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范文 / 情况报告 /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情况部门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情况15篇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情况部门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情况15篇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 更新 2022-08-04  |   人气 310

单位,是指机关、团体或者属于机关、团体的各部门它是指在数学或物理中测量事物的标准量的名称。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情况 部门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情况1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篇1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落实自治区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合规管理监督为重点,严格、规范、全面、有效的内控体系,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xx〕188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xx〕45号)《自治区国资委关于印发加强监管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桂国资发〔2020〕24号)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建立健全内控体系,进一步提高管控效能

(一)优化内控体系。进一步树立和强化“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内控理念,通过“强监督、严问责”和加强信息化管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将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要求嵌入业务流程,促使企业依法合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实现“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的管控目标,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全体系的风险防控机制,切实全面提升内控体系有效性,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造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二)强化集团管控。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控机制,企业主要领导是企业内控体系监管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覆盖各业务领域、部门、岗位,涵盖各级子企业全面有效的内控体系。各企业应明确专门职能部门或机构统筹内控体系工作职责;落实各业务部门内控体系有效运行责任;企业审计部门要加强内控体系监督检查工作,准确揭示风险隐患和内控缺陷,进一步发挥查错纠弊作用,促进企业不断优化内控体系。

(三)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梳理内控、风险和合规管理相关制度,及时将法律法规等外部监管要求转化为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持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在具体业务制度的制定、审核、修订中嵌入统一的内控体系管控要求,明确重要业务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控制要求和风险应对措施。将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内容纳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强化制度执行刚性约束。

(四)健全监督评价体系。统筹推进内控、风险和合规管理的监督评价工作,将风险、合规管理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纳入内控体系监督评价范畴,制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内控缺陷认定标准、风险评估标准和合规评价标准,不断规范监督评价工作程序、标准和方式方法。

二、突出工作重点,不断健全内控体系

(五)加强重点领域日常管控。聚焦关键业务、改革重点领域、国有资本运营重要环节以及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定期梳理分析相关内控体系执行情况,认真査找制度缺失或流程缺陷,及时研究制定改进措施,确保体系完整、全面控制、执行有效。要在投资并购、改革改制重组等重大经营事项决策前开展专项风险评估,并将风险评估报告(含风险应对措施和处置预案)作为重大经营事项决策的必备支撑材料,对超出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或风险应对措施不到位的决策事项不得组织实施。

(六)加强重要岗位授权管理和权力制衡。不断深化内控体系管控与各项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以保障各项经营业务规范有序开展。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等内控体系管控要求,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关键人员在授权、审批、执行、报告等方面的权责,实现可行性研究与决策审批、决策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检査等岗位职责的分离。不断优化完善管理要求,重点强化采购、销售、投资管理、资金管理和工程项目、产权(资产)交易流转等业务领域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和审批程序,形成相互衔接、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内控体系工作机制。

(七)健全重大风险防控机制。积极采取措施强化企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过程管控。加强经济运行动态、大宗商品价格以及资本市场指标变化监测,提高对经营环境变化、发展趋势的预判能力。结合内控体系监督评价工作中发现的经营管理缺陷和问题,综合评估企业内外部风险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应急预案。根据原有风险的变化情况及应对方案的执行效果,及时调整完善风险防范应急预案,提高风险应对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有效做好企业间风险隔离,防止风险由“点”扩“面”,避免发生系统性、颠覆性重大经营风险。

三、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内控执行刚性约束

(八)提升内控体系信息化水平。各监管企业要结合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将内控体系信息化平台建设纳入工作计划,加强内控信息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集团管控能力。内控体系建设部门要与业务部门、审计部门、信息化建设部门协同配合,推动企业“三重一大”、投资和项目管理、财务和资产、物资采购、全面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等集团管控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逐步实现内控体系与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有机融合。要进一步梳理和规范业务系统的审批流程及各层级管理人员权限设置,将内控体系管控措施嵌入各类业务信息系统,确保自动识别并终止超越权限、逾越程序和审核材料不健全等行为,促使各项经营管理决策和执行活动可控制、可追溯、可检査,有效减少人为违规操纵因素。集团管控能力和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要逐步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内控体系实时监测、自动预警、监督评价等在线监管功能,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四、加大企业监督评价力度,促进内控体系持续优化

(九)全面实施企业自评。督促所属子企业每年以规范流程、消除盲区、有效运行、提升质量为重点,对企业自身内控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自评,客观、真实、准确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内控缺陷、风险和合规问题,形成自评报告,并经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批准后按规定报送上级单位。

(十)加强集团监督评价。各监管企业要在子企业全面自评的基础上,制定年度监督评价方案,围绕重点业务、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组织对所属子企业内控体系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确保每20xx年覆盖到全部子企业。要将海外资产纳入监督评价范围,重点对海外项目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运作以及境外子企业公司治理等进行监督评价。

(十ー)强化审计监督评价。要根椐监督评价工作结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外部审计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委托外部审计机构对部分子企业内控体系有效性开展专项审计,并出具内控体系审计报告。内控体系监管不到位、风险事件和合规问题频发的监管企业,必须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评价,切实提升内控体系管控水平。

五、加强出资人监督,全面提升内控体系有效性

(十二)建立出资人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强对企业落实各项国有资产监管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的综合检査,建立内控体系定期抽查评价工作制度,每年组织专门力量对监管企业经营管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内控体系有效性抽查评价,发现和堵塞管理漏洞,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十三)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监督力量。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健全相关制度,整合企业内部监督力量,发挥企业董事会或委派董事决策、审核和监督职责,有效利用企业监事会、内部审计、企业内部巡察等监督检査工作成果,以及出资人监管和外部审计、纪检监察、巡视反馈问题情况,不断完善企业内控体系建设。

(十四)强化整改落实工作。进一步强化对企业重大风险隐患和内控缺陷整改工作跟踪检査力度,将企业整改落实情况纳入每年内控体系抽査评价范围,严格落实提示、约谈和通报制度,对整改不力的印发提示函,或给予约谈、通报。深入落实整改责任,避免出现重复整改、形式整改等问题。

六、加强结果运用,提升监督震慑作用

(十五)充分运用监督评价结果。加大监督检査工作结果在各项国有资产监管及干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力度。要强化督促整改,指导所属企业明确整改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整改效果进行检査评价,按照内控体系一体化工作要求编制内控体系年度工作报告并及时报市国资委,同时抄送企业纪委(或内部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等。指导所属子企业建立健全与内控体系监督评价结果挂钩的考核机制,对内控制度不健全、内控体系执行不力、瞒报漏报谎报自评结果、整改落实不到位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考核扣分、薪酬扣减或岗位调整等处理。

(十六)严格落实责任追究。严格按照《关于贯彻执行<广西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贵国资发〔20xx〕52号)等有关规定,及时发现并移交违规违纪违法经营投资问题线索,强化监督警示震慑作用。对监管企业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内控缺陷和合规管理等问题失察,特别是对已发现但没有及时向出资人报告、没有及时处理,造成重大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要严肃追究企业集团的管控责任;对各级子企业未按规定履行内控体系建设职责、未执行或执行不力,以及瞒报、漏报、谎报或迟报重大风险及内控缺陷事件的,坚决追责问责,层层落实内控体系监督责任,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篇2

