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国60周年报告征文:英雄埋名四十年
一位曾参加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等著名战役,多次受奖并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张国富,复员回乡后,不求官求荣,隐姓埋名20xx年,甘于做一个普通的火药工。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无疑将让读者的灵魂受到一次难得的净化。
英雄埋名四十年
——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张国福的传奇经历
20xx年xx月xx日。北京解放军301医院重症病房。
生命垂危、气如游丝的一位肺癌患者,正在接受全力抢救。站在外面的亲人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同志,焦急万分地盼望着奇迹发生。
病魔,就像不可抵挡的冲击波,迅速肆虐,侵蚀着老人的每一个细胞。
昏迷中,老人不停地喊着:“首长!我被包围了,向我开炮!”“副连长牺牲了,战友们都牺牲了,请求增援!”
这位病人就是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张国福。
20xx年前,张国福是全军闻名的特级战斗英雄,他参加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等多次战役,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两次、小功五次,并荣获“四野”授予的“孤胆英雄”、“开路先锋”、“青年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他曾获得东北人民解放军英雄奖章两枚、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纪念章一枚、毛泽东奖章一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独立奖章一枚……20xx年9月,张国福出席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当时19岁的他是众多英雄中最年轻的一位。
老英雄的儿女们一点一点地为父亲擦拭着脸庞上沉积的岁月风尘,但怎么也抹不掉令他魂牵梦绕的峥嵘岁月——
一、只身杀敌的“张虎子”
张国福原名为张国富,乳名“张虎子”。20xx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榆树县新立镇一个农民家庭。20xx年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20xx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务。
20xx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向盘踞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夏季攻势,刚好张国富所在的独立三师九团负责攻打吉林市北面的江密峰。江密峰地处松花江以北,是一座南高北低的山岭。在攻打北山时,双方激战到下午三点多钟,还有300米高的山峰难以攻下。此时,我军一营长、三营长、一连长和三连指导员都已牺牲了。伤亡人数逐渐增多。
怎么办?
小战士张国富眼红了。紧急关头,他一人在我军炮火掩护下,疾速冲到距离敌人指挥所10多米处,掏出一颗手榴弹,猛地冲进敌人指挥所,大喊一声:“优待俘虏,投降不杀!”
当时在指挥所里的敌人保安团长、中将赵佰昭吓傻了,乖乖地当了这个16岁小战士的俘虏。敌人的指挥所失灵了,我们的部队一鼓作气,攻上山头,全歼江密峰的守敌。战斗结束后,《猛进报》以《16岁放牛娃张国富活捉国民党中将赵佰昭》为题,详细地报道了这段传奇般的战斗经历。张国富不但记大功一次,还成了独立三师的名人。
攻打江密峰战斗不久,张国富又经历了一次极为惊险的战斗,创下独自一人使部队化险为夷的战斗奇迹。那一次,他所在的九团二营五连刚刚进入松花江边一个村庄大院休息,就被敌人用机枪把大门紧紧地封锁了。情况万分危急。
还是张国富,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从院墙上翻身爬到墙外的玉米地里,偷偷地爬到距离敌人20余米远的地方。突然,他快速掏出手榴弹抛向敌人的机枪手,顿时把吼叫的机枪炸“哑”了。同时,院内的战友们冲出大院,把敌人打得七零八落。全连人得救了,张国富又被记大功一次。
20xx年9月至11月,在解放东北全境的辽沈战役中,张国富立下了“天大”的特等功。20xx年xx月xx日,辽沈战役打响了!在毛泽东“这次决战不能让蒋介石的军队走出东北”的指示下,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野战军连克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义县、锦州等地,蒋介石急调廖耀湘指挥5个军12个师共计10万人的“西进兵团”前来助战,却被我军拦截在黑山、大虎山一带。双方短兵相接,又一场恶战开始了。
战斗打到胶着状态时,张国富所在的部队知道敌军司令部就在他们这一带。但是,能否相遇,能否攻下,还是一个未知数。就在胡家窝棚那里,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经过几十次冲锋,战友们一个个全都倒在敌人的炮火之下。这时,张国富左手拎着爆破筒,右手紧握着手榴弹,等待着再一次发起冲锋。
又一次冲锋被敌人炮火挡住以后,张国富佯装被击中,伏在一片阵亡的战友们身旁,没有退回阵地。此时,张国富已经接近了敌人指挥所。当部队再一次吹响了冲锋号时,距离敌人最近的张国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准确无误地向敌人指挥所投出了一颗手榴弹。借着手榴弹爆炸的一刹那,张国富手持爆破筒一跃而起,冲进了敌人指挥所,向敌人指挥官大声地断喝:“快命令你的部队放下武器,不然我就与你们同归于尽!”
