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总结范文 / 其他工作总结 / 加强统计基础建设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加强统计基础建设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 更新 2022-12-30  |   人气 513

加强统计基础建设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统计基础是统计调查活动赖以开展的前提和条件,统计基础事关统计调查活动能否正常开展,任务是否顺利完成,结果是否准确可信,事关政府统计公信力。当前,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发展,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统计需求日益加大,对统计数据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同时,国际组织和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统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要搞好政府统计工作,必须建立可靠的统计基础。统计基础工作涉及统计活动的方方面面,要对统计基础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应从对政府统计体系入,厘清什么是政府统计,什么是政府统计基础,政府统计基础目前状态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对统计结果的什么样的影响。重点探讨建立什么样的统计基础体系,以保障统计调查结果真实可靠,维护政府统计的公信力。

一、政府统计体系

(一)什么是政府统计

政府统计也称之为官方统计,它是国家政府为了满足管理国家和向社会公众提供统计服务的需要,利用公权力开展的各种统计调查和管理活动。现代政府统计的特点:一是政府统计调查活动有相应的统计法律支撑和约束;二是统计调查的目的为满足政府管理国家的需要和向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三是统计调查活动是利用公权力开展的,占用公共资源,调查经费来源于公共财政支出。

我国政府统计的目的,在《统计法》中立法宗旨中有这样描述,“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第二条中,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第四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统计法》把我国的政府统计目的、特点描述的相当清楚了,既符合政府统计的一般特征又具备中国特色。

(二)政府统计模式

政府统计模式指政府统计体系架构,政府在管理国家时需要对本国的国情国力有所了解,尤其是处于战争中的国家更是对人口、粮食、生产力(兵器生产)等重大国情国力要了如指掌,知己知彼,可以说有政府就存在政府统计活动。目前,国际上根据政府统计在国家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分工情况将政府统计划分为三种模式:集中型、分散型和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混合型。

集中型是指国家政府设立专门的统计调查机构承担政府统计工作,各政府部门不承担政府统计工作;分散型国家政府不设立单独的统计调查机构,政府统计由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承担;混合型是国家政府设立专门的统计调查机构,统计工作由国家统计机构和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集中型模式政府统计机构主要行使政府统计职能,统计信息涵盖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因此,国家政府统计机构设置门类齐全,既包括统计专业部门,也包括统计方法制度管理、统计标准制定、统计信息处理和统计咨询服务等部门,机构部门比较庞大。但是,根据法律,政府各部门有责任和义务根据国家政府统计机构的要求,提供本专业的各种行政记录和统计信息,经统一加工整理形成政府统计数据,并向社会和地方政府提供服务。如:荷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分散型模式政府统计由政府各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发布,统计工作分散在各部门,与行政记录结合较为紧密。如:美国、英国、日本、印度等;混合型模式是集中模式和分散模式的结合,共同承担政府统计任务,横向管理比较分散,垂直管理比较集中。如:韩国、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

我国政府统计体系,《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集中统计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在政府统计调查项目管理上,《统计法》第十一条规定:统计调查项目包括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全国性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专业性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同时规定,国家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相互衔接,不得重复。可见我国的政府统计既有集中的国家统计系统,又有部门统计相结合,不过当前我国政府部门统计相对较弱,数据共享程度较低。

(三)我国政府统计架构

《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第二十七条,国务院设立国家统计局,依法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的统计工作。国家统计局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的派出调查机构,承担国家统计局布置统计调查任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统计架构在层级上有五级,即国家、省(自治区、直 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乡(街、镇)。乡镇人民政府统计法虽没有要求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但要求设置统计岗位,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统计人员。但是,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省份,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统计机构。在20xx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统计工作的通知》(苏政发[1998]128号)文件,要求各乡镇应保持配备2-3名统计人员,其中一名在乡镇机关有专门职位。,江苏省统计局下发了《江苏省统计工作规程》(苏统[]77号)文件,要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乡镇统计工作,建立乡镇统计机构(统计站、统计办公室),建立健全乡镇统计信息网络。乡镇统计工作经费要列入乡镇财政预算。

