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两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20xx年xx月xx日至21日,市教育局组织赣州市中职教育考察团赴xx省xx市和xx省xx市,实地参观考察了xxxx职业高级中学、xx职业技术中心学校、xx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xx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考察团通过参观、访问、座谈等形式对这几所学校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习了两地发展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xx市xx职业高级中学前身为创建于20xx年的全国最早的 女子中学——xx女中。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总体建筑面积3万5千平方米。目前设有xx个专业,xx个学历班,在校生达xx人。
学校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确立了“先成人、再成才”的德育目标,建立了多级化、网络化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了课堂教育、德育队伍教育、学生自我教育、校外指导教育四条德育工作主线,并不断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创新性地开展德育活动。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实施了“技能导师制”、“学校技能等级认定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全国首家导入et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技能娴熟,在近几年的全国、省、市各类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注重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与国内10余所高校、数十家企事业单位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为学生升学或就业提供了强大的后盾。积极进行管理创新,大胆吸收先进管理方法,引入iso9001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1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二)xx市职教中心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激发潜能,成就卓越”为学校精神,以人文校园、智慧校园、生态校园为建设目标,推进优质特色现代职校建设。
学校环境雅致,文化内涵丰厚,结合xx市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了信息技术类、智能制造类、经济贸易类和现代交通类四大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体系。
注重育德,强化技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师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上摘得xx金xx银xx铜,被授予xx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注重扬长教育,聚焦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校创新创意社在xx省中职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六次夺冠,校合唱团、校篮球队、校足球队、校健美操队、校赛艇队、校攀岩队等多次获得全国、xx省、xx市各级各类比赛冠军。学校与xx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xx工商职业技术学院、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所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历与技能双提升,构筑学生多元成材的立交桥。
(三)xx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经xx省教育厅批准的首批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占地面积xx亩,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xx人,专任教师xx人,其中副教授以上高级教师xx人,外籍教师xx人;设有旅游管理系、财经系、商贸系、园林与环境艺术系等四个系,开设旅游管理、会计与审计、物流管理、园林技术、艺术设计、表演艺术等十二个热门的“五年一贯制”大专专业以及若干个中专专业,拥有国内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实训中心。学校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强化外语特色,为xx乃至周边地区输送了数万名旅游、财经、金融、园林、艺术等方面的人才,排名居全省高等职业学校前列。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深度加强与著名企业合作,学生就业率达99%。毕业生遍布xx及周边地区的各大风景旅游区、高星级酒店、大旅行社、旅游交通部门、金融财税部门、各类电子商务企业、装饰动画公司、文化会展中心等。不断推进“理实一体化”实践与研究的同时,为xx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四)xx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xx年4月由xx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按照《xx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设置办法》和《xx市市区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方案》的要求,由原xx建筑职工大学、xx市建筑职工中专(技校)、xx市城建中专(技校)、xx市建材中专、xx市交通技工学校等五校合并组建而成。
学校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和管理队伍配备精干,现有教职工264人,专兼职教师205名,中高级职称占7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50%以上。设置了建设工程、交通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商贸管理四大类专业教学系和一个基础教学部,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12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和工业与民用建筑、汽车运用与维修等5个三年制中职专业,现在校生总数达7000余人。
学校管理严格,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项目课程”教学;被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确定为德国慕尼黑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汽车技术试点学校;是丰田汽车t-tep学校;是博世、现代汽车、金龙汽车、巴斯夫、阳光车仆教学合作伙伴;连续多年是xx省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赛点和全国汽车维修大赛xx队集训点。
二、主要经验:
(一)创新育人理念,优化育人机制。全面树立“以人为本、多元选择、全面发展、人人出彩”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打造“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多出路”的成长成才格局,切实满足社会的多样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多元成长需求。不断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进一步强化学校、企业的共同责任,创新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加强有机衔接,完善职教体系。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有机衔接,扶持开发一批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途径,完善“3+2”、五年一贯制培养制度。
(三)统筹分类发展,优化结构布局。统筹布局各类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加强专门化中职学校建设,做专做特,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品牌的专门化中职学校。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和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学校科学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
(四)强化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鼓励各地建立校企合作奖补机制,探索校企共同育人新模式。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一批校外技术技能大师和团队兼任专业课和实训指导课教学,承担培养学生任务。创新顶岗实习形式,按企业生产技术要求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五)全力提高质量,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多要素投入职业教育。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三、体会
宁苏两地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有三点启示:
(一)两地政府度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发挥了主导作用,全盘规划,合理布局,适度整合,高位推动,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职业教育经费得到切实保障,对职业教育进行适度倾斜。这些方面我们赣州市还有差距。
(二)我们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等方面要向宁苏两地学习,实现根本转变,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学模式必须切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提高为重点。充分整合资源,发挥政府引领、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教育适应的示范作用。
(三)职业教育要重点与我市产业对接,发挥区域优势,无缝对接、深度融合,源头活水,实现良性循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要协调发展,职普比要靠有力措施得到保证。
四、借鉴探索
借鉴宁苏两地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我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力求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职教新路子。
(一)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培养模式
以中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为统领,以技能节点为抓手,进行教学课程培养方案的改革。由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企业技师、职业资格鉴定委员会成员,共同制定技能节点。各专业教师根据技能节点形成项目教学法。技能过关率与教师绩效工资直接挂钩。通过探索,走出一条“低进高出”的路子,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校企、校校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按照“岗位导向、双线培养、产教融合”的思路,大胆尝试,引企入校,进行校企合作,学校继续与大众汽车(中国)、施耐德集团、美的集团、格力集团、联纲电子、广蓝传动等63家企业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合作建设先进实训室,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与江西理工大学共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中心,促进产学研用资源高效集成,打造“创新链+产业链”新模式。聘请省内外高校教师、知名企业技术骨干专业教学,把车间引进校园、产品引进实训,能工巧匠引入课堂。让教师进入企业兼职,开课学习,学生进入生产车间,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效能上取得新突破,让校企发展同频共振。
(三)建设实验园区,倡导创新创业
着力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把创新职业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作为关键的着力点,创新思维,建立学校创新发展试验区。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瞄准行业需求,建设无人机、机器人和3d打印实训基地,筹建光伏实训基地、新型激光技术应用实训室、模具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和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成立创业工作室,设立美妆、汽修、数控、电子商务等创业中心,以点带面,以面成片,建设实验园区。
(四)强化服务能力,助推区域经济
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社会服务是兴校之策。一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区域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服务、研发服务,与广蓝传动、联纲电子等本土企业建立培训合作型伙伴关系;二是依托生态新农村科技创新示范中心,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三是学校发挥人才集聚优势,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区域主攻工业和脱贫攻坚战略,开展“新职业农民培训” “xx表嫂”家政服务等培训项目,打造“xx表嫂”、“xx工匠”、“xx能人”三大品牌。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