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开题报告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开始做毕业设计了,而我们做毕业设计之前指导老师都会要求先写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开题报告1一、课题研究
(一)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自主识字、独立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xx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xx年3月——20xx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图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xx年5月——20xx年3月
第一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高潮。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xx年8月——20xx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xx年8月——20xx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xx年8月——20xx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xx年3月——20xx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通过参加各项考级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自觉阅读、自愿背诵和快乐写作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争取在二年级末识字量达到平均2800字以上,小学学习生活结束时平均阅读量超过300万字,背诵积累的名家名篇、古诗文平均超过200篇,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2、在全校掀起多识字,多读书,多积累的语文学习热潮,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形成学校语文教学的特色,从而促进其他学科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语文开题报告2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强调了语文的生活化和积累的重要性,而课外的“大语文”则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迁移,只有通过有序的,科学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才能把生活当做语文,处处有语文,有章可循,有法可学,有知可用。那么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区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已全面展开,并且在逐步深入,区教研室中学语文组特别注重全区语文教师的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各种各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全区语文教师在百忙中严格要求自己,挤时间,找时间,苦练基本功。教研室首先从“课堂教学”做为突破口,通过“公开课”、“特色课” 、“研讨课” 、“说课” 、“优质课”等形式,不断锻炼语文老师的课堂能力,使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受益非浅。但是关于语文课堂艺术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都还比较零散,没有系统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死搬硬套,邯郸学步而不得其要领。如何把语文课堂艺术系统化,具体化,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灵活机智的艺术的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遨游成为了我们迫切要研究的课题,这就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基于此咱现状,我区开展了“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的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艺术,否则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那么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不知所措。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个性的个体,面对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问题的课堂,为了掌握和调控课堂,语文教师往往小心翼翼的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不敢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怕出现自己无法调控甚至无法收拾的局面。于是便想方设法在“新理念”下依然独霸课堂,牢牢地控制课堂,让学生在自己预设的套子中钻来钻去,而少了一份课堂思想碰撞的精彩。课堂艺术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感受,主动去体验,而教师则要艺术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全面而有深度的形成智力挑战,挑战学生的思维假定,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课堂艺术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新课标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研究。通过课题形式进行探究,一定会使理论体系更具体,更明确、更易于运用和操作。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学生有时并不是不喜欢语文,更是不喜欢语文课,语文课被我们的语文教师给上的索然无味了。课堂艺术则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艺术性的让学生在课堂兴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阅读,去创造。课堂的艺术从各个环节艺术性地激发学生兴趣,处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和入手,巧妙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动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治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三)、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质量,传统教学的模式是固定化的,单一而单调的。课堂教学艺术则要打造精品课堂,要求教者潜心研究教材,先学后教,先体验再传授,这样便于教者能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和接受的程度,并且推敲各个教学环节进而选择和优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精彩异呈。
(四)、有利于教师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主题,也是教师课堂的永远追求,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便也永无止境。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语言,灵活自己的思维,以充满激情而又流畅的语言去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博学多知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灵活机智去调控课堂,所以唯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广泛探讨的课题,对它的本质认识有众多见解: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是娴熟的教学技术,有的人认为教学 艺术的本质在于规律性与个性的统一,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首先是爱的艺术、鼓励的艺术、影响人的艺术,有 的人认为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等特点,有的人认为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是“活、情、疑、趣 、变”。(钱威《关于“教学艺术”的争鸣》)但无论怎样众说纷纭,课堂教学艺术归结为一点就是“乐教乐学”。它的艺术性就是因文、因人、因时而异 ,不拘一格,善于应变。
著名教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用对话、体温、暗示、诘难、归纳等方法,激发学生思维,以使之主动寻求答案,即称之为“产婆术”,乃是一种高超的艺术。他的方法主要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所感兴趣的问题。他在与别人谈话中,装着自己什么也不懂,向别人请教,让人家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第二步是产婆术。这一步的作用是,在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认原有的基础上,引导他走上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
现在我国在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上已有一定成果。20xx年,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深圳辅导学院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刘显国主编了《课堂教学艺术丛书》,他从教师的备课艺术、开讲艺术、板书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艺术、来年系设计艺术、课堂结尾艺术、大呢感作了专题讨论,集中研究课堂教学艺术,这种艺术又集中体现在教学的内容美、教学的结构美、教学情感美、板书艺术美、课堂气愤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节奏美等艺术美的形式。他所总结的课堂艺术形式比较全面,艺术美要真正体现语文的课堂上,不仅仅是想象或单单理论的阐述,更重要的还是具体的实践证明。
新课改向我们展示的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学生观、质量关、人才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立足校本培训,使老师们尽快地转变观念,全身心投入课改,真正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论据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严密、方法得当、有章可循;其艺术性体现在它必须具有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和技巧性等四个显著特征。追求教学艺术,旨在优化课堂教学,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1. 创造性。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创造,主要体现在:
(1)超前思维。备课时,教师必须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着手,对课的导入、过程、结尾等进行有目的地分析、判断和推测,从而得到预见性的认识。此外,在制定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乃至整个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计划时,对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超前思维,以便在行动之前及早看到潜在的有利因素、困难因素和各种机会,更加清醒地采取对策。
(2)应变机制。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思维着的头脑,尽管教师在课前作了慎密的构想,但“偶发事件”时时会找上门来。因此,教师必须随机决策,巧于应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3)创新方法。初中语文课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在不断变化。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就有不少新课文,即使是教过几十遍的同一篇课文,也永远是新课。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方法,创造新方法。
(4)讲究效率。要减少无效劳动,尽可能把完成同一教学任务的单位时间降到最低限度。学生看书可解决的,就不必动笔;练两次可掌握的,就不必重复第三遍。教师讲述语要精当,要知道,讲课中输出的无效信息、次要信息、多余信息越多,浪费的课堂教学时间就越多,教学效率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单位时间内教学的信息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学。
2.表演性。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
(1)仪表风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表情态度等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因而教师应朴实、整洁、稳重、端庄、潇洒、活泼、热情、善良、和蔼、谦逊、文雅并富有个性,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印象。