就在敌人指挥官惊慌失措之际,张国富身后的战友们已经冲进指挥所。 敌人指挥官一看大势已去,无奈地命令士兵们停止抵抗。胡家窝棚战斗一举摧毁了廖耀湘的司令部,大大地加快了整个战役的前进步伐。张国富只身一人手持爆破筒冲进敌军指挥所的举动,被我军指挥战斗的师首长在望远镜中看得清清楚楚。战后,师首长夸赞张国富是一个真正的“小老虎”。评功时,张国富被评为特等功臣。他的《立功证书》“功绩摘要”一栏是这样写的:“辽西战,替班长看地形,打一个手榴弹,炸死五六个敌人,活捉敌官兵10余名;冲进敌指挥所,对战役起天大的作用,战后评一特功。”
全国解放以后,张国富光荣地出席了20xx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400万大军,仅选出307名战斗英雄。而荣膺“特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只有78名。可见当时标准之高,资格审定之严。而年仅19岁的张国富榜上有名。在英雄代表大会上,向来风趣幽默的毛泽东主席把张国富从代表人群中拉出来,让他与周恩来总理站在一起。毛泽东主席一脸严肃地打量着,张国富很是紧张,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半天,毛泽东主席灿烂地笑了:“高矮差不多么!”朱德、彭德怀等将帅们和代表们也都笑了起来。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特意设家宴,宴请了张国富、郭俊卿等四位英雄。在向代表们敬酒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亲切地勉励他“好好学习,艰苦奋斗,再立新功”。
20xx年4月,张国富随47军入朝作战,正值敌军发动大规模的“秋季攻势”,在临津江一带向我军进攻。当时,中朝正同美军举行停战谈判,美军倚仗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叫嚣谈判桌上解决不了的问题留着战场上解决。发起这场进攻的“联合国军”,有美骑1师、美3师、美25师、英联邦师、李承晚军第9师、泰国团、土耳其旅及希腊营。“联合国军”把所有的杀人武器全都用上了,飞机、大炮,甚至化学武器、毒气弹,还有200余辆坦克,300余门火炮……
而我军连给养都难以为继。那是怎样的七天八夜啊!残酷的炮火在考验着中国军人的忠诚与勇气。
张国富率领着全连战友们,顽强地坚守着朝鲜的345.6无名高地。一次次地抵抗,一次次地阻击,身边的粮食颗粒皆无,战友们解下自己的腰带,用开水煮熟,吞咽着继续坚持战斗。当棉絮、衣服,都成为战友们的食物时,阵地上只剩下了张国富和他的副连长。
与阵地共存亡,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两个人争着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这时,疯狂的“联合国军”又发起了冲锋。张国富和副连长将阵地上的弹药集中在一起,凭着顽强斗志,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此时,张国富身负重伤,他的右腿已经骨折。
阵地上的一切通信中断,坚守阻击敌人任务即将完成,可副连长请求张国富立即回师部报告。在隆隆的炮火声中,身负重伤的张国富用皮带把一名奄奄一息的战友绑在自己身上,他连滚带爬地撤出了阵地。而副连长,却和他的全连战友们把英名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当张国富血肉模糊地爬回师部时,他用自己微微能动的嘴唇,从嗓子里发出了几句话:“师长!全连人全都牺牲了,我们的阵地没有失守……”
说完,张国富昏了过去。师部所有的指挥员失声大哭。
战争结束后,作为军事精英的张国富,被部队保送到湖南衡阳炮校深造。就在前程似锦的人生旅途中,张国富毅然决然地告别了部队,回到了原籍吉林省榆树县的家乡。
二、押运火药的“张四级”
张国富复员回到地方以后,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欢迎,人民对这位全国战斗英雄非常重视,经常请他作报告,讲述战斗经历。与此同时,政府对于张国富的安置,也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20xx年夏季的一天,吉林省榆树县委书记特意将张国富请到了自己办公室里。县委书记拉着张国富的手说:“国富啊!你是共和国的特级战斗英雄,也是榆树县人民的骄傲,为了妥善安排你,县委决定,将你调到县委工作,怎么样?”