一、引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国家职能得以实现的重要职能部门,关系国计民生。事业单位非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他们的宗旨是提高服务效率,服务于广大民众。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这是其职能得以实现的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说,搞好内部控制,能够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实施内部规范,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减少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和余地,用制度来限制权力的滥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类型众多,业务活动纷繁复杂。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可以分为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比如单位发生的资金收支业务或涉及到公共经济资源在单位内部的运转,属于单位自身的经济活动,而公安机关的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活动、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医疗、疗养机构的医疗活动等则是单位的专业业务活动,相对而言属于单位的非经济活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事务的监管者,同时也是公共资源的使用者,所以不论何种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其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公共资金,都需要对其自身所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因此,经济活动是行政事业单位共有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是确保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完善并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本文分别对二者加以阐述。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

对内部控制进行实施效果的评价,一般遵循下列原则:

全面性原则:应当包含设计和运行,对实现各个控制目标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综合评价的评价。

重要性原则:以风险为导向,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需要评价的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客观性原则:应结合事业单位所处行业环境、地域、业务特点等实际,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内控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适应性原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具体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内容包括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三个层次。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评价,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须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一般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主要关注一下要素:

1、相关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有助于事业单位提高经营或者办事效率和效果,实现其发展战略。

任何事业单位都有其发展规划,那么,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服务于其发展规划,为发展规划的实现保驾护航。反之,不利于其发展规划的内部控制设计就不具有有效性。

2、相关控制的设计是否能够保证单位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为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划定的高压线,碰触不得。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能够保证单位遵循法律法规或者规避掉法律风险。

3、是否为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重大错报而设计了相应的控制。

财务报告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最终产品,财务报告必须真实、准确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以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重大错报为目的而进行控制,这是毋容置疑的。

4、是否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和完整而设计了相应的控制。

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是事业单位最基本的要求。内部控制设计的内部控制,应以达到这个目的或给予合理保证为目的。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评价

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评价其有效性,应充分考虑:

1、相关控制在评价期内是如何运行的:一般按照内部控制运行程序来分析评价其可行性。

2、实施控制的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和能力:实施控制的人员权限需要授权即可,能力必须是可以胜任的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3、相关控制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没有持续一致的运行,再好的内部控制设计也是枉然。

4、相关控制运行的方式,一般包括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根据其控制运行方式,判断运行中是否可能存在漏洞等。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指事业单位自行组织的,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一般内审部门为实施主体,评价内容主要有:内部控制的设计的合理、合法性;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适应性。与上述设计和运行评价基本雷同,这里不再赘述。负责部门或机构在完成评价工作后,应当编写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指出其缺陷,并提出整改建议。评价报告应当提交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拟采取的整改措施作出决定,并督促落实。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

根据监督与执行分离的基本原理,内部控制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一般有独立审计部门或者专职内审岗位负责实施。监督主体要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初期,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相对密集一些,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性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以及时促进内部体制体系建立和执行的改进和完善;因外部环境重大变化、单位经济活动重大调整和管理要求提高等引起内部控制体系发生重大变动,应当及时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执行情况逐步稳定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性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开展各项检查、抽查等监督检查工作。 (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

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主要由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承担,同时应当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构建严密的外部监督网络。

1、财政部门的外部监督。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2、审计部门的外部监督。各级审计部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四、内部控制常见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设计不以实现控制目标为标准

事业单位由于其一般都有主管部门管理,所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一般都有。但是,核心思想却不一定指向控制目标,这个导向存在问题。这是亟待改善的问题。这里面有认识问题,有业务水平问题,所以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编制人员的培训工作,从意识层面上,从技术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内部控制设计很好,运行却一般

很多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得近乎完美,但是执行效果偏差却很大。这是一个很大误区,以为设计好了就行了,知道运行是关键,却缺乏必要措施去主动评价内部控制的运行并监督运行。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里面其实是一个领导意识的问题或者领导力度的问题,而且,以前者为主。具体而言,单位领导必须重视,尤其是主管部门必须这样要求,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由于内部控制的建设不像预算那样容易量化,所以这里面是有一定的管理难度的。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加强外监督,借用外力施压,督促被监督部门重视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

(三)内部监督力度差

内部监督要么没有,要么力度很差。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一般情况下比较常见,没有内部监督是极端情况下才有。加强内部监督,日常工作的中监督尤为重要,而内部审计监督必须按既定监督程序,严格执行,领导重视,至少一年内审一次。

(四)内控测评方法不科学

内控测试方法有很多,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差的方法则事倍功半。很多事业单位不注意内控测评方法的科学应用,或者不重视科学的测评方法。内部控制的测试一般先按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利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判断出可能存在的设计或者运行问题。然后运用定量方法,利用统计抽样技术,科学地缩小测评范围,降低车评成本。抽样测评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前提是抽样的样本要具有典型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以样本容量要有最低量的要求,要保持有足够的谨慎原则。方法的运用上,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观察、询问、检查、再执行等各种方法用其优点,摈弃其缺点。

综上可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自20xx年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之后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仍然存在种种不足,亟待改进。只要通过事业单位主管部门重视、事业单位本单位全员重视、领导重视,并加强审计与内外部监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就能从根本上扭转。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篇3

内部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和内部控制的不断改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控制监督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评估我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质量的过程。内部监督是通过持续监控活动、个别评估或两者的结合来监控内部控制操作。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价的结合,能够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有效性。

一、持续监控活动

持续监控活动发生在我单位的业务活动中,包括单位管理活动,包括日常管理和监控活动,以及干部职工履行职责时采取的其他行动。持续监控活动嵌入单位日常的重复的业务活动之中,对业务活动实施实时的监控,能够动态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持续监控活动涉及内部控制各要素的主要方面。与个别评价相比,持续监控活动通常能及时发现问题。

二、个别评价

个别评价是从某个角度评价我单位内部控制,直接关注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个别评估的范围和频率主要取决于风险评估和持续监控程序的有效性。一般来说,应经常评估应对优先风险和降低风险最重要的内部控制。当我单位主要战略或管理变更或财务信息处理方法发生重大变化时,一般需要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此时,应注意与我单位所有重要活动相关的每个内部控制组成部分,评价范围应根据需要实现的内部控制目标确定。

个人评价通常采用自我评价的形式,即负责某一业务或职能的人员负责评价其活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的个人评价。我单位的评价和监督机构通常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其常规职责,或根据领导的要求进行内部控制评价。

当内部控制领导小组要求内部控制评估时,评估人员应了解我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各个组成部分,掌握内部控制系统的实际运行,并分析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

三、报告缺陷

对内部控制进行监控所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报告要明确报告缺陷的内容,要求不仅要报告特定的事项,更需要报告重新评价可能发生错误的内部控制。

四、内部监督作为我单位风险管理的要素之一,在风险管理中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价以及两者的结合,对风险管理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持续监控活动是实时地、动态地应对单位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个别评价是用于对单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而进行的评估活动。持续监控活动有效性越高,则越不需要个别评价。个别评价范围和频率,由领导小组根据我单位实际情况作出决定,它取决于我单位风险的重大性以及风险应对和管理风险过程中相关内部控制的重耍性。