(2)表演技巧。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诵,对课文中人物语言神态维妙维肖的模仿,对课文展示的典型环境栩栩如生的描述,对课文的立意深入浅出、丝丝入扣的剖析,会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震荡学生的心灵。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政治家的素养,科学家的头脑,哲学家的严谨,演说家的口才,歌唱家的嗓音,诗人般的激情,童话大师的幻想,相声演员的幽默,舞蹈演员的身姿……
(3)感召效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种种表演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对其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发展。
3.审美性。课堂教学中充满着美,教师和学生既是美的感受者、欣赏者,又是美的创造者。审美性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
(1)情感转移。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就是能做到作者、教者和学生三位一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导之以情,情理一体。
(2)多样统一。应做到知识、智力、能力训练的统一,听、说、读、写训练的统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统一等。
4.技巧性。即力求把语言教活,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会用。它包括启发的技巧、批评的技巧和训练的技巧。这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磨砺而成的。教学技巧越丰富,越熟练,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探究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艺术。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
a、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课堂艺术其实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艺术。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仰视教师,敬畏老师,无形之中师生之间就产生了一道隔膜。学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就是创设和谐课堂,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便显得无为重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平等民主参与的一员,放松而轻松地去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b、课堂导入的艺术。开头要恰到好处,切忘千篇一律,好的开头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是成功的一半。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奥地利乐团指挥韦勒说,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攫人心魄、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
c、提问的艺术
所谓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说,也是提问的艺术,提高方式的巧妙与笨拙,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成败。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许多时候必须借助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说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巧“,主要表现在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当然提问不能满堂问,不能用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恰时提问,提出符合中学发展水平的问题,我们提倡“深题浅问”。
d、课堂对话的艺术
阅读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隐性的,是不需语言,靠心灵的理解和体验去交谈的。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去参与,民主地让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以致产生思想的碰撞而激溅智慧的火花。在平等交谈中,让学生摆脱被“牵“的处境,拓宽思维空间,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鼓励,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点拔,善于调控,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导课的艺术,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学生的主体作就越能充分发挥,课堂对话就越民主、平等、和谐。
e、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语言来感染学生。语文课堂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同乐同悲,语言要么高昂,要么激愤,要么低沉,要么沮丧……其次课堂语言应该是丰富的,富有文采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再次课堂语言应该是简练的,不能嗦嗦,开宗明义,一针见血,恰到好处。
f、课堂结构的艺术
课堂结构艺术主要表现在课堂结构的序列性和波动性组合设计上面。课堂结构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的组合形式及序列。课堂教学的序列性要求师生信息交流程序清晰,步步紧扣。如果课堂上只有序列性,它给予主体的刺激和振奋就会减少,学习主体精神上的满足程度就会降低,课堂就会出现沉闷。这就需要一种波动性来调节。教师通过波动性,把课堂教学从直线引入曲线,从平衡引入不平衡,从沉闷走向振奋,然后又走向序列。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寻找突破口,设计波动点,把信息交流活动从一个高潮引向另一个高潮。
g、教学方法的艺术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组合,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堂教学艺术。方法艺术要因文而设计,因人而设计。但不管怎样,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融合下面几种教学方法:(1)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相结合。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讲课文时,一要善于设疑、启疑、激疑,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析疑、辨疑。学生要在一系列的释疑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二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尽量多地提供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训练语文能力。三要精心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在解题中训练思维,培养思维的习惯。(2)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学习语文的特点重在感悟、领会,因此传统的诵读、背诵、评析指点等方法不能少。但现代教学呼唤教学手段的改革,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把传统教法与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语音室、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手段结合起来。(3)教法与学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那么这种学法指导本身又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很广,包括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阶段。但学习方法指导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把学法指导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h、课堂激励的艺术
课堂激励能够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自信,但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能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激励的艺术就是给学生自信的艺术,也是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而和谐的课堂的艺术。
i、板书的艺术
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板书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运用板书有助于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的表达能力。板书艺术的正确运用,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是教师教案由制定到实施的有效体现。好的板书,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给人以艺术美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结构图,它是文章结构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板书,可以指导学生从“视读”学写作,理解、掌握课文的行文线索、层次结构、表现方法,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和形成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编拟提纲,增强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以读导写,以读促写”。精美的板书设计,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许多学者认为,一名教师的“硬功”之一,就是先要会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所谓“漂亮”,就是字要写端正大记,匀称清秀,同时,板书设计要规范合理。只有教师养成了这样良好的习惯,给学生以“规矩”,才能使学生“成方圆”。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良师出高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就有这样的感受,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欣赏优秀教师优美的粉笔字,简直就是一种多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2、课题研究的方法
a、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教育家的经典名著,学习其思想理念,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b、研究观察名师的经典课堂,分析其课堂教学艺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落实理论的,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经典课堂。
c、实验法。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用自己的实践去践行理论,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去上每一节课,让专家进行评课、议课。
d、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提供素材。
e、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预计突破的难点:
1.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2.导入提问的变化性;
3.师生对话交流的和谐性;
4.激励与点拨的统一性;
5.课时结构与板书的巧妙性;
6.个性风格形成的多样性。
五、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成。
准备阶段:20xx年9月:确定备课方案;成立课题实验组织机构,确定优秀语文教师来担任实验教师;确定研究计划和最终目标。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始实施课题:
1、20xx年9月课题开题: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b)撰写开题报告。
2、制定并落实教学方案:课题组的老师每人设计两个课案,资源共享。
3、20xx年10月—12月:a)开始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学活动b)整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优秀课例、论文。c)邀请专家指导课题。d)举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展示课(全区)。
4、20xx年1月—2月:课题阶段总结: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分析。b)整理资料。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第二阶段20xx年3月—6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1、20xx年3月—5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方法同上)。