张国富摇了摇头。
县委书记以为他对安排不满意,急忙说:“如果你认为不合适,等到半年以后,我们再作调整。”
张国富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今后不做官,想务农。”
县委书记不解地问:“你舍生忘死为的是什么呀?”
张国富解释说,为的是我们劳苦人民过上好日子。战争年代,自己身边不知倒下了多少战友,他们再也感受不到新中国的阳光了。自己能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不想借牺牲的战友们的光,在地方享受高官厚禄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共和国的胜利,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合上功劳簿,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自己要用双手去生活。
一席话说得县委书记热泪盈眶。
张国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从16岁开始参军一直到复员转业,对农活一窍不通。什么春种、秋收,播种、收割,什么扶犁、点种,套车、拉磨,他都有劲儿使不上。
有一天,新婚不久的妻子犯愁地说:“咱们俩总得找点什么活计吧!要不瞪着眼睛饿死么?”
张国富笑着说:“天无绝人之路,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妻子问:“你有什么秘密?快说!”
张国富说:“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正在招收工人,尤其是煤矿急需消防人员。我这个部队转业人员,正好适合干这一工作。”
经过两天两夜的商议,张国富和妻子悄悄来到新立镇政府,开了一张“支援煤矿建设”的介绍信。在张国富的百般恳求下,镇政府秘书在介绍信上将“张国富”改写成了“张国福”。虽然是一字之差,可一位曾经枪林弹雨的共和国特级战斗英雄,从人们的视野中静静地消失了。隐名埋姓,这是张国福用来表达对生存感悟的一种特殊方式。
张国福带着妻子,肩扛着简单行李,来到了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当时,他的档案、户口等什么都没有带,他的复员证、立功证、军功章等更是露都没有露,完全是按着“介绍信”里介绍采用的。
当时,招工单位听说张国福是当兵出身的,便将他安排到鹤岗矿务局十三厂消防队,在那里当了三年消防队员。由于矿务局不断地更新设备和引进新技术,张国福所在的消防队慢慢解体了。
消防队解体以后,原来的队员们纷纷投亲靠友找关系,大都分配了满意的工作。可张国福呢,是一个外来人,人生地不熟的,只好静等组织上的安排。有一天,十三厂负责人事的同志找到了他:“你愿意干火药工吗?”
张国福问:“不就是摆弄火药么?”
人事同志解释说:“不是制造火药,而是从南方往回押运火药的原料。”
张国福笑了:“哦!押运有什么难的?”
人事同志没有隐瞒他,说这个火药工是十三厂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种。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人上岗,可都没有干上一个月就要辞职,要求调换工作岗位。
张国福不以为然,不就是苦累加危险么,就是掉脑袋也不怕,只要是为了新中国建设。
人事同志半信半疑,但看到张国福坚定的态度,就把事情敲定了。
第二天,张国福在十三厂人事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火药押运队。这时,厂内有十几个人围着张国福,就像看外星人一样,堵了个水泄不通。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个工种哪里是人干的?还有的小声说:“火药工,特别危险,弄不好会出人命的!”还有个好心的工人拉着张国福的衣襟:“我们听说你参过军,那也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是不是?”