,国家统计局通过对其直属三支调查队(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企业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统计局省(区、市)调查总队31个,副省级城市调查队15个,市(地、州、盟)调查队318个,县(市、区、旗)调查队887个。新组建的各级调查队原则上与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同一级别。在职能上,调查队继承了原有三支调查队的现有职能,并将逐步增加国家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核算所需重要统计信息的抽样调查任务,负责实施统计快速反应制度,承担国家统计局交办的其他调查任务。同时,接受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委托,进行统计调查和数据加工,为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和统计局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四)目前政府统计内容

从国家层面上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承担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及时的责任。制定统计政策、规划、全国基本统计制度和国家统计标准,起草统计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指导全国统计工作。

——建立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拟订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组织实施全国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核算全国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汇编提供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监督管理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重大国情国力普查计划、方案,组织实施全国人口、经济、农业等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汇总、整理和提供有关国情国力方面的统计数据。

——组织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社会、科技和资源环境统计调查,统一核定、管理、公布全国性基本统计资料,定期发布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信息,组织建立服务业统计信息共享制度和发布制度。

——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资源环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向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建议。

——审批部门统计标准,依法审批或者备案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指导专业统计基础工作、统计基层业务基础建设,组织建立服务业统计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审核、监控和评估制度,开展对重要统计数据的审核、监控和评估,依法监督管理涉外调查活动。

——指导全国统计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管理全国统计专业资格考试、职务评聘和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监督管理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由中央财政提供的统计经费和专项基本建设投资。

——建立并管理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和统计数据库系统,组织制定各地区、各部门统计数据库和网络的基本标准和运行规则,指导地方统计信息化系统建设。

——收集、整理国际统计数据,组织实施统计工作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组织实施国际间统计资料交换和统计交流合作项目。

二、政府统计的基础及当前存在问题

(一)什么是政府统计基础

政府统计的基础是政府统计活动赖以开展的前提和条件,事关统计活动的正常开展,事关统计调的查结果,事关政府统计的公信力。统计基础涉及政府统计活动的方方面面,涵盖统计法律法规、统计调查机构、统计人员、统计方法制度、统计调查方式、经费保障、信息化建设、统计调查活动的管理等方面。本文重点探讨基层统计机构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资金保障、工作流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基础建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发展。

(二)当前统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统计机构设置不完善队伍不稳定

基层统计机构设置上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乡镇统计机构独立性不够,部分县区的统计机构设置在政府办、经济管理办公室、企业服务中心等部门中;二是人员配备不足,随着政府统计机构改革的推进,乡镇合并,管理区域加大,从事统计工作人员相对减少,与面临的统计调查任务相比显得力量不足;三是统计调查经费严重不足。目前,统计经费基本上由各级财政负担,政府统计调查项目较多,基层统计机构经费紧张,影响统计工作开展;四是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基层统计员工作辛苦,经常加班加点,承受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而且,工作待遇较底,聘用制统计员的待遇就更为一般,导致乡镇统计员队伍不稳定,给统计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

2.统计报表面广量大基层统计人员难以应付

从客观上看,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高。目前乡镇统计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更缺少专业统计知识,导致统计报表问题较多,影响统计报表数据质量。另一方面,统计报表面广量大。目前日常的政府统计主要有:农业、工业、贸易、服务业、劳动工资、能源、房地产、建筑业、工业品出厂价格、规模以下工业抽样、住户调查、人口调查等十多个专业,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同时还有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大型普查工作,各种报表多达百余种。这些繁重的统计任务大多都由乡镇统计人员承担,而乡镇统计员只有2-3人,一个人要承担3个以上的专业调查,每个专业调查的调查表指标都很多、钩稽关系复杂、涉及知识面广,要求统计员知识全面、业务能力强、工作干练、善于协调。一般统计人员难以达到如此高的要求,只能忙于应付,统计报表质量令人担忧。

