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阐述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党率领亿万人民群众砥砺前行、奋斗探索的光辉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我们党从建立之初,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出发,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标,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辛探索,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同时,我们党在探索过程中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失误和曲折中奋起、不断开辟正确发展道路,不仅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我们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立足基本国情,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指引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深化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
90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之所以能够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是我们党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种选择是中华民族唯一的科学选择。 崔广怀(省委党史工办主任)
加强理论武装工作 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总书记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五项目标任务,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更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科学导向。其中,首要的目标任务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这一科学理论加强自身建设,这是我们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用,最为精要之处在于:既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坚持其与时俱进的内在理论品质,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在实践、比较、总结的探索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学习,特别是对科学理论的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的最大秘诀之一。历史经验证明,大学习带动党员素质本领大提升、推动党的事业大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重新学习、继续学习的任务,又一次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建设学习型政党,为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深化理论武装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广阔平台。总书记总书记要求我们,“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只有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只有党员干部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认真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
加强理论武装,必须把“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统一起来。总书记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键是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及时学习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经验,及时回答解决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江苏“两个率先”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区域性探索,既是伟大的实践创造,也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创新。我们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成功实践,及时挖掘“两个率先”的新创造新经验,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新贡献,在此进程中提升党员干部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我体会到,总书记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就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问题的论述,起码有以下几层深刻的理论意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力贯彻和落实:
第一,改革开放仍然是决定未来中国发展的主要引擎和动力。我国过去和现在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依靠改革开放。当前我国发展中所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必须依靠对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通过深化改革和开放来加以解决。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和创新释放那些压抑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机制;另一方面通过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培育和进一步壮大有益于中国发展的世界因素,在本世纪内顺利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
第二,未来我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仍然不能动摇。这是判断是否坚持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标准。虽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总量已经名列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水平还很低,达到全国小康的目标还要努力,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道路还充满风险,只有进一步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任务,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这在任何时候都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因此,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一切工作的牛鼻子,是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第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是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基本前提。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才是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的根本原因。离开了经济建设,离开了加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就脱离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格,就脱离了党的奋斗目标,也脱离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就会犯大错。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主要体现。
第四,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降低发展中的数量倾向,改革“唯gdp增长论英雄”的不合理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发展的目的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发展过程的协调、均衡和可持续。要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措施,促进我们的发展进程更加科学、社会面貌更加和谐,文化状态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文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把优秀人才汇聚到“两个率先”伟大事业中
总书记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这一重要论断,站在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鲜明地提出以更宽的视野选才、更高的境界育才、更大的气魄用才,对于做好新时期党的干部人才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千秋大业在于人才。人才资源优势是我省最为宝贵、最具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江苏经济社会的率先发展,得益于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江苏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迫切需要汇聚大批各方面优秀人才。
以“两个率先”的目标凝聚优秀人才。“两个率先”是引领全省人民开拓奋进的一面旗帜。伟大事业最能感召人、培养人、造就人。要以五湖四海的胸襟,唯才是举,为事业用人,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以更广视野有针对性地选拔各类急需人才,统筹推进机关和基层、南北区域之间、“三支队伍”之间的干部交流,着眼全局盘活、配置干部人才资源,把各方面优秀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推进“两个率先”。
以任人唯贤的导向使用优秀人才。用人导向事关事业兴衰、事关人心向背。坚持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用人导向的核心内容,真正把转变发展方式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政绩、对待人民群众有感情、促进社会和谐有实效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埋头苦干者吃亏,不让敢抓敢管者受屈,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干部人才工作群众满意度。
以科学规范的机制选拔优秀人才。机制好,优秀人才就必然能脱颖而出。要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和党员群众参与度,集中广大干部群众的经验智慧识人用人。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发现、培养、选拔、使用、考核、监督等各个环节的有效机制和科学方法。根据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特点,坚持整体联动,相互协调,统筹推进各方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人才、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以干事创业的政策激励优秀人才。人才需要关心,需要鼓励,更需要干事创业的大舞台。要全面构筑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树立新的人才观,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重才、揽才、用才,广开进贤之路。大力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用好世界各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舍得投入、不遗余力地打造人才集聚平台。研究制定具有前瞻性、突破性的政策举措,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创新创业扶助政策,努力打造成本最低、活力最强、成功率最高的各类人才创新创业首选之地。
“四位一体”共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
总书记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作了“四位一体”的经典概括,使我们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旗帜是方向。旗帜集中体现了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道路选择和价值取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和活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道路是关键。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终于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进一步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实践内容。
理论是基础。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史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体系。
制度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可以破解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难题,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和发挥出来,各种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得以实现,进而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制度保障。总书记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集中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和整体构架。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有许多值得完善和发展的地方,但这一论述深刻反映了以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心和信心。 陈章龙(扬州大学党委书记)
践行三个坚持 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总书记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学习贯彻这一论断,对于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坚持人民是英雄的观点,进一步坚定党的立场和宗旨。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历来坚持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始终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总书记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教学布局中一直注重深化党员干部对人民是英雄这一历史结论的认识,深化对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二是坚持拜人民为师,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宝库、伟大的创造力和不竭的战斗力。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学生,让共产党员这粒种子在人民群众这片土地中生根开花,让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生长、成熟和发展起来,始终是我们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党校教育一向注重加强对学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的倡导和教育,通过理论武装、党性教育等途径,引导党员干部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从群众中获取智慧营养和创造能量,增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本领。
三是坚持视人民为亲人,扎实开展亲民爱民惠民安民工程。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同人民的关系,是鱼水关系、血肉关系。总书记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把群众当亲人,就要做到与群众心连心,就要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实施“八项工程”的新要求新举措,全力打造民生幸福工程,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还提出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为保障,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党校教育始终注重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宗旨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红色资源为读本,以基层典型为素材,激励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