2、举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展示课。(全区)。
3、20xx年5月:课题总结:整理材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报告、课堂教学案例集等。
语文开题报告3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因为传统的作文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学生讨厌作文,缺乏写作的兴趣;二是没有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中被动地去写,从而内容空乏;三是没有教材,写作的指导出现“天马行空”的局面;四是教师的批改不及时,或一天两本,或两天三四本,时间上的拖沓,不能使学生的作文得到及时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失去习作的兴趣;五是学生养成对教师和作文书的依赖。但限时作文从形式上看,是对学生的作文时间做出了限定,实际上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涉及如何进行写作积累,如何调整写作心态,如何提高写作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快速限时作文之“快”的实现不在于约束,不在于规范,而在于“放”。“工夫在诗外”,想要能在限时写出优秀篇章来,就必须长期地多读、常悟、勤写,“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指导我们学习的金玉良言。
二、研究的意义
作文教学牵扯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限时作文它是一定时间内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写作过程中它既从语言文章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局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树立良好的文风。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的教育理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理学家表明:学习本来是一个伴随终身的自娱过程,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的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不断吸取生命成长的营养。
2.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取知识和能力重要的因素。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限时作文教学就会取得显着的效果。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堂上精心设计的限时作文训练,增加学生写作训练次数,降低学生写作训练难度,激发学生写作训练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实现学生写作易写、乐写、善写的目标。
2.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习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实现写作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做到乐写,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去体验。
2.精心设计,正确引导,积极参与。以课堂训练为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性。
3.训练过程做到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写作能力、情感发展、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4.运用先进的思想,灵活的方法去训练。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习作氛围呆板,沉闷,拖沓。学生讨厌作文,两节作文课,只开个头,于是愁眉苦脸利用课下时间继续写,把娱乐、休息、课外阅读的时间都挤占而去,造成孩子学习负担过重。
而快乐的限时作文,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灵活多样的训练过程中,促使孩子自主地扩大阅读量,去体验生活,在习作中使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拟定为一年。
第一阶段:20xx 年 3 月,课题准备阶段。确定课题,制订方案,认证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xx 年 4 月~20xx 年 4 月,课题实施阶段。根据方案实施、探索、研究,并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及时调整,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相关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20xx 年 5 月,课题验证和结题阶段。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并请有关专家给予鉴定。
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等相关文献及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收集研究素材,整理分析、修改后实践,反馈研究的成效。
(3)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设计,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收集有关资料,定期进行整理、分析。
(4)个案研究法。确定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记录备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在不同阶段,根据研究情况使用适当方法,使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灵活合理应用,以达到最佳的研究结果。
语文开题报告41.课题研究缘由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整合教学资源,遵循“以人为本”宗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生本教育”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素质教育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所以,构建开放的、互动的“生成性”课堂,尊重学生生命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到课的设计中来,加强课堂的动态变化,是对课堂实质的一种回归和深刻认识。
新课改以来,虽然出现了很多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重视课堂预设,轻学生的状况的现象。学生仍然学得被动,学得辛苦,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参与不积极,思维不活跃,学习被动、机械,学习效率低下等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独立的思维习惯,缺乏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导致学生厌学、高分低能、无创造精神等恶果。我们认为,“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正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落实“生本教育”的新理念,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学习场”,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生命场”。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研读文本,更要关注课堂生成,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充分尊重课堂中学生的问题生成,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目前,国内各地对动态生成性课堂进行了初步研究,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华东师大叶澜教授首先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她认为课堂应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提出了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新理念。但是关于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研究还处于一种尝试的状态,存在着一些不足:(1)对“动态生成性”课堂缺乏规律性认识,认为生成具有不可预估性,对预设重视不够,而且没有进行系统有效的策略研究。(2)没有探索出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3)在“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上,还没有形成有学科特色的有效调控策略。这些研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而不足给了我们继续研究的空间和创新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新课改的推进发展,我们将在吸取他人的成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坚持“生本教育”的理念,立足于课堂教学操作实践层面,探索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对教学预设策略、课堂应对策略两大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构建一种开放、和谐、动态、愉快,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教师因势利导,创造性、动态性组织教学,对学生生成资源进行精心整合、开发,规避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3.研究的目标、内容
通过课题研究,全面理解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内涵及其特征,并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具体研究内容有:
1、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现状研究;
2、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内涵研究;
3、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预案设计教学策略的研究;
4、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有效应对策略的研究。
4.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 初期:收集资料、问卷调查、了解研究现状;中期: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研究;末期: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采用调查研究、文献资料研究、课堂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研究等方式,试图从理论内涵和实践运用方面探探究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规律和操作模式
5.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系统的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研究资料库。
2、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与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
语文开题报告5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的提出