张国福领了大家的心意,但却没有改变想法。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张国福的工作是坐在闷罐车里从南方押运到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从南方运回tnt原料,再把制好的火药运到鸡西、双鸭山、七台河等地的煤矿里。一路上,光坐车就需要几天几夜。每一次他都弄一个破麻袋片往闷罐车里一铺。夏天,这里面又闷又热。一到冬季,这里变得又冷又饿。这么一次押运,就得煎熬几天几夜。
有一年夏秋交替的时节,他经历了一次险情。
那次押运,下起了暴雨。一声炸雷,将大地震得微微地颤抖。闪电像一条浑身带火的赤蛇飞过天空。沉闷的雷声如同无数个铁球在天空滚动。苍天像被戳了个窟窿,暴雨倾盆。
躺在闷罐车里的张国福突然被头顶上的雨滴惊起:怎么?闷罐车漏雨?
张国福迅速地站起来,仰脸一看,因为此车年久失修,在车顶的连接处出现了锈蚀的漏洞。雨水顺着漏洞,一滴一滴地流淌,然后变成了“放流”。他一眼看到,火药原料马上就要被雨水浸湿。不行!决不能让雨水流进原料中,决不能让国家财产在我手里受到损失!
张国福伸开双臂,将原料一袋一袋地重新码垛。由于空间太小,还有四袋原料无处安放。没有别的办法,张国福只好将自己躺卧的地方挪开,然后,将自己铺的麻袋片盖在原料上面。可是,风大雨大,闷罐车内的“雨流儿”顷刻间便把麻袋片浸湿了。这时的张国福什么都不顾了,一下子趴在原料上面当起了挡雨篷,任凭车内的“流水哗哗”。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暴风雨足足肆虐了四个小时,可张国福一动不动地趴在原料上。
运输车通过四平市时,司机选择了一个地方停车。当司机打开闷罐车门时,发现张国福趴在那里。司机轻轻地在他背上拍了一下,张国福才从极度紧张中清醒过来。
司机很感动,可对于张国福来说不算什么,他只是将湿透的头发用手捋了捋,笑了。
还有一次更危险的经历。
有一年秋天,从沈阳通往开原市的公路正在维修。一时,所有的车辆全都从公路下面的土路通过。当火药车行驶到开原一农村时,由于道路泥泞,十分难走。司机一不小心就驶进烂泥坑里。几次启动,闷罐车的车轮光打转不动弹。
没办法,张国福便用铁撬杠撬动。就在这时,闷罐车车门松开了,一麻袋原料掉在了车辙里。张国福发现以后,二话没说,快步冲到后面就要搬运原料。此时,谁也没有想到,一队农村迎亲的人们敲锣打鼓鸣放着爆竹向这边走来。迎亲队伍中有一个小伙子点燃了“二踢脚”,只听“砰”地一声,就没有了声音。偏巧,爆竹落在了原料麻袋上面。
张国福手疾眼快,将爆竹抢在手里,使出浑身的气力,抛出20多米远。
“砰”的一声,爆竹爆炸了!
好险呀!
张国福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庞、脖颈流淌下来。他将两手一伸,挡住了迎亲的队伍:“乡亲们!我们是押运火药的,请你们不要在这里燃放鞭炮,以免发生危险,我求求你们了!”
目睹刚才所发生一切的小伙子,急忙上前认错:“对不起呀!实在是对不起呀!”
在小伙子的倡导下,迎亲的人们帮张国福将陷进坑里的闷罐车推了出来。事后,张国福有点后怕地说:“如果反应不快,恐怕要发生特大责任事故!”