3.统计调查对象配合程度降低调查难度加大

从近几年统计工作中看,统计调查对象总体的配合程度越来越低,导致统计报表填报质量越来越低,统计机构在催报上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报表审核量越来越大,查询工作量日益增加。导致调查对象配合程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压缩了与企业生产关联度不高的部门和岗位,目前几乎所有企业都没有统计部门、许多单位不设统计岗位、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大部分兼职且不具备上岗资格;二是统计调查对象统计法律意识淡漠,对统计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没有自觉履行统计法定义务的意识;三是统计人员在企业地位低,不愿意做统计工作,工作马虎,能推就推;四是由于政府各部门下发的报表太多,统计调查对象不甚其烦,导致配合程度下降;五是统计部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和报表制度办事,使企业不愿意与统计部门合作;六是企业具有较高的自我信息保护意识,担心商业秘密泄露。

4.部门行政记录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各管理部门掌握着大量的行政记录和评价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很多国家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国家统计机构,统计由各部门独立承担和发布。部门行政记录的信息范围广,包括:工商、税收、金融、进出口、户籍、教育、车辆、运输、电力等,而且记录完整,信息化程度较高,便于加工整理。在我国部门统计开展的不够,主要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很多行政记录没有得到很好的系统整理和开发利用。

5.政府考核体系对统计工作的影响

政府目标考核是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是绩效考核的重要方法,当前政府管理工作中离不开目标考核,离不开对工作的量化,也就离不开统计数据。但是,在目标考核中,考核体系的制定、目标和责任的落实更需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当前政府管理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而科学发展观给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但要发展而且要科学的发展,要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要求在保持同样速度下,要付出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影响,对发展要求更高了。毋庸讳言,现在目标考核中存在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目标分解简单机械的做法,使目标从下达那刻起就面临难以实现的困境,或目标计划与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具体工作脱节。如:某市乡镇的大片土地被划为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很多企业外迁,但是在目标责任制定和下达时仍“一着不让”,导致乡镇领导为了完成计划目标只能在统计数据上做文章,致使统计数据失实。

三、统计基础建设的途径

(一)统计基础建设应建立在有限的统计需求之上

在讨论统计基础建设时,首先要考虑应建立什么样的统计基础来满足统计调查需求,在需求不清的前提下来讨论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将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如同盖楼房,基础要打多深取决于楼房要盖多高。打浅了,楼房要倒,打深了,没有必要,而且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资金一定的情况下,要合理地分配楼房的高度和地基的深度,才是比较恰当的。一个统计基础不能满足无限地统计需求,因此,要合理的分配统计调查资源,来最大限度地满足统计需求。

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调查资源,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要对统计需求加以梳理,科学规划政府统计调查项目,提高政府统计数据的利用率。同时,要打击非法统计调查,减少重复调查以减轻基层统计机构负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约束统计调查的膨胀:一是建立政府统计调查费用审查核算制度,在审核政府调查项目时,要审核经费来源和经费使用规划,对于经费无着落或经费使用规划不合理的调查不予审批。建立政府统计经费完全由各级财政负担向各级财政负担与需求方共同负担转变,各级财政主要负担普查和国家统一的统计方法制度调查,其他的政府统计调查应由需求方提供调查所需费用,用于统计调查所需开支,费随事转。二是充分利用行政纪录和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调查和不必要的调查,科学合理的利用好政府部门的数据资源,改变事事要发调查表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三是合理的制定统计调查频率和统计调查指标。在统计工作中,将年报改半年报,半年报改季报,季报改月报,调查频率越改越高。调查指标越改越多,越来越细。从统计实践上看,调查频率应制定在一个合理的调查周期上,过大过小都不合适,应根据实际需求和调查能力来合理制定。四是统计调查应将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日常统计应更加注重结构和趋势的变化,减少全面报表制度,适当提高统计起报点,使统计调查既可以在合理的精度内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变化和趋势,又可以减少调查工作量,减轻基层基础负担。