由于遗传、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所以课堂上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会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方式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了"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无疑妨碍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而采用个别教学虽然可以因材施教,但其效率较低,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讲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全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当前以班级教学模式为主的实际,在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面向全体学生,让这些存在个性差异、学习基础不同、家庭教育和影响迥异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个别化"教学的要求,实施"准个别化"教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现在的高中学校除了少数学校是择优招生,学生素质相对较好之外,其余的学校一般都是划片招生,就近入学。这就决定了大多数学校的生源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目前的高中的数学、英语教学呈现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这无疑影响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克服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大面积提高这两科的教学质量,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分类推进"的分层教学思路,实行走班子授课。真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最起码的基础知识,能力和技能。开展分层教学,构建全方位的分层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更加深入的实施素质教育及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都有很强的意义,也是大面积提高高中数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和必由之路。因此,在新形式、新课改、新教育的背景下,开展分层教学的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分层教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很多专家曾经对此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并对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定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具体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还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的措施。现在之所以选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探索出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编写出能鲜明的体现出分层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现在各个学科都在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题研究。但是,在开展这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很大,因此,这些课题的研究往往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开展分层教学的研究,探索出实施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3.目的、意义 通过对分层教学的全方位的课题研究,不仅能解决课堂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问题,而且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还将构建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出能指导不同类别的学校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问题,可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这对减轻教师的过重的备课负担,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基础性和全面性,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1.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多数学生和少数学生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地对待好、中、差三类学生的问题。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认真培养,严格要求,打破常规,采取特殊措施,促使其迅速成长;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要耐心帮助,促使他们尽可能跟上去;对于中等生,则要鼓励引导,让他们跳一跳,以取得较大的进步。实施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教学中既有统一的要求与标准,又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行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措施,达到全体学生充分发展的目的。
2.符合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绝对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区别,而且还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有区别。因而其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也有区别。也就是说,对于同一知识,不同的学生掌握起来,有快有慢,有好有差。同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我们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95%的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讲授的事物。实施分层教学就是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差异,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实际水平的教学情境,克服在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的水平,尽可能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获得成功。
3.符合智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的智力的差异是很大的,智力不仅在个体间有巨大差异,而且在个体内智力的不同组成部分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期的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有些学生许多学科都学得很好,但就是某一学科学得不好,甚至只是某一学科的某个部分学不好。实施分层教学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把学生之间的不同层次分清,而且要求我们要对同一个学生在学习不同的知识时呈现的不同层次要分清。
三、研究内容
构建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出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一套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案集,具体总结出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1)如何搞好对学生的分层和分组(2)如何搞好对教学目标的分层(3)备课如何分层(4)教师的授课如何分层(5)课堂练习的设置如何分层(6)作业布置如何分层(7)作业的批改如何分层(8)阶段测试题的编写如何分层(9)课后辅导如何分层(10)教学评价如何分层,这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基础性和全面性,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现有《分层教学模式》的有关资料,了解目前各地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动态、发展历史和现状。
2.调查法
(1)深入课堂教学调查并分析有关该课题实施现状及与教师座谈。
(2)对学生在该课题实施中进行问卷调查。
3.实验法 采取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校与对照校的对比研究。
4.分析法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学习结果、总结取得的成功和失败的地方,为下一阶段的实验方案提供信息和方法。 研究对象:我校高一学生。
五、研究步骤
1.探索验证 20xx年9月--20xx年3月,此阶段主要是学习有关分层教学的经验,借鉴分层教学的一些成功做法,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分层教学的经验并进行初步的经验总结。
2.总结逐步推广 20xx年4月--20xx年9月,进一步总结有关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组织全校数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各校的教研组长,深入学习有关分层教学的理论和一些成功的经验,使教师明确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和具体的研究内容。拟通过组织教师编写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为突破口,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分层教学,具体研究分层教学中的每一步应该如何具体操作,初步建立具有分层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同时通过举办研究课的形式进一步推动分层教学在各类不同课型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3.全面推广实施 20xx年10月--20xx年7月,在我校全面推广分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使用,使分层教学的实施系统化,贯穿到高中数学英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各种不同的课型,并通过全校数学英语教师的具体实践,进一步修订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真正形成一套适合不同学校教师使用的具有分层教学特色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4.课题实验报告的总结 20xx年7月--9月,完成分层教学的课题实验报告,做好更大范围的推广工作。
六、成果形式 :
1、20xx年9月-20xx年3月 分层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论文 胡井辉
2、20xx年4月-20xx年9月 分层教学课堂教学实验方案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内部交流) 学校数学英语教师
3 、20xx年10月-20xx年7月 分层教学课堂教学实验方案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修订,推广使用) 学校数学英语教师
4 、20xx年7月-9月 分层教学课题实验报告 课题实验报告 胡井辉
5、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1、20xx年7月 分层教学课堂教学实验方案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 胡井辉
2 、20xx年9月 分层教学课题实验报告 阶段性总结材料 总结材料 结题报告 胡井辉
语文开题报告6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及终身教育的基石,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的习作训练不仅直接关乎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叙事水平,对学生未来的语言文字造诣和思维深度及广度都有着深远影响。但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教学指导策略落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配合度低、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教师指导策略成为实践的挑战。
一、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现状述评。
1、研究价值。
开展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同样也对老师习作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
2、研究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偏远山区,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本地实际,依据新课标,来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为促进提高教师对习作起步的指导,提高教学水平,改变习作指导模式,按照我校教务处20zz至20zz年教研工作计划,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了这一研修课题。
《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在我们学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作文书,最少一本(综合类),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个类型,一个类型一本,遇到作文课,就在五花八门的作文书上去找,内容差不多,连读都不读,抄下来就完事儿了,作文本一交,脑子里没留下蛛丝马迹。还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就是回去写一篇某某类型的作文。
习作在学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云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顶,也没有登山必须的工具“安全带、主锁、丝扣锁或自扣锁、扁带,下降器、头盔等。”作文这座山在学生心目中不亚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难和怕。而在老师心目中,也是把作文当成了“攀登珠穆朗玛峰”,老师害怕讲作文,害怕阅作文,害怕讲评作文,归根到底一个字“怕”,学生怕作文,老师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为啥老师和学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赏沿路的风景?
