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总结范文 / 其他工作总结 / 城市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探讨

城市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探讨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 更新 2022-12-30  |   人气 543

城市社区是事故灾害应急管理的最基层组织,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中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应急职责和有效减轻灾难破坏性影响的功能。目前,我国社区应急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没有形成成熟的社区应急文化体系,民众普遍缺乏危机应急意识。分析了对应急文化进行研究的必要性,总结了发达国家应急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研究了应

急文化的基本内涵,揭示了应急文化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应急文化的层次结构;最后,从物质文化、技术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5个层面对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究,初步提出了应急文化体系构建策略。

引言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各类事故灾害承受的主体,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应急职责和有效减轻灾难破坏性影响的功能。国家高度重视基层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把社区作为基层应急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社区应急管理往往过于强调应急技术与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应急文化的建设,普通民众缺乏必要的安全观念和危机意识,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也普遍缺乏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意识,国民教育体系中缺失危机应急教育环节,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应急文化体系 。事实上,应急管理不只是技术问题,它同时具备社会、文化和环境尺度。因此,应急管理战略不能只建立在技术数据之上,还必须有坚实的社会文化认识基础——应急文化。

1 国外应急文化发展经验

发达国家一直把塑造成熟的城市应急文化、提高市民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作为城市危机管理系统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 。美国纽约等大城市通过政府各部门、社区志愿者、学区、红十字会、计算机网络等大量的渠道和机制,为市民和企业等提供危机应对知识和各种安全培训;通过建立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各种危机,使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成为城市每一个成员具备的基本素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 日本政府为打造防震抗灾的应急文化可谓不遗余力。东京以政府为主导,建立起首都相互应急救援的协作机制,并将重点放在“唤起民众”,提出“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建立健全市民自主防灾组织、企业自身防灾体系、政府和专业机构“四位一体”的合作机制,既充分体现了政府责任,又通过提供各种培训、学习和演练机会,培养了民众的灾害应急意识。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日本民众养成了预见性的思维方式与考虑问题周全的良好习惯,这不仅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有条不紊,而且还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因事故灾难所造成人身伤害甚至生命威胁。“有备无患,以防不测,以此来应对突发事件”已成为日本人的思维定式 。相比而言,中国人更注重“眼见为实”,这是我国的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人们对已发生的灾难总是感受深切,而对未呈现的潜在危险却缺乏足够的敏感和认知,因而在面临灾难时难免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便产生恐慌心理,再加上缺乏自我保护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往往导致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由此可以看出,立足危机,建立应急文化体系,对于提高培养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应急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丰富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应急文化也不例外,它不仅仅包括意识形态层面(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对待应急准备的态度),也包括物质、技术、行为等具有文化形态的层面。

2.1 应急文化的特点

2.1.1 应急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

社会的各个成员都肩负着一份安全责任:在常态下,有避免事故灾害发生的责任;在事故发生后,有遏制事故、减少灾害损失的责任。一方面,普通民众有个人责任,他们要在危机面前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比如,加拿大《联邦政府紧急事件法案》等法律规定,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援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民众创造一个更为安全的社会环境。 1997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上提出:“我们人类必须由反应文化转变为预防文化”。这种预防文化在应急管理理论上体现为“居安思危”,即要在事故灾害危机处于孕育和萌芽时期,就能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防微杜渐,提早做好物质、技术、能力等方面的防范准备,并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上培养预防型思维。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普及预防事故灾害的常识,加强应急教育和培训,树立预防文化观念,打造强化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2.1.3 应急文化是一种风险文化2.1.4 应急文化是一种协同文化

协同理论认为,从现代物理

学的角度看,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复杂系统中,许多要素的协同作用将超出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最终产生出整个系统的宏观模式

,各种系统类型都必须发生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转变,即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转变 j。社区应急管理是一项涉及到政府不同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种民间组织以及普通公众的社会系统活动,迫切需要建立多元应急主体的协同合作机制,通过建立为社区成员所认同的应急管理理念、制度和规范,使他们转变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协调个体与整体的利益冲突,使得社区应急管理活动有序、统一,这也是应急文化的力量所在。

2.1.5 应急文化是一种速度文化

事故灾害的突发特性犹如一面镜子,在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照出了现有应急管理体制的许多不足,其中针对事故灾害的快速反应机制的薄弱暴露得最为明显。应急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形成应急体系的快速高效运转机制,并将这种核心理念转化为社区公众的速度意识,使他们在危机情况下迅速反应,快速应对,以尽可能减少伤亡和损失。