(二)推行统计数据生产的标准化

统计工作的核心是生产出合格的统计数据,要生产出合格的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是不可缺少的,但在目前统计实践中重“评估”,数据质量控制不够,而且“评估”制度很不完善,热衷于对统计最终结果进行“评估”,而往往采取“系数法”、“排队法”或用看似有关联的指标来衡量。如工业增长速度用工业用电量的增长速度、应税销售收入等指标来评估,这些指标在各地的经济结构基本一致、在经济波动不大的情况下也许会保持在趋势上的一致,但是,在经济结构不一致、在经济波动较大或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失真严重。如:在生产发展相同的前提下,由于工业企业结构的不同,某地区的工业用电量占全市能耗的比重仅为20%多,而另一地区的工业用电量占全市能耗的比重却为50-60%(甚至更高),工业用电量对两个地区工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如:某地区由于城市发展淘汰了一座高耗能严重亏损的水泥厂,由于此行业为高用电量企业,淘汰后对该市的工业用电量影响很大,又因为企业常年亏损对全市工业增加值贡献不大,如果拿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评估工业增长速度,将会导致评估结果严重失真。

对统计数据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就是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对统计生产中各个环节上的质量控制,也是实行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在这方面可以吸收银行的业务管理系统,高考阅卷、分数统计等管理理念,严格管理统计数据处理。对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应采取流程透明原则、技术控制原则、数据反馈原则。流程透明原则是制定公开透明的统计数据处理原则,对数据处理中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记录完整的数据变化痕迹,让恶意修改统计数据行为无处遁形;技术控制原则是以技术手段作为数据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而不是靠人的觉悟和境界来控制数据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建立一套完整的统计业务系统是能够实现的,不但要实现网上直报功能,而且要打造统计业务平台,用计算机系统控制人为差错概率;数据反馈原则是指在数据处理结束后,数据反馈给调查对象,让调查对象能看到数据处理后的最终结果。

(三)加强对政府统计的监管,维护公共利益

统计法规定,统计工作应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但是在统计实践中,谁来监管政府统计、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显得缺失,社会公众在监督政府统计方面显得信息很不对称,同时,没有法定的渠道来监督政府统计行为。所以,统计数据会屡次遭到社会公众的质疑,使政府统计公信力受到伤害。建立一个受信任的政府统计,统计工作的开放和透明是非常重要的,开放透明是减少误解、误读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推行统计工作开放透明的同时,建立和完善政府统计监督体制是非常必要的,不但要实现系统内监督,政府监督,而且要推进第三方监督,实行系统外监督,用以解决统计系统内部难以自身解决的问题与矛盾。目前,统计业已成为政府管理的最常用的管理工具,应用在政府各种考核中,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小康建设、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城市等。而各种考核又牵涉到各地方政府的政绩和领导政绩,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涉和影响,要抵御这些影响只依靠系统内部的监督是不够的,必须找到一支监督力量来约束统计系统的某些行为,使统计数据免受干扰。xx月xx日实行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是实行外部监督的有力武器,对地方、部门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领导人违法干预统计数据的行为作了明确的处分规定。但是,在举证、处理等方面存在相当大难度。《处分规定》跨越了系统内部监督界限,引进了外部监督机制,却没有对统计数据进行实质性审查,没有对统计行为的审查。

要做好第三方统计监督,应设计有效的监督体制,对政府统计行为实行有效的监督,人大可以设立统计委员会来审查政府统计行为和统计数据,主要审核政府统计行为的合法性、政府统计行为的透明度、政府统计行为的程序正当、统计方法制度执行情况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四)通过统计调查机构设置减少干扰