综上,教师通过怎样的作文指导,来有效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呢?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让三年级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能及时分享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比较流畅的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能正确的表达思想情感。
(2)使三年级学生做到说写结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见识到的,书中积累的,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的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写出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尽可能丰富些,以此提高习作能力和水平。
(4)让学生掌握围绕一句话把事情说清楚的习作方法。
(5)通过研究提高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学习并积累习作指导的方法,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困难及问题研究。从学生入手,是兴趣没激起还是观察不仔细?是方法缺失还是条理不清?是语言平淡还是口语较多?是描述空洞贫乏还是所学不会应用?等等问题,从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导不具体,仿写不及时,素材没抓住等等原因,做细致的分析评估总结,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总结设计出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型策略。
(2)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阅图书,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勇于展示善于表达,从而树立自信心。
②“亲历”对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习作兴趣提高的研究。通过研究提高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发表达的欲望,习作成为孩子们“我手写我心”的交流平台,享受表达的乐趣。给学生不拘泥形式的创造习作机会,作文素材随手拈来,,不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能减轻习作带来的负担的研究。
③及时仿写对习作方法的指导作用研究。为了使意思表达准确,让学生不断尝试变换语气,替换词语,使学生逐步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④ “我是小小书法家”“故事大王”“剪报”“成语接龙”“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队活动,对学生作文水品提高的辅助作用研究。
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献法。
利用校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为课题后期教学策略设计打好基础。
(2)访谈法。
课题组利用自身资源,对践行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访谈,广泛吸收同行的优秀教学经验。
(3)实验法。
本课题将切实利用成员优势,将试推行的教学策略进行试点研究和对比研究,通过同校异班间习作成绩对比、异校间习作成绩对比等,对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计划进度。
20xx.xx—20xx.xx
(1)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开研究开题会,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和学习。
20xx.xx—20xx.xx
(1)通过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2)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上传至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
20xx.xx—20xx.xx
(1)参加研究课题的小组成员,共同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进行公开课教学,不断修改总结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指导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时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等。
(3)定时召开小组讨论会,交流指导心得和经验,撰写并上传课题中期报告。
20xx.xx—20xx.xx
不断跟踪分析,前后对比,取长补短,确定科学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导策略。
20xx。10—20xx。11
(1)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
(2)准备结题申请和撰写结题报告。
4、前期研究基础。
课题负责人具备一级教师职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二十七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喜欢阅读,善于学习其他老师好的教学方法,经常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善于创新。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兢兢业业,富有激情,责任心强。
5、资料准备情况。
当前,课题组已经大量的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学情,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实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1。研究的中期成果:
1、成果:
(1)针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组织公开课教学,评议课,不断修改总结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
2、研究的最终成果:
(1)研究报告。形成《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咯研究》成果报告。
(2)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份。
(3)学生优秀作文集。
(4)“亲历”对学生习作起步兴趣的研究。
(5)成果展览册。将“书法比赛”“我爱阅读”“故事大王”“剪报”“手抄报”等实践活动的实录作记录装订。
3、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课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实现途径、有效性动态评价等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2)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实践平台优势,将课题成果直接应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最终取得的结论、理论、方法和工具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语文开题报告7开题报告
由东莞市厚街镇桥头小学陈茹主持申报的《融本土资源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经东莞市教育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批准,列为东莞市“十一五”期间普教系统教育科研第五批立项课题,现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予以审议指导。
一、课题研究综述
1、核心概念说明
“语文综合性学习”、“本土资源”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语文综合性学习”一概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界定。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理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逐渐清晰,主要有如下几个观点。
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
郑国民等编著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则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
陆志平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生活化、经验性、个性化的课程。刘淼的《当代语文教育学》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以课题探究为形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各种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进行整合,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所谓“本土资源”就是指生活在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人民由于其共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所形成的习惯、惯例,并由这些习惯、惯例上升形成的文化、意识等社会资源。至于“本土资源”,我们厚街镇有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色的风俗文化(如桥头村又名“旱龙乡”,有着端午节陆地舞龙舟的习俗);特有的风景名胜(如神仙水、海月岩、天后宫、天然公园等);更有广阔的农村生活天地,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由此,我们提出了“融厚街本土资源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习的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此项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发掘厚街镇的本土资源,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厚街镇富有内涵的文化特色,并通过实践,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2.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发展要求教育领域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针对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具体情况,新世纪初教育部决定“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课程标准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然而,目前国内教育界对这一块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缺,广大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由于未能及时得到相关培训,也没有相关教材、资料,在实际操作中感到非常困难,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我们尝试挖掘本土资源,有效地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力求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来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促进教师、学生素质的提高,沟通课内外,校内外,整合与文本相关的综合性学习资源,并从中捕捉并提炼出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学生的发展水平自行设计,并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学习中探究积累,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丰富人生的涵养。树立教师语文课程开发的意识,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发展主体的思想,设计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并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案,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恰当的指导策略促使学生深入开展综合性学习。
3.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落实小学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本课题的研究,也正是出于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出发点,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理论观点,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开辟新领域、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
4.课题研究的现状简析