当十三厂工人们得知这一消息时,有的工人马上找到张国福,直截了当地劝说他放弃这一危险的工种,并许诺为他找一个特别轻闲自在的岗位。可是,张国福婉言谢绝了:“兄弟!你的好意我真的领了!不过,这个工作不能放。”在他看来,只要怀着一颗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心,什么困难,什么危险,都可以克服。
几天以后,厂领导考虑到张国福已是两年的火药工,打算找另外几名工人,接替他的工作。可张国福仍然坚定地留了下来。他想为十三厂多出一把汗。
为了证实自己特别能胜任这个“火药工”的工作,从那时起,张国福隔三岔五地把自己的5岁小儿子抱到闷罐车里,和他一起负责押运。张国福之所以这样做有两层用意,一是从小培养自己的儿子吃苦耐劳的意志;二是要向大家表明,困难没什么可怕的,危险没什么可怕的,我把自己的儿子都押在车上!
至于装卸火药原料,就更不在话下了,张国福干起活来比年轻人都猛。至今十三厂退休的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都说张国福那时干起活来力气大,没人能比。
就这样,张国福在十三厂一干就是20xx年,进厂时工资是四级工,一直到退休都没有涨过。他的老伴儿送给他一个外号———“张四级”。
三、三个窝头
柳枝上蓬松的雪挂,被凛冽的寒风一阵阵吹到了大地上,与棉絮般的白雪汇合在一起,天地间白茫茫一片。
北国的煤都———黑龙江省鹤岗。一望无际的雪地上,张国福领着年迈的父母,顶着呼号的风雪,艰难地向煤矿家属区走着,身后留下了一串长长的脚印……
当时,正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勒紧腰带,偿还着苏联“老大哥”的债务。再加上自然灾害的肆虐,人们的生活落到了低点。鹤岗这个地方也不例外。因为张国福的工种属于特殊行业,他每次从南方押运火药原料回来以后,都能得到三个玉米面窝头的“保健饭”。每当他将这三个窝头拿到手时,马上想起了嗷嗷待哺的五个儿女,想起了远离他乡的父母。为了不使父母挨饿受冻,张国福写了十几封信催促,两个老人从吉林省榆树县来到了鹤岗矿务局。
张国福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自己的父母在身边能够得到照料,担忧的是,三个窝头能保证一大家子人安全度过这一大饥荒吗?他说不准。不过,有一点他可以达到,那就是,不管千难万难,决不能让父母和儿女在饥饿中死去。
那时,粮食供应标准相当低,张国福的父母也没有口粮。有时,全家人一连几天都吃不上一顿像样的饭,只能等着张国福从南方押运回来所分到的三个窝头。每当张国福回到家中时,他便把一个窝头分成两半递给父母,再把另两个分成五份给五个儿女。他和妻子喝只有几粒米星的“稀水粥”。
再后来,他又有了新的分法,每次要匀一个给邻居的儿子。
为了共渡难关,除了每天吃饭时鼓励家人“困难是暂时的,饥饿更是暂时的”以外,他利用押运的空隙时间,带领老伴儿和儿女们来到十几里外的农村,在田地里捡起了豆皮子,或者到地里挖大头菜根子。背回家里后,把豆皮子用开水煮着吃,把大头菜根子洗净煮熟当饭充饥。
有一天,张国福的父母从衣兜里掏出10斤全国粮票,交到他的手中:“儿子啊,我们不能眼看着你们全家人饿死,这10斤粮票,是我们在吉林老家口挪肚攒得来的。你拿着它,到自由市场上换点吃的吧!”
张国福一句话都没有说,眼泪汪汪地接过这10斤全国粮票。他在市面上转悠了三天,才用5斤全国粮票从别人手里换回来10斤稻糠。10斤稻糠,只能解决半个月的口粮。
张国福夫妇把稻糠熬成稀粥。每顿吃饭时,他们用铁勺子将干糊糊的稻糠粥,盛给父母和儿女,半干半稀的稻糠粥,盛给老伴儿。当他觉得老伴儿已经喝完稀粥的时候,才会放下手中的碗,喝点稀汤寡水的稻糠粥。
由于饥饿,张国福走起路来一个劲儿打晃儿,手、脚和腿明显浮肿起来。老伴儿非常心疼,劝他多吃点,但他总是淡淡一笑。他相信,国家会有办法的。
他的父母再也看不下去了,劝他找单位或者民政部门解决一些口粮,何必全家人,也包括邻居家,一起争夺仅有的三个窝头呢?理由很充分:“你扛过枪,渡过江,受过伤,完全能够争取到的!”
