在表达中有自己的见解。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训练,实施创造性教学,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使其不断产生内在的学习原动力,积极探索,主动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原则手段和根本目的,也是建设先进的大学文化、发展高等教育的原则、手段与根本目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识并自觉实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实现和谐统一,推动个体的社会化与个体的个性化向着有利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和谐地行进,这是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其意义所在。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