随着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死盯教科书、学生死啃语文书”的方法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各级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形成全面的语文素养成了教育者追求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但是当前我市小学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教师和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并不充分。前一段时间我校分别对部分学生和语文教师作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来,的确不容乐观。
教师认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作用仅占48.5﹪,有带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只占45.7﹪。
学生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占95.5﹪,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感兴趣的只占51﹪,有上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占59.7﹪。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我们更觉得有必要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探索出一条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可行之路,以改变当前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只停留在理论上的状况。
5、课题研究人员的构成
课题研究人员的构成对取得课题研究的成功至关重要。本课题的研究视导员为市教育科研指导员邝志伟老师,课题组成员均是本校语文科组骨干教师,构成了一个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团队。从申请立项到通过评审制定实施方案再到今天的开题,乃至今后两年的实施阶段,教师对课题研究有很高的热情,有执着的追求、充沛的精力,富有挑战性和创造力,专业知识扎实,对本课题的研究充满信心。
陈茹: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曾任厚街镇桥头小学语文科组长、科研组长。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0xx年,一直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教学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对所任学科有一定的研究和独特见解,所撰写论文在省、市论文评比中多次获奖。曾在广东省综合实践研讨会上呈现“成果展示课”颇受专家、学者好评,其案例《回首看桥头》获全国综合实践案例评比二等奖。20xx年被评为镇“教学能手”,同年获 广东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创新教学竞赛三等奖;20xx年被评为镇“十佳教师” 。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陈添辉:负责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桥头小学校长,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毕业。曾从事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及语文教学工作,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学理念新,理论水平高。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多次获全国、广东省论文、案例评比一等奖。主持省综合实践课题研究获成果评比一等奖。
陈启光:负责统筹、协调和评估工作。
桥头小学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主管教学、教研工作。有二十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及多年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为人谦和,工作务实。
方淦波:负责子课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与外延的研究》,撰写研究论文;配合制定操作策略。
湛江师院中文大专毕业。小学语文一级教师。桥头小学语文科组长,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曾获镇优秀论文奖,两届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三等奖。广东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创新教学竞赛三等奖。
萧淑华:负责子课题《“融本土资源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的效果研究》撰写论文;制定评价标准;收集、整理形成论文集。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小学语文一级教师,桥头小学语文科组长。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十余年,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所撰写多篇语文教学及德育教育论文获镇二、三等奖;多次承担镇级公开课,并获得好评。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和“优秀班主任”。
陈旺财:负责子课题《基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土资源库的建设与研究》,形成多媒体信息化资源库。
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毕业,从教多年来,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教研活动。锐意进取、务实创新,初步形成“实、活、新”的课堂风格。曾被评为厚街镇优秀教师。
陈秀青:负责子课题《基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土资源库的建设与研究》,形成多媒体信息化资源库。
小学语文一级教师,江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十余年,一直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对待工作,曾获镇“优秀教师”;20xx年获广东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创新教学竞赛三等奖。
陈改璋:负责了解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撰写《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报告。
陈改璋,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东莞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大专毕业。有20多年小学语文、数学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经验。担任了多年的级长工作。在工作上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多次被评为 “镇优秀班主任”、“镇优秀辅导员”、“镇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李碧霞:负责子课题《“融本土资源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撰写研究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小学一级教师。曾多次参加镇优质课评比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二、三等奖。曾在广东省综合实践研讨会上呈现“开题课”颇受专家、学者好评,其案例《厚街特产》获全国综合实践案例评比二等奖。所撰写论文多次获镇二、三等奖。20xx年获广东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创新教学竞赛三等奖。
陈慧珊:负责子课题《“融本土资源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撰写研究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小学一级教师。大胆创新,因材施教,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所担任班级学科成绩优异,曾多次承担学校公开课,获好评。多个教案、课例曾获市、镇、奖项。综合实践案例《走进垃圾发电厂》获国家案例评比二等奖。20xx年获广东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创新教学竞赛三等奖。
二、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理论支撑
1、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发掘厚街镇的本土资源,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厚街镇富有内涵的文化特色。并通过过此项研究,科学、高效地培养教师语文综性教学的能力,树立教师语文课程开发的意识,总结、掌握符合本土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策略和途径,使教师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也获得发展和提升。
2、研究内容:
怎样科学、合理地解读教材,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开发课程资源,将本土资源与教材有机地融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解读及运用教材的能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⑴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与外延的研究。
⑵“融本土资源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
⑶ 基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土资源库的建设与研究。
⑷“融本土资源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的效果研究。
3、理论支撑: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语文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融本土资源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的开展就在努力建设着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相联系,和自然界现象相联系。因此它的目标和内容是开放的,涉及的内容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它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的整合、交叉,具有大语文的观念。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应该重视更加综合性的知识”;“最好鼓励学生们进行较广范围内的探索,而将较小范围内专业知识的掌握暂时放在一边,还应鼓励他们综合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课外。在开展“融本土资源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的活动中,学生为了获取未知信息,带着问题启动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与创造性思维,多种途径进行信息交流,通过阅读、实践、体验,获得信息,习得语文能力。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为他们创设五彩缤纷的舞台,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发挥。
4、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已迈进了全新的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时代与社会呼唤具有高素质。
语文开题报告8一、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 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过去,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把精力都花在课文分析上,忽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长期研究小学语文教育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认为,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与课文内容说再见。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吴忠豪教授的专题讲座《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引领我们从国际到国内,从精湛的教学理论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使我们明白了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教孩子们语文学习方法。吴忠豪认为:阅读课不应教课文,而应该教语文。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材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考虑的是“教什么”,而教材内容考虑的是“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应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在首位。这就启示大家: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要在教材内容的分析上花大量时间,而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放时间让孩子们在老师有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并积累语言。其中,老师要把课文语言作为孩子们学习的第一对象,让学生学会用课文语言去规范、丰富自己的语言。我们要让阅读教学去加大语言理解感悟与内化运用的力度,要把贾志敏的语言学习三部曲——“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正确运用到教学当中。