听了父母的说法,张国福笑着说:“你们提出的理由,一点都不充分。不光是我们,就连北京的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他们也都勒紧腰带,和全国的老百姓一起,积极地还债呀!我虽然参过军,这也不是向组织要粮食的资本呀!坚持吧!我们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我们的国家也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儿子的一番“讲解”气得父母坐在炕上,一声不吱。第二天,张国福的父母不吃不喝,以死威胁。这一下子张国福慌了,凭他怎么劝也没有用。
张国福真的害怕了,他恳求道:“你们不要这样好不好?我求求你们了!你们打我、骂我,怎么都成!我就是求你们坐起来,吃饭呀!你们不吃饭,我不就成了大逆不道的罪人了么?”
父亲气呼呼地坐起来,用手指着他:“你不是罪人是什么?哪有你这个样的,放着能解决的事情不去办,却在家里忍饥挨饿的,你算什么人?”
母亲哭着说:“16岁你就参军打仗,不说你有功劳,那还有苦劳吧!你找单位解决口粮,这还算过分么?你不是我们的儿子!这个兵白当了!你简直是一个窝囊废!”
没有办法的张国福只好硬着头皮,答应找单位解决口粮。一听儿子答应了,父母马上坐起来,有说有笑地和孙女、孙子盼望张国福的“胜利消息”。
张国福心里最清楚,自己决不能暴露身份,必须采取最实际、最方便的方法,来应付父母儿女的盼望。他终于想出一个“好”的办法。第三天早上,张国福喝过稀粥以后,坐在父母和儿女们面前,平生第一次撒谎了:“我几天来找了单位领导,可目前他们也有很多困难。但是,他们答应,在自己家房前屋后种点地,以解决咱家的口粮问题。”
父母马上意识到这是在撒谎,摇晃着脑袋不相信:“这种地种不种,你们单位领导管不着呀!”
张国福继续撒谎:“这你们二老就不懂了,在咱们老家,种地那是农民的自由。可在鹤岗矿务局,种什么得单位领导批准的!”
就这样,张国福总算把这一“难关”渡过去了。紧接着,张国福和他的老伴儿在自己的房前屋后以及附近的地块种上了蔬菜。
后来,这一秘密被张国福的父母发现了。有一天,二女儿有病发烧,他正在火药车上卸货。他的父亲着急了,急匆匆来到十三厂找他。老人家一进厂区,就遇见了厂长。经过一番打听,老人家便将张国福在家种地的事情一五一十地汇报了一遍,还连连感谢厂长对他们家的大力支持。厂长听糊涂了。这才使老人家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当天晚上,张国福的父母狠狠训了他一顿,他一言不发,任凭父母“批判”。过后,他还是与往常一样,揣一个烧好的土豆去上班,既当菜又当饭。省下押运回来的“保健饭”———三个窝头,分给自己的父母、儿女,还有邻居家的儿子。
终于有了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出差十几天的张国福回来时,带来了千里之外的苹果,每个人一个。他没有忘记邻居家的儿子,打发老伴儿将苹果送去。
当父母看到张国福上班时还是揣着土豆时,他们心疼了,商议着回自己的老家。张国福说什么都不让。可是,任凭张国福如何哭求,如何跪拜,他的父母去意已决。没有办法,张国福只好将老人剩下的5斤全国粮票拿出来还给他们:“爹!娘!这剩下的5斤全国粮票带着吧,眼下这么困难,能解决点问题的。”
父母依然是父母,心疼儿子胜过自己:“你留着用吧,不要考虑我们,我们都老了。”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的诀别!