目前,在很多省市在乡镇一级政府都设立了统计机构,如:政府的统计办、统计站等,这些机构在政府统计中统计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经费不足,是统计系统最基层的机构,在统计调查中直接与调查对象打交道。目前,乡镇设立统计机构缓解了政府统计力量薄弱,提高了执行统计方法制度能力,由于有基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很多单靠统计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有力地推动了统计工作的发展。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统计机构层级增加,受到干扰的几率也在增加。乡镇统计机构很难抵御少数领导对统计数据的干预,除非是“不想混了”,更有“聪明的”统计人员,主动投其所好,为领导挑担子,想方设法去完成计划目标,更有一些地区,在乡镇一级统计工作放在经济科、企管站,一手抓计划,一手抓统计。在这种状况下,想做到既要享受乡镇设立统计机构带来的好处,又要消除所带来的副作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要提高统计数据抗干扰能力,就要对调查机构的设置做出选择和安排,增强基层统计机构抗干扰能力。首先,从目前政府统计所承担的调查任务上看,乡镇统计机构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其次,要保持乡镇统计机构相对独立,要与经济管理部门分开。第三,要加强对乡镇统计机构统计工作的领导、指导和检查。四是,要对乡镇统计机构统计工作实行内部监督和控制,严厉查处违法干预统计的违法行为。

(五)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科学性

改进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科学性。目前,各级统计部门的相关专业都出台了统计数据评估方案,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评估,从评估方案本身和实际效果上看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科学性显得不足。用于评估的相关指标,即使是关联度很高的指标,也只能用于趋势上判断,不存在确切的函数关系,如:工业总产值、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企业应税收入、工业用电量等指标与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存在相关关系,但绝不是函数关系。如果写成函数关系,从理论上讲是不科学的;其次,评估依据不充分。在统计数据评估中常常看到一些比例系数,这些比例系数在某一层级上,或许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要层层使用一定不具备合理性,显得依据不足;第三,统计数据评估透明度不够。上级对下级数据做了评估和调整,往往没有说明和解释,缺少应有的透明度,不像是在处理业务关系;第四,对数据偏差追究不够。为什么评估后对数据调整,说明统计数据失真,既然统计数据失真了,为什么不追究数据失真的责任。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统计技术问题导致的失真属于对统计数据正常的修正,那么是技术问题为什么不完善统计方法制度,而要月月去修正统计结果,令人费解。第五,对数据评估存在一刀切现象。在数据评估中顾不上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数据质量好坏,简单套用上级的数据评估方法,或对上级评估后的数据机械拆分,缺少科学性。

(六)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促进统计效能提高

统计信息化是提高统计效能,保障源头数据质量,促进基层统计业务流程规范,阻断人为干扰的重要手段,统计信息化是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体现统计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统计管理规范程度,体现统计管理的效能水准。当前,基层统计使用的软件种类繁多、软件平台各异,甚至相互冲突,一台计算机中要安装各种统计数据处理软件,一名基层统计人员要熟练使用不同的软件,还要学会处理软件中存在的瑕疵。目前,亟待提升基层统计信息化水平,建立以统计信息网络为基础,以统一统计软件为支撑,以统计业务流程控制为手段,以提高统计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源头数据质量为目标的统计管理平台,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

四、对工业企业统计基础建设的思考

(一)工业统计基础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目前南京工业企业统计基础情况上看,总体评价较好,主要是南京的工业大企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大中型工业企业达297家,占全市工业66.7%,这些企业在企业管理上,人员管理上和经费保障上都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以保证企业管理信息准确、快捷、流畅。