二、概念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一)概念的界定
“把语言发展放在首位”,这是吴忠豪教授在阐述重构小学语文课程形态中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孩子们的“语言输入”(如朗读、背诵等),指导“语言输出”,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可以结合课堂学习或课外阅读同化、美化孩子们的口头语和书面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所谓“有效性语文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时间内组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发展与优化提高达到的程度。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二)支撑性理论
1.国培研修心得体会
20xx 年11月份,我校王翠老师有幸参加了国培办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为期15天的“国培计划(20xx)——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通过这半个月的学习研修,王老师给我们带回新的理念: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提高人文素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语文教学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应该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在首位,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根。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文本这个“例子”, 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如此,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了本位。
语文开题报告9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我们曾经对自己学校的初三和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窄、时间短、量少、不得法,每天阅读时间少得可怜,4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3小时以上,2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2小时以上,2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1-2小时,甚至还有15%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但我们了解到,其实,对于这些名家,他们也仅仅看过少量的几篇文章,根本谈不上深入的了解。此外,对于一些外国作家,却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外阅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召唤学生张开思考的风帆,在书海中遨游;它启迪学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寻求信仰的力量、精神的支柱;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举足轻重。
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需求呈现单一性和简单性问题。对文本的阅读,处于浅阅读阶段,一如大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追求故事情节的波澜、跌宕起伏,让自己知道的故事比较多,从而多些生活谈资;再者获得些心中有却不甚明朗的理性认识,殊不知这些理性认识是很廉价的。而对作者的行文思路,构思技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比较专业的阅读要求,学生们表示没有想过。显然学生的阅读需求是较低层次的,没有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阅读目的、需求亟待提高。
课外阅读的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既训练思维,增长心智又接受美的熏陶和浸染,养成自己的文学素养。在阅读中关注作者对某一现象是怎样思考的,即作者是怎样想的,把握他的思维脉搏,学习别人的思维。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从而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中我们要感受作者所刻画的美,品味美,沐浴美,形成美感。最终用思想养成思想,用美生成美。
针对以上情况,我、周秀华、曾岚岚三位教师确立本课题并在所任班级实施,期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名著阅读摆到了比较明显的位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如何提中学生名著阅读质量的新难题,因此,加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策略研究势在必行。据了解,我校初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低于这一要求,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间少,方法有待提高,为此,在学校教研室指导下,与学生讨论后开展此项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而学生选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名著积极性。对初中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趋势
目前国外研究性学习呈多样化趋势,其特点或围绕着问题等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学习活动,或使研究性课程呈现出多层面的开放性,或更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过程。在我国从教育文化积淀和现实条件来看,实施研究性学习既是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又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底子。教师对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疏通,使学生能望其门而入,领略名著的无限风光,读出滋味、培养兴趣、领悟内涵,最终就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而如今的中国,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阅读的通俗性、功利性、休闲性和大众化,使中学生的阅读重心发生了转移,也使名著阅读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危机。
(四)创新之处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课堂上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学生对年代久远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有自己的解读,能够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经验理解和诠释书中的故事,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表演、提问以及课后的总结,读后感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老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的发言堂,教师退居幕后,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有效提高了阅读兴趣。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了改变,尝到了“当家作主”的甜头,极大增强了自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体验这种阅读方法的益处。
2、关于名著阅读方法的自我探索,找到自己喜欢的有效的读书方式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3、对《名人传》《格列弗游记》《傅雷家书》等中外著名小说以及鲁迅冰心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名家散文名著进行研究性学习,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从研究之日起,针对参加试验班级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和阅读水平进行调查分析。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动态,不断提升教师认知能力,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挖掘、整理、分析,探索学生名著阅读方面及阅读方法上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及时矫正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针对各阶段的分期工作,适时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还可以采用对比研究法、谈话法、抽样调查法、统计法,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检测、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并能取得实际效果,我们初步设想,本课题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以《名人传》为例来说明各部名著阅读的实施步骤)
(一)导读阶段(安排1—2课时)本阶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补充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积累性阅读阶段(安排10周左右)本阶段要求学生以泛读为主,每周阅读十回左右的内容。每周设计作业如下:
2、内容概括:概括本周阅读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3、写读后感:每篇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少于500字。(考虑到学生差异,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从以上作业中任选其二来完成。)本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为中心目标,每周抽查学生作业并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在逐回阅读完全书后,安排1课时,由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三)探究性阅读阶段(安排2周左右)
1、分析人物形象(2周):本阶段安排学生精读有关情节,指导学生重点分析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米开朗基罗的形象,并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作文,然后按学生作文所分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组交流,最后推荐出优秀作品展评。
2、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安排2课时)由教师开设一次“名著欣赏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讲座指导,查找资料,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尝试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四)总结阶段(安排1周左右):本阶段准备开展《名人传》影视欣赏、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一方面继续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
四、活动评价
每学年进行一次活动评价,包含参照学生读书笔记等材料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和通过设计名著阅读试卷对学生进行的总结性评价。
五、课题组顾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