五、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或者考虑不周等原因,设计出的内部控制不可能完美无缺;在内部控制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或由于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理解上的差异,也可能使内部控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实际运行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实施必要的监督检查,发现其不足和问题乃至于缺陷,从而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内部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和逐步完善的重要措施。我单位根据相关要求,结合自身业务活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

(一)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内部监督制度是我单位指导进行内部监督的规范,也是开展内部控制内部监督的依据。在内部监督制度中,我单位确定了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构,明确开展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等。

(二)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我单位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它实际上就是持续监控活动。日常监督应当与单位日常的业务活动相结合,整合于单位的业务活动过程之中,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专项监督是指在我单位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大致与个别评价的概念相当。我单位拟定内部控制专项监督计划,确定当期专项监督的内容和对象。对于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对于用于控制风险评价结果确认为中、高等级风险的内部控制以及关键业务的内部控制,应当优先对其进行专项监督。对于专项监督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并监督相关部门进行完善。

(三)我单位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需要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同时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所谓设计缺陷,是指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存内部控制设计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而形成的内部控制缺陷。所谓运行缺陷,是指现存设计完好的控制没有按设计意图运行,或执行者没有获得必要授权或缺乏胜任能力以有效实施控制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缺陷。按照内部控制缺陷影响整体控制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我单位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可能严重影响内部控制整体的有效性,进而导致单位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严重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情形。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低于重大缺陷,但导致单位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严重程度依然重大。除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以外的其他缺陷,则为一般缺陷。

(四)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的评价活动。我单位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前者结合各项业务活动分散进行内部监督,后者针对单位内部某一特定业务或某一特定领域或部门进行局部内部监督。由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因此还需要对内部控制整个系统整体进行评价,以论证其有效性。

(五)做好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记录和资料保管。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是我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记录和保存内部控制设计和建立的资料,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实施,也有利于未来对内部控制进一步的完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记录,反映着单位内部控制运行情况,是对我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发表内部控制评价意见的依据,也是未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资料。我单位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记录,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有关情况的记录,要妥善保存。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篇4

1.内控建设评估。

内部控制的评估,主要是检查预设目标是否达成。达成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建设,相反失效或效果未达到预期的内部控制建设。

计算利润账户。

利益不能一概而论地取代经济利益。利益的范畴有公益利益、政治利益等。

招商引资,私营企业计算经济账户,企业在这里生产,能否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没有很大的风险

国家企业计算经济会计、责任会计,如大型能源企业的选址,必须考虑政府发展的导向,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出去的战略也是承担自己责任的表现。

作为国有大型能源企业,为国家解决忧虑,在能源领域不下雨,建立能源安全体系

政府机关计算民生账户、环境账户、发展账户等,大力发展经济可以拉动国家gdp增长率,但同时需要评价环境污染、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市场容量问题等。

中石化的社会责任。

失效的内部控制建设,费用支出失控,潜在损失增加,制度管理混乱。

例如,一些民营企业为了活跃经济,允许部门经理支出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适用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监督机制,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浪费,使本来微利的企业出现赤字,本来赤字的企业雪上加霜。

企业利益驱动下的污染。

一些企业由于财产、物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物资采购制度松弛,库存采购、检查、保管、运输、支付等责任未严格分离,库存发行未按规定程序处理,未及时与会计记录核对,发行的货款也未能及时回收,多年损失、废弃、不足、积压、滞销等未处理,巨额损失隐藏在库存中,经济往来审查制度不健全等因素

过度招待。

一些企业由于财产、物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物资采购制度松弛,库存采购、检查、保管、运输、支付等责任未严格分离,库存发行未按规定程序处理,未及时与会计记录核对,发行的货款也未能及时回收,多年损失、废弃、不足、积压、滞销等未处理,巨额损失隐藏在库存中,经济往来审查制度不健全等因素

虚假的清算。

二是管理会计。

主要看政令是否畅通。一些单位的内部控制形状相似,有些制度本身不合理,不健全,有些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各行各业,制度形状相同。

一些上市公司每年提取的坏账损失和商品削减损失往往是数千万元,一次报告数亿元损失,企业经营状况变脸时发生。

有些公司信息层次失真,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和业绩需要,包装真正的业绩,在主要领导的指示下误解投资者。由于管理不当,一些单位成为犯罪的温床,经常出现违法违纪现象。例如,国有企业的业务主管部门以借用的名义从国有企业获得豪华车辆的使用权。

最近爆炸的会计挪用公款欣赏女播音员事件是人员管理的异常。

2.2.......

内控建设监管。

一是制定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人性恶的一面不仅仅是教育,更重要的是制约。

建立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水平:

第一层相互制约,建立以防为中心的日常监视防线。

第二个层次是事后监督,在会计部门的正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各单位、各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建立以"为中心的监视防线。

第三个层次是以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职审计、通报、监督审查的报告等手段,对内部各科构建有效的";调查";主要的监督防线。

以上三个";防、堵塞、调查";递进式监督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始终贯穿该功能。

二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实施情况的检查和审查。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的违反者,坚决处理,与职务升降有关。

只有结合压力和动力,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是加强内部控制行为主体。

";人";的控制。

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现场。

不管是哪的内部控制,行为主体都是人。只有上下一致,及时沟通,随时掌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才能做好内控工作。

领导者除了以身作则发挥表率的作用外,还必须做以下工作

●第一,要及时掌握内部人员的思想行为情况。行,必有其动机,着重了解赌博、炒股、做生意、与社会劣质人员交流、追求超常消费等情况,掌握有关人员犯罪的原因,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

●第二,对业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法纪政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用周围的人说周围的事,加强基础教育。

●第三,加强对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工作能力,减少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

四是接受和加强外部监督。

要确立前期不怕出问题,中期不怕阵痛,后期不怕负担的思想。

接受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协会、消费者等多维外部监督。最终,将问题分解到内部建设中,避免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中纪委网络监督渠道。

五是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系统。

让职权在阳光下运行。

习总书记在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指示的村级财务民主监督制度有效抑制了干部乱花钱、人民怨言的不良情况。

同时,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能够及时掌握运营情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形成良好的闭环,提高效力。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篇5

公司自上市以来,董事会一直严格按照中国证监会、深圳交易所的有关规定,注重改进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在浙江监管局辖区内曾率先引入符合有关条件和专业能力很强的四位独立董事;人数所占比例为公司董事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并较早设立了董事会四个专业委员会,每年能按有关规定正常开展活动;为积极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提供机制和工作平台。