2.2 应急文化的层次结构

基于文化学和企业文化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我们将应急文化划分为3个层次(图

1)。

(1)核心层应急文化的核心层的基本内容就是应急理念和价值观。核心层是整个应急文化有机体的神经系统,是应急文化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所在,是应急文化的隐陛因素。它通过事故灾害与人和社会、事故灾难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与平衡,强化人们的人本意识和忧患意识,进而影响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激发社区居民自觉培养预防型思维。

(2)中间层应急文化的中间层是应急制度和规范,即应急管理中为维护应急管理秩序而人为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秩序和运行方式,它是核心层和表面层的中介,既是适应表面层文化形式的制度和规范,又是塑造核心层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

(3)浅表层应急文化的浅表层并不涉及社会意识形态和管理体制等问题,它是应急文化的外显因素,主要是指应急管理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系列物质条件和技术体系,以及在在制度规范约束下群体应急的行为方式等

3 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塑造策略

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包括物质、技术、行为、制度及精神等5个层面(图

2),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技术文化是途径,行为文化是表征,制度文化是支撑,精神文化是灵魂。这些文化的塑造对保障社区平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社区应急物质文化建设

应急物质文化是应急文化的物质形态,也是应急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它是指社区中各种与事故灾难应急相关的实体所构成的总和。这些实体融人了人们应对和处置事故灾害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及精神理念,已不单单是一个个物体或建筑物,而成为社区应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应急物质文化建设,首先要保障应急条件下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性,从程序上要包括事故灾害的预防、救援(处置)和事后重建与恢复,从空间上要强调建构起安全、有序、协调、高效、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及防护系统,不仅将自然开放的空间引入社区,还主动在社区其他功能设计中融人可防卫的空间 ;其次,要满足人的正常与应急行为模式的需要,加强多功能、全方位物质文化实体的建设,如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所(学校操场)等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具有美化环境、环境保护、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在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配备的所需救灾设施和设备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特殊作用;第三,将应急物质文化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相结合、与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与城市环境保护相结合,以保障在危机状态下对事故灾害的紧急处置及对人员和财产的防护作用为目标,能满足社区应急管理的需要。

3.2 社区应急技术文化建设

在社会科学理论中,关于技术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是,技术发展是在社会作用下进行的;从文化理论角度看,技术是以“技术文化”的角色存在于文化之中的¨ 。同样,作为应急管理中的技术也是如此,它是社区应急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包括了应急知识、技能和其他各种技术形态的培养和塑造。

要建立社区应急技术文化体系,首先要转变观念,形成科学的安全和应急技能观。很多事故惨剧暴露出的问题表明,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的缺乏是造成伤亡的主要因素,尽管举办过无数次的应急演习,应急能力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这也说明了进行应急技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其次,要提高应急教育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和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板报、宣传读物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和影响力,普及应急技能和安全知识,通过适当的教育、培训、演练和模拟等方式¨ ,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学会自救、互救、应急逃生的技能,让应急知识和科技成为民众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3.3 社区应急行为文化建设

应急行为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应急管理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社会心理、思维和行为方式、习惯等具有外显性文化形态的总和,或者说是在精神价值观的支配下及在应急制度规范制约下的自觉活动。应急行为文化是整个应急文化体系的表征,应急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只有被贯彻到社区应急管理实践中,体现在居民的el常行为习惯中,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激励、约束和规范功能才能得以实现。从文化习性和生活方式来看,中国人更多的强调用典范及制度来影响和制约行为,而没有形成像西方人的那种在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表现出来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强调保障安全是人的基本权力¨ 。在应急文化层次结构中,影响行为文化的主要有两个:一个制度约束下的行为文化,这是一种硬性的控制,此时社区成员并没有形成自觉的行为;一个是跨越制度文化,由精神文化直接影响下的行为文化。这种行为是居民的自觉行为,是他们已经认可的精神文化部分的体现 引。因此,社区应急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转变行为文化制约机制,加强居民行为文化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将制度的制约、规范作用与精神价值观的影响力相结合,以激励、奖惩、教育、启迪、熏陶和感化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规范和塑造居民的行为。