钱明霞:中教一级,语文组组织,负责本次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撰写开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曾岚岚:星村中学高级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主要负责课题组研究的理论指导工作。主要负责活动课摄影安排和总结整理工作。
周秀华:星村中学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并深深地爱着学生。有着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都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主要负责材料的收集,组织相关实践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呈现方式
1.学生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手抄报等相关材料。
2.研究课题组“活动课”“研究课”相关资料。
3.课题研究反思、阶段性总结及结题报告等。
4.撰写相关论文等。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埃明达。美法韩日《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j]。内蒙古教育,20xx(8)
2、胡庆芳,程可拉《当今美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xx
3、王爱芬《国外及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4)。
4、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xx
5、黄朝兵《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
6、李汉雄《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及方法》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20xx
语文开题报告10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也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了,这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这一现象已刻不容缓了。可以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基于以上问题,为了努力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轻负高效”阅读,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不需要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能浪费时间;二是要提高单位时间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综上所述,本课题是研究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具有明显优化特征的行为方式与行动途径。也就是为了达成教与学的目的,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在对教与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与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具体来说是通过“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备课策略”、“有效上课策略”、“有效评价策略”等行为方式实现有效阅读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阅读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有效教学并非只是讲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注重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发现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师做什么。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⒈阅读兴趣的培养;
⒉预习习惯的培养;
⒊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⒋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⒈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⒉概括能力的培养;
⒊质疑能力的培养;
⒋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⒈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⒉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⒋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各位实验教师结合个人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行为分析,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跟踪调查,对典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例分析来研究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具体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更加会学、善学、乐学,学得深入、有效,。
⒈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⒉在所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高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青年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所在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⒊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总课题《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问卷调查法、因素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为辅。
1.因素分析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4.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5.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从20xx年5月份开始进行研究,拟定为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成立校课题研究组,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职责落实。
2.召开课题小组会议,研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初级培训,完成课题前期相关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2月)
1.召开课题实施研讨会,开展课题的实质性研究。
2.课题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交流讨论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困惑和感悟,总结上一阶段课题实施情况,布置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
3.课题组每一学期召开一次校级研讨活动,对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做一次全面的探讨。
4.及时开展教师和学生成果汇报活动。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检测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调查。
2.整理研究资料,进行实验成果的提炼与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3.召开结题会,作好反思,上报实验成果。
八、课题组织:
1.课题主持人:孙剑 校长 全面负责管理研究过程,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2.课题组组长:欧阳梅 副校长 撰写方案、主持研究、分配研究人员的研究任务 。
3.课题组成员:
徐 赟 副校长 负责课题理论指导和课题研究制度建设。
邓 勇 主任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收集及整理。
涂婉花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前期问卷调查、分析材料准备。
徐梅花 语文教师 负责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闵秋红 语文教师 负责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潘新莲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各阶段的计划与总结。
闵尚辉 语文教师 课题活动会议记录及上交的相关材料。
胡 凯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收集整理及电子文档处理相关工作。
九、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报告。
2.撰写《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研究》的调查报告。
3.撰写《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论文、案例、教案。
十、课题的保证措施
1.人员条件
主要研究人介绍如下:
(1)孙剑校长,本课题负责人,小学特高级教师,江西省骨干教师。主持过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2)欧阳梅副校长,本课题组组长,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在江西教师网上建有“一剪梅小语工作室”,承担过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3)徐赟副校长,小学特高级教师,县学科带头人,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能力。承担过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4)邓勇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南昌市青年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能力。参与过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其他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老师,均为市、县骨干教师或县学科带头人,大多参加过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能按照课题组的指引,完成课题的各项辅助工作,为课题的最终完成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可以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2.物质条件(图书、资料、时间、资金、设备等的保障情况)
(1)学校已有“班班通”校园网络设备,为课题组研究提供有力保障,课题组有专用活动场所。
(2)充分利用网络教研资源优势,我校在江西教师网上建有“一剪梅小语工作室”,为参研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可将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潜心研究、精心开发的课件,设计的教学,撰写的论文和心得等上传到江西教师网上供大家一起交流与学习。
(3)学校图书馆有藏书1万余册可供借阅,其中包含一部分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用书。
(4)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课题组将制定科学、严密的课题管理制度,每季召开一次课题研究分析会,不定期召开有关专题评估交流会,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课题研究工作。
3.环境条件(领导支持,专家支撑,社会支持等)
(1)领导支持
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本课题负责人为孙剑校长,全面负责管理研究过程,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并成立专门课题研究小组。
(2)专家支持
为了使该课题有序、有效进行,我校将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的论证、实施和成果总结进行理论指导,提供专家支持。
(3)社会支持
新建一小历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课题研究工作,县、局各级领导都十分关注。
4.其他保障条件(经费)
(1)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课题运作的常规管理制度。如计划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检查制度;阶段总结评估制度和研究资料管理制度等等,并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
(2)经费保障。我校设有专门的科研经费,用于购买资料、聘请专家讲学、培训相关教师和学术指导等各类活动,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