报告期内,为加强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成立了以董事长聂忠海为组长的公司治理专项活动领导小组,通过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制定详细的专项工作实施计划;对照公司治理现状进行自查,形成了《公司“关于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自查报告及整改计划》,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xx年xx月xx日在巨潮资讯网上公布。同时设立并公告了专门的电话、传真和网络平台听取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2、按照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中国证监会《关于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自查事项和公司《关于内部控制体系基本规范》,已重新修订及制定了《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关于外派董事、监事的管理办法》、《关于控股(参股)公司的管理办法》、《关于内部控制体系基本规范》、《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制度》、《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实施细则》、《公司关于累积投票实施细则》、《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实施细则》,并获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3、同时,公司还在《“关于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自查报告及整改计划》中对每一项需整改的内容明确了由董事牵头的责任落实人。日前,已经制订或正在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有:《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工作规程》、《独立董事年报工作制度》、《总经理工作制度》、《公司财务预算管理》、《职务授权制度》、《危机管理、风险防范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订,将为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体系和保证正常运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4、公司一直遵循公平、公开、公允的原则,所制订的《公司关联交易的管理办法》,对关联交易的原则、关联人和关联关系、关联交易的决策程序、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等作了详尽的规定。公司每年发生的日常关联交易,严格依照公司《公司关联交易的管理办法》的规定公告,并经公司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5、公司章程中还明确规定了对外担保的基本原则、提出和审议程序、公告披露等。报告期内,公司没有除控股子公司以外的对外担保事项。公司对子公司的担保,严格遵守、履行相应的审批和授权程序。对照深交所《内部控制指引》的有关规定,公司内部严格控制、审核对外担保的事项,从未发生违反《内部控制指引》的情形。公司财务处理实行审慎原则,负责进行审计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浙江东方会计师事务所及上海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多年来均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6、公司建立了对高管以《公司高管年薪考核方案》为依据,以公司经营责任目标为主要内容的考评、激励和约束机制。相关的奖励制度从上市之初就建立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实施至今。报告期内,公司四届二次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公司高管年薪考核方案》(20xx年修订),在该方案中修订了具体考核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公司高管人员的责权、薪酬之间的约束机制。

7、四届二次董事会表决通过了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健全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议案,主要内容有:

(1)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并向董事会汇报工作;

(2)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指导下具体开展工作;

(3)公司内部审计机构隶属部门暂挂董事会办公室,待基本条件成熟时设立为独立的部门;

(4)公司内部审计机构配置一名负责人,职级建议为公司处级。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不低于三名,在20xx年底前基本到位;

(5)公司监事会在公司内审功能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以及执行《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公司内部审计实施细则》的情况实行有效的监督。

8、20xx年xx月xx日浙江证监局监管处有关领导来公司就“公司治理专项活动”进行了现场回访检查,对公司进一步深化公司治理提出了意见及要求。浙证监上市字的文件中对我公司自上市以来,在公司治理结构、三会决策制度、内控制度、会计核算、信息披露方面作了充分的肯定,但同时指出:公司应进一步完善内审部门的人员构成和职能,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的作用。

目前,公司高管层已按照监管部门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健全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意见和要求基本落实了整改,20xx年一季度末已按有关规定成立了隶属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基本具备开展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公司内部控制的监察的职能。

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自我评价:

1、公司已基本建立了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基本能够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基本能够确保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公平,基本能够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

2、公司建立的风险控制系统基本健全且行之有效,基本能够保证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

3、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审计制度),基本能够实现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保护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的目标。

对照深交所《内部控制指引》的有关规定,公司内部控制工作基本符合中国证监会、深交所的相关要求。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篇6

一、引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国家职能得以实现的重要职能部门,关系国计民生。事业单位非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他们的宗旨是提高服务效率,服务于广大民众。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这是其职能得以实现的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说,搞好内部控制,能够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实施内部规范,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减少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和余地,用制度来限制权力的滥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类型众多,业务活动纷繁复杂。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可以分为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比如单位发生的资金收支业务或涉及到公共经济资源在单位内部的运转,属于单位自身的经济活动,而公安机关的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活动、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医疗、疗养机构的医疗活动等则是单位的专业业务活动,相对而言属于单位的非经济活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事务的监管者,同时也是公共资源的使用者,所以不论何种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其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公共资金,都需要对其自身所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因此,经济活动是行政事业单位共有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是确保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完善并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本文分别对二者加以阐述。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

对内部控制进行实施效果的评价,一般遵循下列原则:

全面性原则:应当包含设计和运行,对实现各个控制目标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综合评价的评价。

重要性原则:以风险为导向,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需要评价的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客观性原则:应结合事业单位所处行业环境、地域、业务特点等实际,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内控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适应性原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具体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内容包括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三个层次。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评价,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须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一般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主要关注一下要素:

1、相关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有助于事业单位提高经营或者办事效率和效果,实现其发展战略。

任何事业单位都有其发展规划,那么,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服务于其发展规划,为发展规划的实现保驾护航。反之,不利于其发展规划的内部控制设计就不具有有效性。

2、相关控制的设计是否能够保证单位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为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划定的高压线,碰触不得。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能够保证单位遵循法律法规或者规避掉法律风险。

3、是否为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重大错报而设计了相应的控制。

财务报告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最终产品,财务报告必须真实、准确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以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重大错报为目的而进行控制,这是毋容置疑的。

4、是否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和完整而设计了相应的控制。

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是事业单位最基本的要求。内部控制设计的内部控制,应以达到这个目的或给予合理保证为目的。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评价

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评价其有效性,应充分考虑:

1、相关控制在评价期内是如何运行的:一般按照内部控制运行程序来分析评价其可行性。

2、实施控制的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和能力:实施控制的人员权限需要授权即可,能力必须是可以胜任的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3、相关控制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没有持续一致的运行,再好的内部控制设计也是枉然。

4、相关控制运行的方式,一般包括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根据其控制运行方式,判断运行中是否可能存在漏洞等。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指事业单位自行组织的,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一般内审部门为实施主体,评价内容主要有:内部控制的设计的合理、合法性;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适应性。与上述设计和运行评价基本雷同,这里不再赘述。负责部门或机构在完成评价工作后,应当编写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指出其缺陷,并提出整改建议。评价报告应当提交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拟采取的整改措施作出决定,并督促落实。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

根据监督与执行分离的基本原理,内部控制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一般有独立审计部门或者专职内审岗位负责实施。监督主体要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初期,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相对密集一些,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性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以及时促进内部体制体系建立和执行的改进和完善;因外部环境重大变化、单位经济活动重大调整和管理要求提高等引起内部控制体系发生重大变动,应当及时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执行情况逐步稳定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性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开展各项检查、抽查等监督检查工作。 (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

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主要由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承担,同时应当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构建严密的外部监督网络。

1、财政部门的外部监督。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2、审计部门的外部监督。各级审计部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四、内部控制常见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设计不以实现控制目标为标准

事业单位由于其一般都有主管部门管理,所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一般都有。但是,核心思想却不一定指向控制目标,这个导向存在问题。这是亟待改善的问题。这里面有认识问题,有业务水平问题,所以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编制人员的培训工作,从意识层面上,从技术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内部控制设计很好,运行却一般

很多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得近乎完美,但是执行效果偏差却很大。这是一个很大误区,以为设计好了就行了,知道运行是关键,却缺乏必要措施去主动评价内部控制的运行并监督运行。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里面其实是一个领导意识的问题或者领导力度的问题,而且,以前者为主。具体而言,单位领导必须重视,尤其是主管部门必须这样要求,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由于内部控制的建设不像预算那样容易量化,所以这里面是有一定的管理难度的。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加强外监督,借用外力施压,督促被监督部门重视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

(三)内部监督力度差

内部监督要么没有,要么力度很差。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一般情况下比较常见,没有内部监督是极端情况下才有。加强内部监督,日常工作的中监督尤为重要,而内部审计监督必须按既定监督程序,严格执行,领导重视,至少一年内审一次。