3.4 社区应急制度文化建设

在社区应急管理过程中,需要发展应急制度文化来调整和处理各种相互关系,规范应急行为,此外,人们对应急的态度、意识、行为规范、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所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都需要制度文化发挥保障作用。因此,应急制度文化作为处理关系、规范行为和保障环境的一种机制,它不仅是社区应急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社区应急管理的内在精神。要实现应急制度文化的这种调整、规范和保障功能,首先要依靠严明的组织机构、制度规范及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进行管理,形成一套严格完整的制度规范体系,使每个社区成员明确自己的安全责任,通过这样一种建立在“以物为本”基础之上的刚性制度文化的“熏陶”,使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然而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也不能一味采用强制性的制度和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非常需要积极采用行政指导、激励、说服教育等柔性管理的方式方法,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律性,突出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所谓的“柔性管理”即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制度规范框架内,灵活处理问题与矛盾,因为要使人们自觉的遵守社区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急意识,最根本的就是教育,不断提高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是像刚性管理那样依靠外力的强制性规范约束,而是依靠权力平等的民主管理、激发内心深处的能力潜质、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实现对充满突发性的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可见,柔性管理构成了应急管理的非技术支撑体系,其特点在于有很强的人际指向,有良好的人际环境和融洽的气氛,强调自觉性和自主管理。特别是在公共治理理念下,应急管理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环节,需要明确应急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个人参与的多元共治的危机治理模式,以具有动态适应性的公共危机柔性管理机制来实现对危机的回应和治理 。

3.5社区应急精神文化建设

事故灾害及其应急管理的基本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应急反应的特点、行动逻辑以及应急管理体系的建构,而这一切又在特定的环境中决定着事故应急反应机制的效率、效果及影响,这是事故灾害应急反应模式的基本逻辑 。简单而言,应急精神文化是指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属于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或观念及精神氛围,包括人们对应急准备的态度、应急意识和安全观等,这是应急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社区应急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社区居民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培养正确的对待应急准备的态度,通过各种载体和多种形式将科学的应急价值观、应急管理理念、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以教育、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居民的行为,逐步从“要我安全”提升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进而形成良好而和谐的应急精神文化氛围。其次,要使居民正确的看待和认识事故灾害,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主导思想,了解有关社区事故灾害的知识及规律,掌握必要的避难和应急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能在突发事故灾难中临危应变,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及损失;在事故灾害发生后也能有生活(生存)的信心和勇气,积极抗灾救灾,增强主体意识,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共同战胜事故灾害。最后,对社区居民进行生命价值观和生命文化教育,要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包括对自己生命价值的珍惜和对他人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利益,在应急管理中体现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尊严及人的权利与责任;提高对“生命第一”、“珍视健康”等生命文化理念的认识,强化“应急避险权”所主张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安全原则?

总而言之,要促进社区应急文化与社区应急管理战略的有机结合,实现文化理念与管理行为的对接,使居民的应急行为既有价值理念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做到文化与管理一体、隐性与显性相融、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应急文化体系的自我调节和完善,推动社区应急管理水平及能力的不断提升,并与社区其他文化体系相融合,为构建平安社区及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社区居民既是承受事故灾害的主体,也是抗击事故灾害的主体。要推动社区应急体系建设向前发展,首先要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应急素质,因而不能忽视社区应急文化的重要作用,因为社区事故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培育,特别是公众灾害意识的全面提升,并不能在短期内自然形成,而需要很长时间的文化积淀 。因此,加强应急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系统应急能力的核心问题。本文初步探讨了社区应急文化建设的5个层面,其具体建设方法还要社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建设方案。需要指出的是以上5个层次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在实际操作中要将这5个层次结合起来使应急文化系统化,最终形成完善的社区应急文化体系。

4 结束语

社区居民既是承受事故灾害的主体,也是抗击事故灾害的主体。要推动社区应急体系建设向前发展,首先要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应急素质,因而不能忽视社区应急文化的重要作用,因为社区事故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培育,特别是公众灾害意识的全面提升,并不能在短期内自然形成,而需要很长时间的文化积淀 。因此,加强应急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系统应急能力的核心问题。本文初步探讨了社区应急文化建设的5个层面,其具体建设方法还要社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建设方案。需要指出的是以上5个层次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在实际操作中要将这5个层次结合起来使应急文化系统化,最终形成完善的社区应急文化体系。

与城市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探讨相关范文:
7月大学生村官创先争优心得体会 共产党员抗旱救灾工作思想汇报 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关于水务局督查工作管理办法 残联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总结 我市企业专利试点工作策划方案 乡党委书记述职述廉报告范文 xx局办公室工作总结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和社区建设动员讲话 春季开学典礼讲话稿

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开通VIP
《城市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探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