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她被称为“看病最慢的医生”,病人都说“等多久都值”。她潜心研究医疗服务的艺术,倡导朋友式医患关系,用一颗仁心温暖了无数患者。她所在的科室连续20xx年做到“医疗服务零投诉”,被评为医院优质护理“星级病房”。她,就是北京天坛医院乳腺科主任王丕琳。
坚守原则的大夫
乳腺科是天坛医院最小的科室,只有4名医生,但它的名气却并不比神经外科小。王丕琳每周看两个上午的门诊,其他时间几乎都在手术室和病房。去年,她共做了560台手术。
按照规定,每次门诊她只挂20个号,但由于病人太多,她总要加到40多个号。然而,无论有多少病人,她给每个病人的时间都是5-10分钟。因此,她被称为“看病最慢的医生”。
刚开始,有的病人因为等候时间太长,常常抱怨,甚至说她“没本事”。但是,当他们亲自体验了王丕琳的看病过程,就再也不抱怨了,反而说“等多久都值”。为此,王丕琳每次门诊都要到下午一两点钟,连饭也顾不上吃,就又上了手术台。
王丕琳看病有个原则,不摸病人不开单。很多乳腺病人一进诊室,就要求做ct检查。而她总是先摸病人,再决定是否做检查。对于不需要做检查的病人,她就告诉患者:“你根本不需要做检查。滥做射线检查,反而容易致癌,省下钱去旅游多好啊。”
不该做的检查坚决不做,不该开的药坚决不开,这是王丕琳坚守的底线。有的病人说:“我不怕花钱,你给我用最贵的药吧。”王丕琳解释说:“最贵的药未必是最好的,最合适你的药才是最好的。我知道你有钱,但谁挣钱也不容易,不能浪费啊。”
医患沟通的艺术
乳房是女性的第二张脸。乳腺疾病患者除了承受疾病痛苦外,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为此,王丕琳创造了全程心理干预的治疗模式。
王丕琳制定了医患沟通的细则:入院当天给予支持治疗;确诊后沟通制定治疗计划;手术前进行放松训练;术后安慰鼓励;换药过程中营造轻松气氛;化疗前进行脱发心理预处理;出院时对患者的饮食、生活锻炼及佩戴义乳等进行指导等。
对于乳腺癌患者,医生如何告知病情是一门艺术。王丕琳运用心理学中的脱敏治疗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当患者来就诊时,往往已经预感到情况不好。王丕琳总是先告诉患者:“你长了一个东西,但究竟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先做个穿刺,才能知道究竟好不好。”等到穿刺结果出来后,证实是乳腺癌,王丕琳就会特别慎重。她让患者把家人都叫来,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和医生护士一起谈病情。她先把检查单交给患者,让她自己看结论,等患者有了心理缓冲后,她再郑重地陈述病情。在医护人员和亲人的陪伴下,患者往往就不会感到孤独无助,也不会有过激情绪。然后,她再拿出治疗方案,和患者及家属商量。
王丕琳特别善于安抚患者。有一次,她进行夜查房时,一位乳腺癌患者拉住她的手不停地哭,原来明天要化疗了,她害怕脱发、恶心、呕吐。王丕琳和患者沟通之后,告诉护士明天等她来了再输液,但不要告诉患者是化疗药。第二天一早,王丕琳来到病房,坐在床边和患者聊起家常。乘她们聊得开心之际,护士悄悄把化疗药输上了。半个小时后,输液结束。王丕琳说:“你的化疗药已经输完了,我也要上手术了,有感觉吗?”患者吃惊地说:“太好了,一点感觉也没有啊。”
一生一世的朋友
在乳腺癌患者中,很多人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为此,王丕琳总是想方设法降低费用,尽量不让患者放弃治疗。
一些医药代表来推销药品。她问:“这个药有什么特点?”对方回答:“价格贵,提成高。”她立刻就摇头。对方不解地问:“你难道喜欢便宜的?”她说:“当然了。患者都是我的朋友,朋友来了,肯定不能用最贵的。”
20xx年10月,来自内蒙古的曾女士因患乳腺癌住进医院。她家庭贫困,身上只带了几千元钱。丈夫悄悄告诉护士,他们不想治了,次日就出院了。回到家乡后,曾女士给王丕琳打来电话,希望她救救自己。为此,王丕琳亲自给曾女士的丈夫打电话,说:“你们是一家人,不治病最受损失的是你,将来儿子也会恨你,你忍心吗?快过来,我们一起想办法。”于是,丈夫借了1万元,又带着曾女士重返病房。王丕琳精打细算,处处给她省钱。同时,她还向中国防治乳腺癌基金会递交了救助申请,获得了1.3万元善款。最终,曾女士完成了6期化疗,总费用不到3万元。如今,这个三口之家生活得很幸福。最近,在曾女士来京复查时,她的丈夫给王丕琳带了一袋山核桃,并惭愧地说:“在妻子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逃避了,是您救了我们全家!”
王丕琳还有一个原则,不收患者的“红包”。手术前,很多患者总是习惯地给她塞“红包”,说是“表示感谢”。王丕琳就告诉患者:“我还没为你服务呢,你感谢我什么呢?你这是对我不信任。我做人是有原则的,你别让我为难。我们是一生一世的朋友,朋友相处还需要钱吗?”听了她的话,患者就不再坚持了。
近500万道试题、20多万套资源、50多万篇作文、60多万篇范文免费使用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