南京工业统计基础工作存在很明显的特点:一是地区性差异较大。城区由于工业企业近年来外迁较多,留在城中的企业相对较少,企业规模相对较大,管理比较规范。统计部门在统计管理上便于指导,难度相对较小。在城区中下关区、鼓楼区、建邺区几年前就在工业企业中推行了“工业企业统计电子台账”,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省统计局统计督查中,企业良好的统计基础给检查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部分郊县的乡镇,由于对企业缺乏指导和督促,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相对较弱。二是企业间差异较大。对于管理规范、规模较大的企业,由于企业管理的需要,很多拥有完善的erp系统,统计基础数据较为完整。而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财务由财务公司和代账会计来承担,统计基础工作相对较弱,存在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管理和统计管理不健全现象。

目前企业统计基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统计管理和统计人员不健全,企业无相对固定的统计机构或统计岗位,这里的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并非指独立的机构和人员,而是指企业在处理统计报表时机构和人员不固定,工作临时分配;二是缺少统计台账,报表中的数据来源不清,计算过程和基础资料不完整;三是统计资料管理不健全,企业对处理统计报表仅仅满足报送任务,表现在企业对报出的资料不留底,历史资料不归档、不留存;四是统计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没有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

(二)影响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主要原因

目前影响企业统计基础工作主要有企业内在和外部环境两大原因。

从企业内在情况分析,对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企业经营者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企业统计基础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者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就有什么样的统计基础工作。只有认识到位了,统计管理和统计基础才能搞得好。首先,统计工作是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要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必须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统计信息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和条件,是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的依据,缺少统计信息和必要的统计分析,企业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其次,报送统计报表是统计法规定的法律义务,《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保统计资料;第三,认真履行法律规定的统计义务是企业形象的良好体现,体现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诚信。

2、统计工作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除了对统计工作在认识上的因素外,统计工作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对于较小规模的企业来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如何,企业经营者心中清清楚楚。雇个人来搞统计,要付工资,要培训,要上岗证,增加了企业成本,对企业而言没有任何用处。企业从经济角度考虑,对统计工作能糊则糊。还有一种原因则是企业处于自身利益考虑,担心企业信息泄露,特别是涉及到企业生产技术、成本、利润等敏感指标,更是倍加小心,所以对统计报表采取了不配合的态度。

从外部情况上看,企业统计基础不健全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统计部门统计法律宣传不够,企业不了解统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定,特别是对统计基础工作的规定;二是统计部门对统计调查对象要求不到位、培训不到位、指导不到位;三是个别地区和个人出于考核等目的利用手中的权利干扰企业报送统计资料,使企业正常的统计工作无法开展,统计基础工作无法建立。

(三)树立依法行政观念促进企业统计基础工作

要促进企业依法做好统计基础工作,首先,应从统计机构自身入手,提高统计机构自身的统计法律法规认识,树立依法行政的工作理念,提高统计管理水平,提高统计业务能力,提高统计服务意识,为企业搞好统计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次,加强对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指导,提出明确要求,指导企业建立、完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网络和信息管理平台以及财务软件产生的电子数据,来建立统计电子台账,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减少差错,减轻工作人员负担;

第三,通过各种形式加大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促进企业依法履行法定义务,对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原始台账的企业,要责令其改正,并依法给予查处;

第四,认真履行企业申报名牌、免检产品和企业信用等统计数据审核工作。加强对企业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审核,对企业基础资料不完善、数据来源不清的企业审核不许通过,督促企业依照统计法要求完善统计基础工作;

第五,加大统计执法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三上”企业统计工作规范(试行)》。《江苏省“三上”企业统计工作规范(试行)》是促进工业企业统计建设的重要规范性文件,是对《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有关企业统计工作的进一步细化,更具有操作性,是促进统计基础建设的重要抓手,应认真加以贯彻,完善统计基础建设,准确及时上报统计资料,保障统计资料真实可靠。

与加强统计基础建设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相关范文:
国税开展行风评议促进依法治税经验交流 税务工作者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市政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圣诞节、元旦、新年祝福短信 村居干部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县财政局群众信访工作总结 XX小学"秋游"活动方案 自然保护区管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地直机关党的工作优势、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校教职员工奖罚规章制度

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开通VIP
《加强统计基础建设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