(四)内控测评方法不科学

内控测试方法有很多,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差的方法则事倍功半。很多事业单位不注意内控测评方法的科学应用,或者不重视科学的测评方法。内部控制的测试一般先按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利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判断出可能存在的设计或者运行问题。然后运用定量方法,利用统计抽样技术,科学地缩小测评范围,降低车评成本。抽样测评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前提是抽样的样本要具有典型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以样本容量要有最低量的要求,要保持有足够的谨慎原则。方法的运用上,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观察、询问、检查、再执行等各种方法用其优点,摈弃其缺点。

综上可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自20xx年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之后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仍然存在种种不足,亟待改进。只要通过事业单位主管部门重视、事业单位本单位全员重视、领导重视,并加强审计与内外部监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就能从根本上扭转。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篇7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的防火墙,对企业如此,对行政事业单位也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财政部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已自20xx年xx月xx日起施行。各级事业单位参照该规范,已经建立或完善了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本文仅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效果评价与监督的角度,阐述内部控制的几个关键节点,以期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

一、引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国家职能得以实现的重要职能部门,关系国计民生。事业单位非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他们的宗旨是提高服务效率,服务于广大民众。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这是其职能得以实现的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说,搞好内部控制,能够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实施内部规范,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减少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和余地,用制度来限制权力的滥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类型众多,业务活动纷繁复杂。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可以分为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比如单位发生的资金收支业务或涉及到公共经济资源在单位内部的运转,属于单位自身的经济活动,而公安机关的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活动、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医疗、疗养机构的医疗活动等则是单位的专业业务活动,相对而言属于单位的非经济活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事务的监管者,同时也是公共资源的使用者,所以不论何种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其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公共资金,都需要对其自身所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因此,经济活动是行政事业单位共有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是确保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完善并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本文分别对二者加以阐述。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

对内部控制进行实施效果的评价,一般遵循下列原则:

全面性原则:应当包含设计和运行,对实现各个控制目标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综合评价的评价。

重要性原则:以风险为导向,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需要评价的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客观性原则:应结合事业单位所处行业环境、地域、业务特点等实际,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内控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适应性原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具体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内容包括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三个层次。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评价,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须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一般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主要关注一下要素:

1、相关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有助于事业单位提高经营或者办事效率和效果,实现其发展战略。

任何事业单位都有其发展规划,那么,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服务于其发展规划,为发展规划的实现保驾护航。反之,不利于其发展规划的内部控制设计就不具有有效性。

2、相关控制的设计是否能够保证单位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为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划定的高压线,碰触不得。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能够保证单位遵循法律法规或者规避掉法律风险。

3、是否为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重大错报而设计了相应的控制。

财务报告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最终产品,财务报告必须真实、准确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以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重大错报为目的而进行控制,这是毋容置疑的。

4、是否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和完整而设计了相应的控制。

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是事业单位最基本的要求。内部控制设计的内部控制,应以达到这个目的或给予合理保证为目的。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评价

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评价其有效性,应充分考虑:

1、相关控制在评价期内是如何运行的:一般按照内部控制运行程序来分析评价其可行性。

2、实施控制的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和能力:实施控制的人员权限需要授权即可,能力必须是可以胜任的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3、相关控制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没有持续一致的运行,再好的内部控制设计也是枉然。

4、相关控制运行的方式,一般包括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根据其控制运行方式,判断运行中是否可能存在漏洞等。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指事业单位自行组织的,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一般内审部门为实施主体,评价内容主要有:内部控制的设计的合理、合法性;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适应性。与上述设计和运行评价基本雷同,这里不再赘述。负责部门或机构在完成评价工作后,应当编写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指出其缺陷,并提出整改建议。评价报告应当提交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拟采取的整改措施作出决定,并督促落实。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

根据监督与执行分离的基本原理,内部控制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一般有独立审计部门或者专职内审岗位负责实施。监督主体要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初期,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相对密集一些,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性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以及时促进内部体制体系建立和执行的改进和完善;因外部环境重大变化、单位经济活动重大调整和管理要求提高等引起内部控制体系发生重大变动,应当及时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执行情况逐步稳定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性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开展各项检查、抽查等监督检查工作。 (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

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主要由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承担,同时应当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构建严密的外部监督网络。

1、财政部门的外部监督。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2、审计部门的外部监督。各级审计部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四、内部控制常见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设计不以实现控制目标为标准

事业单位由于其一般都有主管部门管理,所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一般都有。但是,核心思想却不一定指向控制目标,这个导向存在问题。这是亟待改善的问题。这里面有认识问题,有业务水平问题,所以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编制人员的培训工作,从意识层面上,从技术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内部控制设计很好,运行却一般

很多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得近乎完美,但是执行效果偏差却很大。这是一个很大误区,以为设计好了就行了,知道运行是关键,却缺乏必要措施去主动评价内部控制的运行并监督运行。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里面其实是一个领导意识的问题或者领导力度的问题,而且,以前者为主。具体而言,单位领导必须重视,尤其是主管部门必须这样要求,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由于内部控制的建设不像预算那样容易量化,所以这里面是有一定的管理难度的。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加强外监督,借用外力施压,督促被监督部门重视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

(三)内部监督力度差

内部监督要么没有,要么力度很差。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一般情况下比较常见,没有内部监督是极端情况下才有。加强内部监督,日常工作的中监督尤为重要,而内部审计监督必须按既定监督程序,严格执行,领导重视,至少一年内审一次。

(四)内控测评方法不科学

内控测试方法有很多,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差的方法则事倍功半。很多事业单位不注意内控测评方法的科学应用,或者不重视科学的测评方法。内部控制的测试一般先按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利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判断出可能存在的设计或者运行问题。然后运用定量方法,利用统计抽样技术,科学地缩小测评范围,降低车评成本。抽样测评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前提是抽样的样本要具有典型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以样本容量要有最低量的要求,要保持有足够的谨慎原则。方法的运用上,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观察、询问、检查、再执行等各种方法用其优点,摈弃其缺点。

综上可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自20xx年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之后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仍然存在种种不足,亟待改进。只要通过事业单位主管部门重视、事业单位本单位全员重视、领导重视,并加强审计与内外部监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就能从根本上扭转。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疗养院)

参考文献:

[1]观察家.农村改革发展新起点.红旗出版社.20xx.11

[2]薛彩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红旗出版社.20xx.15

[3]张富良.洪向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xx.1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篇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西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促进学校内部控制不断完善并有效实施,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等有关规章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学校对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并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第三条内控评价工作由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负责组织。学校认为必要时,可以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实施内部控制初步评价。

第四条内部控制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评价应当关注内部控制的建立是否覆盖学校及所属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所有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各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和相关工作任务。

(二)重要性。评价应当以风险为导向,突出重点,关注影响控制目标的高风险领域、重要业务部门、重大业务事项、关键控制环节和风险点。

(三)客观性。评价应当准确揭示学校主要经济活动、重大业务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与执行的有效性。

(四)适应性。评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学校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五条学校成立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的内部控制评价监督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开展内部评价与监督,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纪委、监察处、审计处、校长办公室、财务处、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科研处、基建处、后勤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图书馆、资产经营公司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其主要职责:

(一)审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计划、方案;

(二)组织成立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

(三)审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整改方案;