二位老人离开鹤岗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原籍吉林省榆树县相继去世。亲人们记得,他的母亲病危时,老人想着儿子,昏睡中还在叨念着张国福。亲人们都在责怪他。当亲人们将电话打到十三厂时,张国福手握话筒,肩膀就像灌了铅一样,怎么也放不下,眼睛被泪花模糊了。
可是工作在等着他。他一咬牙,抹了抹眼泪,又向押运车走去。卸货一结束,张国福急匆匆地向鹤岗电报室跑去,嗓子就像有一团棉絮堵着,什么都说不出来了。他在电报纸上写道:妈妈,儿子工作太忙,希望你保重。第二天上午,亲人们接到了他的电报。当亲人将电文读给母亲时,老人家这才安然地闭上了眼睛。
不到半年时间,张国福的父亲因积劳成疾身患癌症,在“我儿子他们过得还好吗”的呼喊声中,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得知这一消息以后,张国福一下子瘫坐在地上,任泪水肆意横流。
也就是从那一年起,每当清明节来临,张国福都要带着父母留给他的五斤全国粮票,和一瓶白酒,来到郊外的十字路口,冲着家乡方向,将五斤全国粮票铺在供桌上,他流着泪水,燃烧着冥纸。随着冥纸化作一缕缕青烟,随风而逝,张国福心中无尽的痛总是汹涌而来,使他长跪不起。
四、捡回两条生命的“爸爸”
张国福虽然在战争年月里是一位敢拼敢杀的“孤胆英雄”,但是,他在和平时期却变了个样,有时候心思细腻,还有一副古道热肠。
张国福前后院的邻居们都十分清楚地记得,无论谁家有什么事情,比如拉个秋菜、盖个门房什么的,不用你特意打招呼,只要他遇见了,保证放下手中的活计就去帮忙。谁家房子漏雨了,他就主动去苫瓦。谁家下水道堵塞了,他就主动去掏。谁家一有个红白喜事,第一个来到现场的就是张国福。冬天下雪了,他早早起来就把附近的小道全都给扫出来。夏天一下大雨,他披着雨衣,手拎着铁锹,将院外的排水沟,以及邻居家的,全都理顺。
周围的人们更是念念不忘张国福的一段感人故事———
那还是张国福的小女儿三岁时,突然患上了肠粘连,病情十分危急。在老伴儿陪着小女儿连续住院几个月的时候,奄奄一息的小女儿接到了病危通知书。同一病房还有一位小女孩,也因为患有流行的“脑肝”,一同被医护人员抱到医院的太平间里等待死亡。
当张国福押运火药原料回到十三厂后,连家门都没有进,直接奔向了鹤岗人民医院。一推门,只见老伴儿抹着眼泪,默默地整理着小女儿的衣物。他一把将老伴儿的肩膀扳住,大声地问:“我的女儿呢?”
老伴儿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悲痛,“哇”地大哭起来:“咱们的女儿已经不行了,扔在医院太平间里了!”
“什么?”张国福睁大了眼睛,喊了起来:“这不可能!我的女儿不能死!”
说完,张国福大步流星地朝着医院太平间跑去,他什么都顾不得了。撞开太平间的房门,冲进去,张国福用急切的目光寻觅着小女儿。只见一个熟悉的目光在眨动着,张国福快速上前抱起女儿,声音哽咽地只说了一句:“我的孩子!”
当张国福转身向门外走去时,并排紧挨着的白床单上,还有一个小生命痛苦不堪地伸展了几下胳膊,从嗓子眼里发出了一声低低的呻吟。张国福仔细一看,小女孩没有死,还有口气。他仔细辨认了一下,这不是同一病房里的小女孩么?这怎么得了,不能让小小的生命在我眼皮底下死掉!张国福左手抱着自己的小女儿,右手抱着邻床的小女孩离开太平间。当张国福推开医院病房时,正在病房里处理小女孩后事的年轻夫妇惊呆了:“我的女儿,你怎么抱回来了?”