(四)其他与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管理有关的工作。

第六条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负责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指导,主要职责:

(一)组织拟定内部控制评价相关制度;

(二)组织编制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案;

(三)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四)监督内部控制缺陷整改落实情况;

(五)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学校相关部门或单位(以下简称“单位”)是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执行机构,在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的组织下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主要职责:

(一)根据监督评价工作方案和相关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开展本单位内部控制自查、自评工作;

(二)根据业务内部控制自查结果梳理内部控制缺陷;

(三)参与学校内部控制评价缺陷的认定;

(四)针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制定整改计划;

(五)落实整改计划,并及时向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报送整改情况报告;

(六)其他和本单位内部控制及其评价相关的工作。

第二章内部控制评价监督内容

第八条内部控制评价包括单位层面内部控制评价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评价时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阶段进行。

第九条单位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侧重对单位控制环境的评价,应全面考虑学校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关注主要经济活动及其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重点内容包括: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关键岗位与人员、会计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部管理情况。

第十条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侧重对单位经济活动业务层面控制的评价。重点内容包括:预决算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合同管理、采购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科研项目管理、财政专项项目管理、经济活动信息化管理、其他附属单位管理等方面的内部管理情况。

第三章内部控制评价监督程序及方法

第十一条评价工作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汇总评价结果、编制评价报告阶段,报告反馈和跟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制定评价监督工作方案。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或第三方中介机构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分析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业务事项,确定评价方法,拟定评价工作方案,经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评价监督工作方案应当明确评价范围、工作任务、人员组织、进度安排和费用预算等相关内容。评价工作方案既可以全面评价为主,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重点评价。

2.组成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在领导小组领导下,承担内部控制评价监督具体工作。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成员由纪委、监察处、审计处工作人员组成,组成人员应具备独立性、相关业务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注重吸收熟悉学校内部相关部门情况、参与日常监控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成员对本部门的内控评价工作应当实行回避。学校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初步评价。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在中介机构初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特点进行最终评价。内部控制评价初步工作由社会中介机构承担的,相关费用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二)实施阶段

1.了解被评价单位(业务)基本情况。充分沟通相关文化和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及职责、领导层成员构成及分工等基本情况。

2.确定检查评价范围和重点。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根据掌握的情况进一步确定评价范围、评价重点和抽样数量,并结合评价人员的专业背景进行合理分工。

3.开展现场检查测试。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根据评价人员分工,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现场检查测试,按要求填写工作底稿、记录相关测试结果,并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

(三)汇总评价结果、编制评价报告阶段

1.实施阶段结束后,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就发现的相关问题编写单独的评价工作底稿,并进行交叉复核签字,由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组长审核签字确认后征求被评价单位意见,被评价单位在规定时间(10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超过时间不反馈意见的视为无意见。

2.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组长在相关评价工作底稿的基础上编写评价报告初稿,提交纪检、监察、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审定后,报领导小组审批,出具正式评价报告。

(四)报告反馈和跟踪阶段

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报告提交领导小组组长,并报送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中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整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要跟踪其整改落实情况;对因内部控制缺陷给学校造成损失或负面影响的,学校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二条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在对被评价单位进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个别访谈、实地观察、证据检查、重新执行、穿行测试等方法,充分收集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材料。

第十三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当形成工作底稿,详细记录执行评价工作的内容,包括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评价和测试方法、主要风险点、采取的控制措施、有关证据资料以及认定结果等。

第十四条内部控制评价完成后,应将被评价单位的评价资料整理后,并按顺序装订归档。内部控制评价的有关文件资料、工作底稿、证明材料等应当妥善保管,及时归档。

第四章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第十五条内部控制评价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干部考核体系,将评价结果与考核挂钩。

第十六条对外部监督部门审计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风险和提出的整改意见建议,相关单位要积极进行整改落实。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之日起施行,由监察处负责解释。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篇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主体。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工作由单位负责人负责组织,应设置专门机构或人员具体承担本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监督工作,定期对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与监督,并形成单位书面报告,上报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

第二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每年一次,如需专项评价根据需要随时进行。

第三条内部控制监督工作分为实时监督、专项监控和内部审计监督三种方式,应视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第四条内部控制评价与内部控制监督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分离又密切联系的。内部控制监督是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评价基础信息的重要来源;内部控制评价除了对监督发现的问题进行打分、分析,得出评价结论以外,还会以其他方式获得评价需要的基础信息。

第五条单位所有涉及经济业务的部门和岗位应根据管理需要对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工作给予积极配合。

第六条单位应当积极配合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或审计部门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并根据财政检查意见、建议或审计处理意见、建议做好整改工作。

第二章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主要内容。

第七条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程序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评价时应重点关注:

(一)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合法性,即内部控制设计过程中,是否做到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二)内部控制设计的全面性,即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覆盖了所有关键业务、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是否对单位内部相关部门和人员都具有约束力;

(三)内部控制设计的适应性,即内部控制设计是否与单位所处环境、运行特点、复杂程度以及风险管理要求相匹配。

第八条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是指在内部控制设计有效的前提下,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地执行,从而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评价时应重点关注:

(一)相关控制在评价期内是如何运行的;

(二)相关控制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

(三)实施控制的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和能力。

第三章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方法

第九条在设计有效性评价与监督阶段,通常使用文字表述法、调查问卷法和流程图法,在运行有效性评价与监督阶段,通常使用证据检查法、穿行试验法和实地观察法等。评价工作组应视评价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第四章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程序。

第十条制定评价监督工作方案。方案起草人员首先应当分析单位管理过程中的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业务事项,选择合适的检查评价方法,制定评价或监督工作方案,经单位决策部门讨论通过后实施。

第十一条实施现场监督检查。评价或监督工作组根据工作方案和评价与监督人员分工,运用相应的评价与监督检查方法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现场检查测试,填写工作底稿、记录测试结果,并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

第十二条汇总评价结果。评价与监督工作组汇总检查人员的工作底稿,初步认定内部控制缺陷,形成现场评价或检查表。

第十三条提出整改建议。对于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评价与监督工作组应当充分分析原因,对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逐一提出整改建议。

第十四条编制评价与监督报告。工作组应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形成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或监督检查)报告》,报单位决策部门审议(按照内部控制工作管理规定,如需上

报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审批的,还应上报审批)。相关部门对报告中阐述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项整改,并按规定限期上报整改报告。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制度由评价与监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制度由印发之日起施行。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篇1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主体。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工作由单位负责人负责组织,应设置专门机构或人员具体承担本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监督工作,定期对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与监督,并形成单位书面报告,上报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

第二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每年一次,如需专项评价根据需要随时进行。

第三条内部控制监督工作分为实时监督、专项监控和内部审计监督三种方式,应视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第四条内部控制评价与内部控制监督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分离又密切联系的。内部控制监督是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评价基础信息的重要来源;内部控制评价除了对监督发现的问题进行打分、分析,得出评价结论以外,还会以其他方式获得评价需要的基础信息。

第五条单位所有涉及经济业务的部门和岗位应根据管理需要对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工作给予积极配合。

第六条单位应当积极配合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或审计部门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并根据财政检查意见、建议或审计处理意见、建议做好整改工作。

第二章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主要内容。

第七条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程序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评价时应重点关注:

(一)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合法性,即内部控制设计过程中,是否做到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二)内部控制设计的全面性,即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覆盖了所有关键业务、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是否对单位内部相关部门和人员都具有约束力;

(三)内部控制设计的适应性,即内部控制设计是否与单位所处环境、运行特点、复杂程度以及风险管理要求相匹配。

第八条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是指在内部控制设计有效的前提下,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地执行,从而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评价时应重点关注:

(一)相关控制在评价期内是如何运行的;

(二)相关控制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

(三)实施控制的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和能力。

第三章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方法

第九条在设计有效性评价与监督阶段,通常使用文字表述法、调查问卷法和流程图法,在运行有效性评价与监督阶段,通常使用证据检查法、穿行试验法和实地观察法等。评价工作组应视评价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第四章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程序。

第十条制定评价监督工作方案。方案起草人员首先应当分析单位管理过程中的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业务事项,选择合适的检查评价方法,制定评价或监督工作方案,经单位决策部门讨论通过后实施。

第十一条实施现场监督检查。评价或监督工作组根据工作方案和评价与监督人员分工,运用相应的评价与监督检查方法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现场检查测试,填写工作底稿、记录测试结果,并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

第十二条汇总评价结果。评价与监督工作组汇总检查人员的工作底稿,初步认定内部控制缺陷,形成现场评价或检查表。

第十三条提出整改建议。对于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评价与监督工作组应当充分分析原因,对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逐一提出整改建议。

第十四条编制评价与监督报告。工作组应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形成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或监督检查)报告》,报单位决策部门审议(按照内部控制工作管理规定,如需上

报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审批的,还应上报审批)。相关部门对报告中阐述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项整改,并按规定限期上报整改报告。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制度由评价与监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制度由印发之日起施行。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篇11

(一)转变观念,走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内部审计毕竟是企业的内部事务,企业内部的事务终究要靠企业自身来解决。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更大作用,必须要有企业管理当局的积极呼应。只有企业领导尤其是最高决策层的领导转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才会对内部审计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因此,企业的各级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举措;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所从事的是总经理或总裁想做而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内部审计不是企业的第二纪委,而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参谋或顾问。

(二)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及地位。独立性则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灵魂,其表现为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表现为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形式上是受资本所有者委托而不受企业内部其他组织机构的束缚;实质上的独立表现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执行业务时除受资本所有者的委托事项及相关规章约束外,不受其他事项的干扰。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及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制衡关系等因素,最终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程度。国外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内审机构直接隶属董事会或总经理。董事会作为企业的最高经营决策机构,拥有最高的权威。总经理作为企业决策执行系统的最高领导,也拥有非常高的权威。实践证明,在董事会或总经理领导下设立内审机构,有利于保持内审机构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从而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对改进内部控制相当关键。企业应该结合本单位的规模、生产经营特点等因素,建立相应的内审机构,内审机构应是独立于财务部、人事部的一个独立部门,它应直接对企业管理当局负责,如有必要,遇有重大的内部审计事项或企业内部发生重大的违规、违法事件时,还可直接向股东大会及其常设机构董事会报告。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中,内审部门应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以保证内部审计报告能引起企业管理当局的足够重视。针对内审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处置建议,应及时予以研究并给予反馈,这样才能保证在科学、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下,最大力度地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三)以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随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变化,由“控制”转向“风险”。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观念下,年度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依据风险管理原则改变审核过程。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将大部分精力用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和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审计尚未得到广泛的开展。因此,要顺应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推动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发展。从强调确认和测试控制完整性,逐步转向强调确认和测试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审计建议应不再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而应该是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

(四)内部审计要建立全程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一线,建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内控制度,重要业务最好采用双签制,所有业务均要经过复核,禁止一个人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会计部分常规性核算的基础上,内审部门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内控措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对于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内部考核的力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就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由内审部门结合财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来具体执行内部检查工作。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对执行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果断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迁挂钩。只有做到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经济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普遍增大,内部审计在规避企业风险、提高运营效益和减少消耗等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强,这要求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了解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在新形势下,内审人员只有具备多种专业技能才能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其次,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应当经常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学习财经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以及内部文件,不断加强内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其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篇12

公司自上市以来,董事会一直严格按照中国证监会、深圳交易所的有关规定,注重改进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在浙江监管局辖区内曾率先引入符合有关条件和专业能力很强的四位独立董事;人数所占比例为公司董事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并较早设立了董事会四个专业委员会,每年能按有关规定正常开展活动;为积极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提供机制和工作平台。

报告期内,为加强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成立了以董事长聂忠海为组长的公司治理专项活动领导小组,通过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制定详细的专项工作实施计划;对照公司治理现状进行自查,形成了《公司“关于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自查报告及整改计划》,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xx年xx月xx日在巨潮资讯网上公布。同时设立并公告了专门的电话、传真和网络平台听取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2、按照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中国证监会《关于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自查事项和公司《关于内部控制体系基本规范》,已重新修订及制定了《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关于外派董事、监事的管理办法》、《关于控股(参股)公司的管理办法》、《关于内部控制体系基本规范》、《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制度》、《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实施细则》、《公司关于累积投票实施细则》、《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实施细则》,并获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3、同时,公司还在《“关于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自查报告及整改计划》中对每一项需整改的内容明确了由董事牵头的责任落实人。日前,已经制订或正在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有:《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工作规程》、《独立董事年报工作制度》、《总经理工作制度》、《公司财务预算管理》、《职务授权制度》、《危机管理、风险防范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订,将为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体系和保证正常运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4、公司一直遵循公平、公开、公允的原则,所制订的《公司关联交易的管理办法》,对关联交易的原则、关联人和关联关系、关联交易的决策程序、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等作了详尽的规定。公司每年发生的日常关联交易,严格依照公司《公司关联交易的管理办法》的规定公告,并经公司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5、公司章程中还明确规定了对外担保的基本原则、提出和审议程序、公告披露等。报告期内,公司没有除控股子公司以外的对外担保事项。公司对子公司的担保,严格遵守、履行相应的审批和授权程序。对照深交所《内部控制指引》的有关规定,公司内部严格控制、审核对外担保的事项,从未发生违反《内部控制指引》的情形。公司财务处理实行审慎原则,负责进行审计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浙江东方会计师事务所及上海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多年来均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6、公司建立了对高管以《公司高管年薪考核方案》为依据,以公司经营责任目标为主要内容的考评、激励和约束机制。相关的奖励制度从上市之初就建立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实施至今。报告期内,公司四届二次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公司高管年薪考核方案》(20xx年修订),在该方案中修订了具体考核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公司高管人员的责权、薪酬之间的约束机制。

7、四届二次董事会表决通过了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健全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议案,主要内容有:

(1)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并向董事会汇报工作;

(2)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指导下具体开展工作;

(3)公司内部审计机构隶属部门暂挂董事会办公室,待基本条件成熟时设立为独立的部门;

(4)公司内部审计机构配置一名负责人,职级建议为公司处级。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不低于三名,在20xx年底前基本到位;

(5)公司监事会在公司内审功能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以及执行《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公司内部审计实施细则》的情况实行有效的监督。

8、20xx年xx月xx日浙江证监局监管处有关领导来公司就“公司治理专项活动”进行了现场回访检查,对公司进一步深化公司治理提出了意见及要求。浙证监上市字的文件中对我公司自上市以来,在公司治理结构、三会决策制度、内控制度、会计核算、信息披露方面作了充分的肯定,但同时指出:公司应进一步完善内审部门的人员构成和职能,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的作用。

目前,公司高管层已按照监管部门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健全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意见和要求基本落实了整改,20xx年一季度末已按有关规定成立了隶属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基本具备开展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公司内部控制的监察的职能。

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自我评价:

1、公司已基本建立了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基本能够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基本能够确保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公平,基本能够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

2、公司建立的风险控制系统基本健全且行之有效,基本能够保证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

3、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审计制度),基本能够实现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保护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的目标。

对照深交所《内部控制指引》的有关规定,公司内部控制工作基本符合中国证监会、深交所的相关要求。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篇13

根据《内控规范》要求,指定专门小组对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实施评价和监督。

一、评价与监督范围

根据《内控规范》规定,内部评价监督的范围是经济业务科室;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并出具自我评价报告。

二、评价与监督目标

评价与监督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促进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内控的功能、促进内控目标实现。

三、职责分工

分管领导:

1、全面落实和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规定,检查相关科室制定、实施和完善风险评估和内控制度的情况。

2、审议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3、审阅和批准单位年度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案。

4、审议和认定经内部评价发现的重大缺陷,以及提交的应对解决方案。

5、审议和批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办公室:

1、拟定年度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计划方案;

2、组织并实施开展年度内控评价工作,编制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汇总表;

3、对涉及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执行工作回避。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篇14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只有建立、健全并执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获得持续稳定地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

1、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广义地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2、内部控制的目标

一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以及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在于有助于管理者实现企业经营方针和目标。

二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是保证单位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良好的内部控制虽然能够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3、监督评价的目标

如何实现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需要通过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来完成。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改进措施并监督整改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检查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检查评价,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通过开展内部监督评价工作,提高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持续优化和完善,提升企业市场形象和公众认可度。

二、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监督评价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企业大部分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监督缺失,难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内部监督无效,难以客观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监督运行不力,难以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人力资源开发不力,员工素质无法满足内部监督评价的需要;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绩效考核制度不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监督评价过程应该达到:第一,监督评价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不留下控制死角,也就是说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应纳入内部控制范围。第二,事权划分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作为一种制度要能真正成为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操作方便。第三,监督评价的程序规范,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控制,防患于未然。第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而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究起原因,可能检查与评价工作流程设计不合理或控制不当,导致对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评价不恰当;可能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评价工作存在随意性;可能年度财务决算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外披露的信息失当而受到外部监管机构的处罚。

为此,需要根据财政部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规范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工作,确保检查评价工作按规定程序和适当授权进行,实现预期目标;确保检查评价工作的方法和标准一致,减少检查评价工作的随意性;确保企业在年度财务决算中恰当披露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促进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改进、完善和严格执行。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检查评价的主要措施

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完善内控组织结构。

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相应成立和确定检查评价领导小组和工作组。

2、优化调整管理模式,符合内控发展战略。

企业针对管理体制、机制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实施改进,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全面预算、业绩管理等机制和流程来战略规划、细化内控制度;各业务板块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总结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和方式方法,按照业务板块编制投资计划、生产经营计划、项目规划、市场营销计划、科研开发规划、安全环保计划、节能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信息系统规划等,指导企业的经营运作,形成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为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优化内控评价体系,实行整体的动态监控。

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准确评价会增强企业监督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内控办公室评价企业时还可将财务、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中介机构在本年度开展的财务稽核、财务(决算)审计中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所进行的检查评价结果纳入评价范围。

整合内外部资源,借助中介机构和外部专家的力量,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进行资料收集,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监督评估和分析,形成企业自我评价、企业外部评价的一个体系,并按企业自我评价得分权重40%、企业外部评价得分(如上级主管部门或两三家有评价得分则取平均得分)权重60%计算,得出新的综合得分和评价结果,为充分履行职责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和最妥当评价。

每年整体修订完善内控制度,实现动态调整与评估,评估过程中尤其对企业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进行系统化分析、对核心能力进行动态分析,形成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和制衡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内控工作风险。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篇1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主体。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工作由单位负责人负责组织,应设置专门机构或人员具体承担本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监督工作,定期对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与监督,并形成单位书面报告,上报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

第二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每年一次,如需专项评价根据需要随时进行。

第三条内部控制监督工作分为实时监督、专项监控和内部审计监督三种方式,应视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第四条内部控制评价与内部控制监督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分离又密切联系的。内部控制监督是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评价基础信息的重要来源;内部控制评价除了对监督发现的问题进行打分、分析,得出评价结论以外,还会以其他方式获得评价需要的基础信息。

第五条单位所有涉及经济业务的部门和岗位应根据管理需要对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工作给予积极配合。

第六条单位应当积极配合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或审计部门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并根据财政检查意见、建议或审计处理意见、建议做好整改工作。

第二章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主要内容。

第七条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程序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评价时应重点关注:

(一)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合法性,即内部控制设计过程中,是否做到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二)内部控制设计的全面性,即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覆盖了所有关键业务、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是否对单位内部相关部门和人员都具有约束力;

(三)内部控制设计的适应性,即内部控制设计是否与单位所处环境、运行特点、复杂程度以及风险管理要求相匹配。

第八条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是指在内部控制设计有效的前提下,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地执行,从而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评价时应重点关注:

(一)相关控制在评价期内是如何运行的;

(二)相关控制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

(三)实施控制的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和能力。

第三章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方法

第九条在设计有效性评价与监督阶段,通常使用文字表述法、调查问卷法和流程图法,在运行有效性评价与监督阶段,通常使用证据检查法、穿行试验法和实地观察法等。评价工作组应视评价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第四章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程序。

第十条制定评价监督工作方案。方案起草人员首先应当分析单位管理过程中的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业务事项,选择合适的检查评价方法,制定评价或监督工作方案,经单位决策部门讨论通过后实施。

第十一条实施现场监督检查。评价或监督工作组根据工作方案和评价与监督人员分工,运用相应的评价与监督检查方法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现场检查测试,填写工作底稿、记录测试结果,并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

第十二条汇总评价结果。评价与监督工作组汇总检查人员的工作底稿,初步认定内部控制缺陷,形成现场评价或检查表。

第十三条提出整改建议。对于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评价与监督工作组应当充分分析原因,对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逐一提出整改建议。

第十四条编制评价与监督报告。工作组应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形成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或监督检查)报告》,报单位决策部门审议(按照内部控制工作管理规定,如需上

报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审批的,还应上报审批)。相关部门对报告中阐述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项整改,并按规定限期上报整改报告。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制度由评价与监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制度由印发之日起施行。

与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情况部门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情况15篇相关范文:
关于做好"五一"黄金周期间安全工作的情况报告 关于赴安徽等地考察社区党建工作情况的报告 固定资产投资及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情况汇报 小学新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教育局创先争优活动进展情况汇报 县区新冠疫苗接种情况汇报范文2篇2021最新 贯彻实施《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情况的报告 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报告 林业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管理局学习贯彻《准则》和《条例》情况汇报

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开通VIP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情况部门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情况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