张国福将女儿交给老伴儿,用手指着小女孩:“兄弟啊,你们的女儿没有死呀!只要有一口气,我们就得把孩子抢救过来呀!”
小女孩的母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的女儿患的是‘脑肝’,没有救了!”
张国福生气地说:“你作为母亲,就这样把孩子扔进太平间不管么?我可告诉你们,省城**医科大学的专家教授巡回医疗组,已经来到我们鹤岗了。我看,你们跟着我,一起找他们好好地治一治。我们就当‘死马当成活马医’,还不成么?”
听到张国福的肺腑之言,年轻夫妇什么话都不说了。他们卷起了行李,抱起了小女孩,风风火火地随着张国福来到**医科大学专家教授医疗组的驻地。张国福连喘带喊地将两个孩子抱到一位女教授面前,向她求救,并说明了来意。
女教授首先为张国福的小女儿进行了诊治,然后,摘下听诊器严厉地批评说:“你是怎么当父亲的?孩子都已经病到这种地步了,怎么才来找我们?”
张国福只好一个劲儿地点头承认自己的不是。女教授吩咐其他医护人员,将他的小女儿抱上手术台。此时,已经是晚上10时左右。手术室外边的张国福,焦急地在走廊里不停地踱着步,额头上的汗水不停地流。
天亮了!医护人员带着一身的疲乏,从手术室里走出来。张国福正要问女儿情况如何,身后推出来一辆手术车。一个小生命,挣扎着撩开了白被单,伸出一双小小的手掌,微弱地喊了一声:“爸爸!”
张国福抚摸着女儿的柔发,老泪纵横:“爸爸在这儿呢,你活下来了!等你好了以后,爸爸带你去押运火药,你干不干?”
小女儿甜甜地望着爸爸,在手术车上努力地点了点头。
他还惦记着那一个小女孩。到一楼病房,一眼就看见年轻夫妇正守在小女孩跟前。年轻夫妇见他进来,微笑地点着头:“大哥,你让我们如何感谢你呢?我们的女儿已脱离了危险。”
从那以后,张国福除了精心照料和护理自己的女儿以外,经常在一楼和二楼间来回走动,不时关心着那个小女孩的病情。为了防止手术后刀口感染,张国福破天荒地向十三厂领导请了假护理病人。在医院病房里,他整天将洗衣板摆平,将小女儿放好,用手端着一步不离地看护着。有时,他把小女儿放在洗衣板上端着,来到一楼病房,询问小女孩的病情。
张国福的女儿恢复到第15天时,伤口出现了微红,小女孩也有轻微昏迷的症状。医生告诉张国福,两个孩子必须服用消炎药。否则,很危险。
当他得知只有青霉素能治病时,他去找鹤岗人民医院院长。他跪在院长面前哭诉。在其苦苦哀求下,院长终于特批了两支药。
当两支青霉素随着医护人员的针管,慢慢注入两个孩子的肌体时,张国福就像千斤重担一下子卸掉一样,软软地坐在床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后来,张国福在朋友和医护人员的提示下,利用休假时间,徒步来到宝泉岭农场和十里河农场,分别在民间讨取了根治炎症和“脑肝”的偏方。可是,他到十里河农场时,不小心被一条大青狗咬伤了大腿。他只在伤口处抹了点烟袋油子,在午后又返回了鹤岗。当他回家时,大腿已经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了。他没有叫一声苦,赶紧将偏方送到小女儿和小女孩面前。
经过两个多月的医治,经哈医大专家医疗组复查,两个孩子基本痊愈。小女孩十分可爱地拉着张国福的手,甜甜地叫了一声:“爸爸!”他差点没有反应过来。可在20xx年,年轻夫妇带着他们的小女孩离开鹤岗,投亲到了唐山市。就在20xx年的“大地震”中,一家三口人全部遇难。得到这一噩耗后,张国福和他的全家人悲哀了整整三年多。至今,当人们一提起小女孩时,张国福的眼圈总是红红的。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